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莲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以塑造人为目的,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自2006年下学期开学以来,教育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进行了进一步改革,科目已由七门综合到四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面临的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收。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包括课堂教学方法以及课外教学途径的综合运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多是采用一般讲授法,也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按照讲义或教材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方法,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干脆在课堂上看小说、听MP4、做手工艺品等。虽然一些教师在讲授相关概念和原理时,常常也会用到举例法,但是这种方法多是为了使学生理解、领会这些概念和原理,没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不能完全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现成的结论来解释现实问题,反映在政治课教学上就是教学结构单一,喜欢从概念定义出发,喜欢空洞抽象的逻辑推导,在几条干巴巴的结论上兜圈子,而青年大学生认知方式偏重感性化,即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轻视理论思维和理论学习,尤其对空泛的、不切实际的说教不易接受。其结果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得不到充分发挥。
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个一”为整个课堂,即“一个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种单一的、静态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课程内容变成为一种说教,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教学手段的落后,教学技术的陈旧,造成了上课内容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学生的感官系统得不到有效刺激,使他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多年以来,政治学科内部各个组成部分自成体系,条块分割,缺乏相互渗透和衔接;政治学科和自然、人文学科之间更是隔行如隔山,缺乏横向联系;校际之间也较少交流,总之,政治学科纵向与横向各成体系,阻塞了信息交流的渠道,使政治教师耳目失聪,信息不灵,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和多元信息的挑战;不仅如此,政治课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与沸腾的社会生活脱节。学生无法从其它学科和社会实践中领悟和印证所学的基本原理。
基于以上种种弊端,我们必须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思想政治课一方面要注重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把握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要使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否则,这种脱离实践的理论教育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真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的放矢。
1. 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才能掌握思想政治课课程教学原则
高校所有教学课程,从性质划分,可分为知识型、思想型和实践性课程三大类型。政治理论课属思想型课程,它是以塑造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的,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塑造或改造,其着力点是人的思想和境界。从这个方面来看,不同的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肯定是有所差异的,知识型课程重在传播知识,掌握其理论体系;思想型课程重在转化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实践性课程重在实践,把理论转化为操作能力。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属于思想型课程。那么,弄清了课程性质,我们可以以此出发,在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把握这个教学规律,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都应以思想的塑造和转化为重点。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水平,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育人水平。
2. 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才能因“才”施教
在二十一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方式情感化。即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忽视理对学习指导作用,尤其对空洞、不切实际的说教不易接受、甚至反感。(2)主体意识自我化。即在认知、意志和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强调个性化,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竞争意识。(3)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分散化。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喜欢有针对性的、平等的、双向式的以表现自我为主的教育方式。(4)思维过程的独立化。他们习惯于自己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和实际观察、甚至是道听途说等形式掌握的信息,来独立地思考、判断和做结论。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主动适应学生的这种变化,迅速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采取一切可以采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形式,创造一切能够做到的新方法,运用一切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的学习,将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有余,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则体现不足。现代教学中,学生已经具有了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导。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能够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传授的知识要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促进个人价值的提升。他们要求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以体现他们的主体价值,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改变原来教学中以“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形成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演讲。例如在讨论前,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掌握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问题;对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热情地给予指导;不回避社会现实问题,然后经过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正确引导同学们的讨论。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形势”、在讲“辩证的否定观”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 讲授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时,让学生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等等。这些问题与他们息息相关,为此让学生搞调查,查资料,课余进行一些有益的争论,并撰写小论文,带入课堂讨论中,这样就做到了有主题、有目的、有准备的讨论。学生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正确认识这样一些社会现实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向老师质疑、向自已质疑乃至对世界质疑,通过提问、评答、辩论、点评等多种形式,使师生之间穷疑究理的精神得以发扬。多种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营造活跃的理论课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堂课中人人动脑动手、共同参与,进而使课堂活泼热烈、轻松和谐,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愉悦感,这既可缩短师生间的思想、情感距离,也可以使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魅力和实效性。
讲授法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其它的任何方法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方法而展开的。因此,讲授法只可加强而不可削弱。讲授法的加强,首先要提高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教师队伍如果不行,教材再好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不仅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实际问题,还喜欢听到授课教师对某一问题深入、精辟、独到的见解,因此,自觉的理论创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理论创新,就无法创造性地理解与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就逃脱不了照本宣科的教条化命运,更无法吸引学生、说服学生。其次教师的讲授要具有针对性。增强其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学生真正感到马列主义“管用”。我们要经常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授课。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原理时,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另一方面又要进一步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的。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那样,“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总存在一些误区,常常只看到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的决定性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的能动性因素,只注意物质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略人的价值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起的作用。这往往使我们陷入一叶障目的地步。我们每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3]社会的发展已充分地证明,正确的人生观的确立、人的素质的提高是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而理论的独特功能就体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来实现上述目标,提高社会发展的水平。通过这样的讲授并辅以一些经典案例,一方面,坚定了广大学生从小立志,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基本上掌握了“物质和意识相互作用”的原理。
现在高校大多数是文理科综合大学,由于文理科所学专业的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程度不一样;不同届别学生成长的环境与面临社会的热点问题不同;对各部分内容、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不同等等,我们必须对授课内容的深浅和授课方式做适当调整。例如在理工科类专业讲授“价值规律”的相关内容时,我们要根据理工科学生数学基础好的特点,运用数理模型介绍“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基本原理。在文科类专业,则让学生考察就近的一些市场上早、中、晚各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并从这种变化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从而加深对“价值规律”相关内容的理解。针对文学院的学生,教师可让学生重点分析毛泽东诗词,从中体会领袖的人格魅力与博大的胸怀和对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懈追求。在外国语学院,教师可要求学生至少在本院刊物上翻译一段有关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或经济思想的文章等。这些做法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专业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学生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思维能力和把握重点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学生专业、思维能力、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结晶。
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毕竟具有一定的的抽象性,时间长了,容易引起学生的感观疲惫甚至是心理疲惫。如果教师在讲授理论时,能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感受,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学生的这种疲惫感就会大大减弱,这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综合运用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电影、电视、录像或相关片断,用幻灯展示一些珍贵的革命照片,因为每一部电影、每一张照片都反映了中国革命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老师的恰当引导,能在相当程度上起到震慑学生心灵的效果。当今多媒体教学这种新的教学工具,有着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从掌握原理方面看,可组织大量声像和文字材料,声像并茂,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牵动学生思维神经,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深刻掌握理论知识;其次,从演示的内容来看,它能多层次、多角度地生动形象地反映内容,容易从激起学生兴趣;再次,它还能大大节省教师板书内容的时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是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的“务虚”式的教育方式,学生感到既枯燥又乏味,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更进不了学生的脑和心。我们要以实施新课程方案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中国革命历史、时事政治等知识的竞赛,并将竞赛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立足课堂、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到社会中去了解现实生活,体验百姓疾苦,增加自已的社会责任感。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无论在物质领域,还是在精神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冲突,要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就必须发挥党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教学方法,去践行我们所肩负的和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3] 阿历克斯·英格尔斯. 人的现代化[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