高职教育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初报

2011-04-12 20:23:35刘庆华聂芙蓉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训营养

刘庆华 聂芙蓉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郑州 450011)

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是我校于1983年设置的历史悠久的专业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畜牧和饲料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开始的学科教育到目前的素质教育,围绕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的各项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从行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角度思考,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

1 专业改革的依据、建设内容、目标与思路

1.1 专业改革的主要依据

(1)适应河南省饲料行业、畜牧业发展新形势。至2009年底,河南省共有饲料生产企业600~700家,其中500~600家生产全价饲料和浓缩饲料,100家左右的企业生产预混料;全省饲料工业总产值达118.93亿元,跃居全国第3位,已经成为饲料工业大省。河南饲料工业呈现几家中大型企业和河南本土中小型饲料企业并存的局面。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和低碳经济的呼声,要求饲料工业必须由传统的粗放经营、高效益、超常规增长型转向安全、营养、高效、低耗、绿色、生态的质量效益型,走饲料强国、强省之路。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这一深刻的转变过程。饲料行业新形势增加了对配合饲料生产和应用的技术含量要求,增加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2)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3)适应应用型技术人才成长发展的新要求。教高[2006]16号文中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1.2 主要研究内容

(1)根据国内外饲料业的发展,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职业岗位变化及其高职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开展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和国内外比较研究,为专业教学改革确定目标与方向。(2)按照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研究确定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培养规格。(3)以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高等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社会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原则,更新教学内容,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5)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师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规划,并予以建设实施。

1.3 预期目标和主要成果

(1)撰写出社会调查报告和国内外比较研究报告,制定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建设的内容、指标和评价体系。(2)制定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制定高职饲料动物营养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体系教学大纲。(4)以知识、能力、素质为线条,编写出一批高质量的、实用性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工学结合教材。(5)建立一批高水平的“三位一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相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6)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7)培养出社会认可、行业急需、企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8)整个项目研究成果将在全国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建设和发展中起到示范作用。

2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转变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入手,对高职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高职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办学定位看,在专业设置、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高职教育要瞄准市场、面向行业、紧贴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围绕行业办专业,围绕市场办教育。从人才观看,高职教育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人才观,要克服片面强调职业能力而忽视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同时,要克服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忽视专业技术和能力的教育培养,既不能像本科、研究生教育那样培养研究型人才,也不能像技工学校、岗位培训那样培养技能型人才。从质量观看,高职教育要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科技进步、行业发展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质量观,既不能是“压缩的本科教育”,又不能搞岗前培训,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培养技能型人才,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从教学观看,高职教育要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掌握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品牌,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教学观。高职教育的最终实践者是教师,落脚点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建设,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第一位的,教师要转变以知识传授、继承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提倡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新观念,要实现重“教”向重“学”转变,要改变单纯的学科知识的课程观,树立技术能力整体化的课程观。

3 优化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3.1 构建专业技术“双体系”

一个体系是配合饲料生产技术体系,另一个体系是饲料推广服务技术体系。

3.2 采用“三段式”的培养过程

“三段式”中的三段是指围绕两大技术体系培养实施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第1~2学期)主要完成专业核心素质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课两个平台课的学习和校内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第二个阶段是指第二学年(第3学期、第4学期的前10周)以饲料生产技术体系为重点,着力完成饲料生产岗位技能培养。其中,第3学期学生主要完成饲料生产岗位知识学习和单项技能培养,第4学期前10周进入饲料企业生产岗位,开展校外生产实践,完成饲料生产岗位关键技能培养。第三阶段是指第4学期10周后及第三学年以饲料推广服务技术体系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饲料推广服务技能和创业技能。其中,第4学期10周后和第5学期11周前主要在校内完成饲料推广服务知识学习、技能及创业技能培养,第5学期11周后和第6学期根据学生职业规划,利用人才交流会,和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协议,岗前培训后正式上岗等途径,进行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就业、创业综合能力。

3.3 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开发的课程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饲料生产与应用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参照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开发的课程体系。

3.4 采用“四配套”的教学方法

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堂实训一体化;知识能力与职业道德教育整合;学历教育与就业准入整合。

3.5 建立“三层次”实践性教学新体系

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和顶岗实习等三个层次的实践性教学安排,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加强技能培养,突出技能型人才特征。

3.6 “双技能”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

以配合饲料生产和推广服务技能作为技能培养主线,贯穿于“实验、实习、实训、实岗”全过程,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能力不断得到加强。

3.7 建设重视素质、突出操作技能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成绩考核和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办法不仅突出操作技能的考核,同时重视诚信、敬业、团队协作精神及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考核。

4 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4.1 提高认识,实践升华

改革校内实训,强化校外实践和实岗实习,重新认识了“三阶段”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和关系,根据技术特点调整了“三阶段”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进行了实践和探讨。

4.2 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校外实践和实岗协议

高职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专门人才,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形成了“双技能”、“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在毕业实习(实岗)阶段,从学生毕业实习管理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协议书制度产生的背景,提出并实施了协议书管理毕业实习制度,取得了较好效果。

4.3 实训考核与技能证书结合

(1)校内实训与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结合。(2)校外实训与专业技能实训证书结合。

4.4 制定并实施校外实训基地标准

(1)规模。大中型配合饲料生产企业,中等规模以上的畜禽养殖场。

(2)技术。校外实训基地集约化、工厂化生产程度高,基地规划设计科学合理,设备先进,在配合饲料生产和畜禽生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聘请技术过硬的校外兼职教师。

(3)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具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先进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制定有完善的实训管理制度,提供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4)效益。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在社会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5 制定教学文件,优化课程结构,进行教材建设

5.1 教学文件

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操作技能人才的总体要求,制(修)定专业实践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学期授课计划、试题库等教学文件,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

5.2 课程建设与开发

依据职业岗位对职业素质、知识与技能要求,参考职业资格标准,选取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程序化内容,建设职业核>心技能平台课程。建设过程中,特别重视行业新规范和新标准引入,与职业技能证书的认证标准的有效衔接,实现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能力。

5.3 教材建设

按照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制定了高职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教材编写计划和编写大纲。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出职业能力开发的《配合饲料生产与应用》实训教材。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参照职业标准,选取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程序化内容,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6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建设双师结构、专兼结合型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雄厚的师资保障。

[1]陈翠玲,陈晓华,孙志敏.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2008,10(98):26.

[2]刘珍,张彩云,张惠茹,等.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7):153~155.

[3]陈熔.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5~7.

[4]何天淳.更新教育思想与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J].云南高教研究,1998,(3):13~16.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实训营养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34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46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
海峡姐妹(2016年5期)2016-02-27 15:20:20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