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珠 胡循春
(1.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南昌 334600;2.江西省德安县林业局,江西 德安 330400)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保护对象还包括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等。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自然保护地等[1]。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江西省地处亚热带中部,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并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天然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达59.7%,水热条件丰沛,地质历史古老,地理环境复杂,天然湿地面积(江、湖、水库等)16 474km2,又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鄱阳湖。全省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调查表明,全省脊椎动物有84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陆生)20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77种。已知的高等植物约有5 100多种,其中属中国植物红皮书列出的种类有68种,属国家级珍贵树种的有26种。丰富的水热资源和特殊的气候地理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加之工业化污染较轻,为江西保存了难得的自然资源,也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2]。江西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78年。1981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了桃红岭、武夷山、九连山、井冈山、庐山、官山等6个省级保护区,1983年批建了鄱阳湖候鸟保护区(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为直属林业厅管理的事业单位(2000年,省政府决定井冈山保护区归地方管理)。至2003年底,全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有131处(林业系统管理的保护区126处,约占总数的96%),其中国家级保护区5处,省级保护区17处,保护面积达81.78万hm2,占国土面积4.8%。
自然保护小区5 000余个,保护区和保护小区总面积101.78万余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02%。鄱阳湖和武夷山2个保护区被列为“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示范保护区,九连山入选为“中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鄱阳湖保护区还被列为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省从事自然保护事业的职工约600人。
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编制了《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已经省发展改革委批准,规划期限为2001—2050年。规划提出了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目标:到2050年底,全省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总数达到250处,保护小区20 000个,保护总面积250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使所有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建成江西特色的、完备的野生动植物、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网络和监测体系,全面提升江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水平。
最优的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概念模型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模型,该模型是Forman RTT于1995年在《土地镶嵌——景观与区域的生态学》中提出来的。它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3]。它强调的是:应该集中土地利用,而同时在一个被全部开发的地区,保持廊道和自然小斑块,以及把人类活动沿着主要边界在空间上分散安排。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景观生态学特性:大的植被自然斑块、小的植被自然斑块、廊道、风险的扩散性、基因变异性、交错带等。因此,构建保护区格局也应符合这一模型。根据该规划模型,并结合江西省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分布格局的特点,提出以下优化理念,作为保护功能区划的指导原则。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自然保护区景观的空间形态结构可归纳为3类景观要素:斑块、廊道、基质。寻求这3类景观要素的整体优化,应成为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重要内容。景观生态学认为,大尺度、大区域的整体生态保护网络,较之于孤立的单个自然保护区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4]。
大型自然植被斑块可以为原生性植被提供良好的生境以促进植被群落进入正向演替或加快正向演替进程,保证各物种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同时为珍稀濒危保护动物提供大面积的栖息、活动和迁徙的自然群落,促进生物种群之间基因交流,提高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小的植被斑块的存在有益于提高景观异质性,保持景观多样性。为重度干扰提供了风险分散性,体现了多样性决定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另外,小斑块在过度人工化的环境中同样非常重要,人工环境中景观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心理感觉,小斑块可以满足游客接近自然的愿望。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小斑块在景观中的生态功能和旅游价值,有必要在试验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植被斑块并根据各地段的海拔、交通和文化习俗,人为设计一些小的斑块和廊道。廊道分为两种:其一是自然植被廊道(原生性植被群落形成的垂直带谱),其二是人为设计的多样性小尺度土地利用廊道(设计增添林业生态旅游廊道;观鸟区、垂钓区和园艺管理区小斑块)。在景点间具有连接性的道路旁增加观赏林及观光果园;在游憩地形成虚(草地)实(树林)相间、简洁明快的生态景观,可以提高旅游吸引力。
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区管理是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的核心工作,是提高自然保护区经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目前,国际国内自然保护区的划分主要按照“三区模式”进行,就是根据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保护区保护对象和生态学功能将其空间结构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3个基本功能区,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策略[3~5]。把需要严加保护的区域和通过研究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区域联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管理自然基本单位。这一概念被世界上许多保护区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5.1.1 核心区的划分
以庐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庐山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动植物分布有连香树、鹅掌楸、杜仲、明党参、刺楸、大叶冬青、杜英、凹叶厚朴、樟、浙江楠、花榈木、榉树、香果树、独花兰、喜树、兰科、中国柳杉、猴欢喜、紫薇属三种、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獐、鬣羚、华南缺齿鼹、黄麂、大鲵、虎纹蛙、白鹇、游隼、草鸮。其功能严格保护中亚热带中山森林生态系统和常绿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树种种质资源[6]。根据“构建整体优化保护网络”和“构建大型自然植被斑块”优化理论和规划思路,以及庐山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与地形地貌特点,将以汉阳峰、大脑峰为中心的区域和以铁船峰、大月山为中心的区域划定为保护区的核心区,区域内被保护的物种丰富、集中,地域连片,生态系统完整,未遭受人为破坏,保护对象适宜在该区域内生长、栖息,覆盖了保护区内各种代表性的植物群落和典型的植被带,聚集了60%以上的保护资源,且能营造出连续又有规律的森林景观和绿色氛围。
5.1.2 核心区的管理
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保证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因此,核心区除开展定点定位科学观测外,应严禁各种经营活动,对于遭人为干扰与破坏严重的疏林地或相对次生的植被类型,应把重点放在促进植被恢复,以及培育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灾性的乡土树种上,以保护森林自然原始状态,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核心区通过长期严格的封山管护,人为干扰或破坏而产生的次生植被群落小斑块(荒草地、灌木林)将被周围的原生性植被群落大斑块所包围、同化,进而逐步缩小其面积范围,最终形成因海拔差异且稳定的植被群落。
5.2.1 缓冲区的划分
缓冲区是核心区与实验区的过渡地段,内环为核心区界,外环为试验区。以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规划为例,缓冲区从花露检查站→下花露→429.7m→445.8m→533.8m→452.7m→515.3m→535.4m→625.2m→664.1m→百公坳→沿公路→润洞→上围→鸡啼石→沿省界→黄牛石二峰→大水坑→坪坑→横坑水→平头寨→青年点→扶犁坑→小拱桥→沿防火线至龙南与全南交界处→沿县界→花露检查站[7]。该区内具有部分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由演替系列所占据的受过干扰的地段,即次生生态系统,还包括一部分人工生态系统。
5.2.2 缓冲区的管理
缓冲区的管理由于重点保护资源较少,但具有零星分布的保护物种,因此需要设立保护牌,建立保护点,严禁砍伐利用;同时对那种人为干扰严重的斑块,通过人工恢复,改变破坏的灌木林和荒草地的斑块属性。该区可以适当开展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及标本采集,严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试验区是保护区内除核心区和缓冲区外的区域。试验区也是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试验的地区。在试验区内根据资源特点、科学价值和地区条件,有目的地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驯养繁殖、多种经营、生态旅游等活动,既展示保护区的丰富物种,又可陶冶人们情操,并对保护对象的保护管理和物种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游客的需求,局部做一些改变。
江西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目标为:到2050年底,全省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总数达到250处,保护小区20 000个,保护总面积250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按照目前江西省保护区规划发展现状,离目标还很远,如何进行科学规划,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刻思考。从如何科学规划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的科学划分,结合笔者多年从事保护区规划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为今后保护区的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1]学泉,等.自然保护区规划发展与管理创新及案例应用实用手册[M].广州:广州音像出版社,2004.
[2]邹宽生.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森林工程,2004,(5).
[3]袁睿佳,李晖,等.怒江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设计[J].北方园艺,2009,(4):214~217.
[4]李晓文.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生态学报,1999,(5):399~407.
[5]王献薄.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6]徐建德,胡国珠.庐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M].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2007.
[7]刘积红.九连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M].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