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梅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社会的发展及高校的扩招,要求大学生具备更高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必须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获得机会,站稳脚跟。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可称之为“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东西,可称之为“非专业素质”,包括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责任感等等。当前,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一项调查表明,环境适应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非专业素质在用人单位看重的素质中排在前三名,排在外语能力及专业能力等专业素质的前面。因此,加强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目前,关于非专业素质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定义。龙卫兵把非专业素质定义为在所学专业技能与知识之外应具有的素质,包括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1]温旭明等人则把非专业素质定义为除专业性的知识及能力之外的必备人格、通用能力及其它文化知识等。[2]而孟现志认为,非专业素质是指专业知识及能力以外的、却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挥密切相关的,但又不是个别专业或学科单独所能培养出来的必备人格和通用能力,它是从事不同专业的人的通用素质。与专业素质相比,非专业素质更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特征。[3]
不少研究者从非专业素质内容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如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主要包括心理素质、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职业道德情操、创业能力等。[4]另有研究者把非专业素质定义为由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人文素养、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要素构成的内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不难看出,以上界定均存在一些不合理性,如前者的指标中,心理素质应该已经包括了抗挫折能力,抗挫折能力无需单独论述;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并不适合大部分人,创业能力不是一个通用性的能力,因此不宜列入其内。后者则是在内容方面不够全面,如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未列入其内。
相比之下,以下三种对非专业素质的内容划分及度量较为全面。孟现志把非专业素质分为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非专业知识素质四个维度。[3]一是思想品德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精神境界、奉献精神、吃苦精神、事业心、诚信品质、言行举止的文明程度等。二是心理素质:良好的心态和承受力。三是能力素质:如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四是非专业知识素质:即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如礼仪、管理、时事等。柯羽在研究非专业素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时,为了方便度量,把非专业素质分为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四个方面。具体度量时,思想品德素质以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和相关思想品德荣誉称号的获得情况作为度量指标;心理素质则以毕业生对自身心理素质的自我评价来作为度量指标;而能力素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及职业规划能力等,度量指标为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兼职情况、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学生干部的任职情况校园文化活动的获奖情况以及职业规划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等五个方面。创新素质则通过学生在校期间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获奖情况和论文的公开发表情况来度量。[6]李淑珍、李晓宾认为非专业素质包括非专业能力、身心素质和非专业知识三个方面,其中,非专业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身心素质包括诚信、创新、坚韧和耐心这些品格、敬业精神、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7]
从这些定义和内涵来看,大部分研究者都认同非专业素质是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素质,是一种不受专业局限的、通用的素质。但是,在具体内容方面,或者说划分维度上面,不同的研究者看法有些差异。
综合以上概念,笔者认为,非专业素质是指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一种综合素质,具有通用性、根本性的特点,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各种非专业方面的能力、非专业方面的知识等。其中,思想品德素质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道德修养、责任感等;而心理素质则包括良好的人格、心理承受力等;各种非专业方面的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非专业方面的知识是指专业知识之外广阔的知识面。
针对非专业素质的研究目前还较少,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一类是从课程体系及考评机制角度出发的思辨研究。龙卫兵认为加强高职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应有理念,是高职教育“素质本位论”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就业力的需要。[1]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应该立足于“素质本位”,改革课程体系与学生考评机制,构建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模式的素质培养方式,促进高职人才全面素质的发展。[8]孟现志提出可以从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展全学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和咨询,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健全非专业素质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来培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3]吕平则认为需要构建“课堂奠基、实践强化、行为内化”的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9]邵广军、吕平等从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入手,研究了该模式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研究途径,即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树立“大德育”的理念、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培养非专业素质等途径培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10]王娟提出,在CDIO教育模式下,工科院校可以通过开设文学专题课,将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积极的人格品质、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等非专业素质教育资源传授给大学生,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非专业素质。[11]
另一类是实证研究。刘鸿翔通过比较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的人格气质,发现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开放性、外倾性及宜人性等方面不如大专学生,而在责任感等方面则强于大专生。[12]柯羽以浙江省2006至2008届的本科毕业生为样本,对其就业质量及非专业素质状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方法,分析了非专业素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六个变量的影响情况,建立了非专业素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回归模型,并从非专业素质层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了相应的思考。[6]
还有一类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余奇、吴婷认为辅导员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方面与学生接触最多,指导最多,是学生的导师,在培养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出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引导学生从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 抗挫折能力、突发事件应急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创业能力等方面来培养非专业素质。[12]
综观以上文献,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层面,研究得也不够深入。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有哪些维度,可以用哪些指标去衡量,目前还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而且,如何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非专业素质的教育,如何让大学生自身重视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如何对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进行量化的考核和评价,相关的研究都很少,即使有研究涉及也是点到为止,不能给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较有实际参考价值的依据。 因此,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明确非专业素质的维度和考核指标,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在教育教学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重视非专业素质的教育,融入非专业素质的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 远 扬)
[参考文献]
[1] 龙卫兵. 论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J]. 文教资料,2007(7): 17-18.
[2] 温旭明,晁怀翔,刘宝. 强化非专业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 党史博采(理论),2008(07): 19-20.
[3] 孟现志. 就业困境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路径选择[J]. 中国高教研究,2009(7): 88-89.
[4] 余奇,吴婷. 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系统化培养浅析[J]. 高教前沿研究,2009(7): 95-96.
[5][9] 吕平.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11(6): 93-95.
[6] 柯羽. 非专业素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基于浙江省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0(7): 98-100.
[7] 李淑珍,李晓宾. 论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与就业关系[J]. 考试周刊,2009(15): 189-190.
[8] 龙卫兵,吴蜀湘. 从非专业素质缺失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EB/OL]. http://www.ep-china.net/article/vocational/2008/05/20080529083514.htm, 2008 -05 -29/2011-9-15.
[10] 邵广军,吕平,王娟.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136-138.
[11] 王娟. CDIO模式下文学专题课对工科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J]. 价值工程,2011(20): 166-168.
[12] 刘鸿翔. 不同层次高校学生人格气质差异的比较分析[J]. 当代教育坛,2008(8): 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