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祖兵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论教育尊严
罗祖兵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教育的尊严是指教育拥有的不容侵犯的尊贵地位与独特身份,它表现为教育能按其内在规定性不受干扰地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教育自身具有优良的素质;二是教育拥有为自己辩护的勇气;三是社会对教育的认可与尊重。在当前,教育正在失去尊严,这主要是由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万能化和自身失范造成的。要维护教育尊严,必须加强教育的原创性研究,促进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增强教育者的教育理性,明确界定教育的责任,为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捍卫教育的独立地位。
教育;教育尊严;地位;身份
近年来,学生弑师、家长辱师等事件时有发生,许多教师因此被逼疯、被杀和自杀;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教师因害怕受伤害而不敢管教学生的情况。有研究者甚至称,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已成为社会的焦点。[1]仔细分析这些事件,多是由学生、家长对教育和教师的不满所致。然而,这一归因妨碍了人们对教育的深层思考。学生、家长对教育不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对教育不满就可以打杀教师吗?教师体罚学生要受法律制裁,如果学生(或家长)打了教师该担负何种责任?其实,这些事件的发生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教育的尊严危在旦夕。
“尊严”有两层含义:一是“尊贵的地位和身份”;二是“不容侵犯的地位和身份”。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地位和身份“尊贵”,它才“不容侵犯”;同样,只有“不容侵犯”,才说明其地位和身份的“尊贵”。对于尊严,“不容侵犯”与“尊贵”如同衣服的正面与反面,表面上看存在区别,实际上是同一回事。尊严就是对主体人格的尊重与维护,对主体地位的肯定与承认,对主体独立性的敬畏与景仰。
教育尊严是指教育拥有的不容侵犯的尊贵地位与独特身份,它表现为教育按其内在规定性不受干扰地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教育能按其“内在规定性”对学生的成长发挥作用。“内在规定性”是教育之为教育的内在依据,类似于“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等。但受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通常所说的“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是指存在于教育过程之先和教育活动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定性。本文之所以用“内在规定性”,意指这种“规定性”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而不是其外,是教育自身所拥有而非外部力量所赋予。教育按其内在规定性对学生发挥作用,是指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符合教育学意向的。
二是教育“不受干扰地”对学生发生作用。教育对学生产生作用是依教育的内在规定性进行的,不受非教育因素和外部环境所左右。
三是教育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影响作用”保证了教育尊严的正当性,使它不至于蜕化为教育自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育尊严的尊贵地位与独特身份应该是现实的、实然的,不能只是理想的、应然的。因为从理论上讲,没有人否认教育的尊贵地位和独特身份,但实际情况可能恰恰与理论倡导相反:理论上呼声最强烈的,往往是现实中最匮乏的。
教育尊严来源于三个因素:
一是教育自身具有优良的素质。这是教育尊严的根本所在。拙劣的教育不配“教育”这一美称,因而无从谈“尊严”。优良的教育要求教育能按其内在规定性来组织和运作。如果将教育看做纯事实性存在,它就同自然存在物一样具有规律性等,这时,教育的尊严就表现为它能按自身的规律运作。然而,教育毕竟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它是一种人为建构的活动,具有价值性。作为价值性存在,教育必须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追求。“‘人是目的’既是教育之灵根所在,又是教育之命脉所系。”[2]所以,教育的最大价值追求是人的发展,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果教育能始终按其内在规定性运作,并以学生的发展为价值追求,那么它就必然具有良好的素质。教育自身的优良素质为教育尊严奠定了基础。
二是教育拥有为自己辩护的勇气。教育能为自己进行理性辩护,是教育尊严的内在条件。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自然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在这个过程中,它很容易“自失”,即消融于政治、经济、文化,以政治、经济、文化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以政治、经济、文化的方式为自己的方式,以与政治、经济、文化保持一致为荣光。应该看到,教育不可能不受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但同时还应该看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否则,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有勇气为自己辩护,就是指教育敢于对不恰当的指责说“不”,它来源于教育的自我认同。帕尔默(Palmer,P.J.)曾说:“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4]。其实真正的教育也必须自我认同,当教育自己都不认可自己时,它对无端的指责就无还手之力,自然没有尊严。
三是社会对教育的认可与尊重。这是教育尊严的外部保障条件。妇孺皆知,教育的社会性使其太容易消解于社会之中。这一方面是因为教育不自重,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力量太过强大。在教育与社会的双向关系中,社会拥有绝对的优势,它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作用要远大于教育对它的反作用。正因为如此,社会若想干预教育,是不费吹灰之力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社会依仗自己的优势地位粗暴地干预教育进而使教育体无完肤、丧尽尊严。所以,教育若想有尊严,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这一方面是指社会对教育的认可,承认教育的独特地位,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对教育的扶持,支持教育走上独立化道路。
教育正在失去尊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国外,正如霍金斯(Hokins,K.W.)所说:“多年以来,普通人(尤其是政客和商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教育专家。教育实践的方式愈来愈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批评,接受改造和进行实验”[5]。国内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最近几年,社会上对教育的批评可谓不绝于耳,包括对教育的质量,教育发展的模式、速度,教育中的各种不公平现象,教育中存在的腐败,教育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态度,学校的招生与就业,以及教育的管理等等。”[6]当然,这不是说教育不应该遭受批评,恰当的批评有利于教育的进步,然而,当任何人——了解教育和不了解教育的,受过教育的和没有受过教育的,热爱教育的和鄙夷教育的,等等——都对教育“有话要说”时,教育就失去了尊严。教育失去尊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教育工具化的行为。教育的工具化是指将教育当成了其他行业或事业发展的手段。在今天,教育的工具化表现为人们将教育当作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手段,将其当作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手段。教育的本体功能——培养人,要么被忽略,要么被边缘化。教育当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但当人们过于强调这些功能而忽视其本体功能时,教育就沦落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婢女。教育工具化的直接后果是,当社会出现某些弊病时,人们首先指责教育没有尽到应尽之责,进而就拿教育“开刀”,教育因此成了“替罪羊”,成了一种没有自我意义的存在。
二是教育功利化的做法。教育的功利化是指人们将教育作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手段。教育的功利化是教育工具化的合乎逻辑的延伸。本文着重从宏观层面谈论教育的工具化,从微观层面谈论教育的功利化。教育功利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教育作为获取功利的途径,如学生期望通过接受教育来获得文凭和职业,领导期望通过接受教育来获得提拔资本等;二是将教育作为获取功利的交换物,如学生用教育换取命运的改观,领导用教育换取政绩等。功利主义以“有用”为标准来办理和测度教育,最终使教育远离其本性。丹尼尔·科顿姆(Cottom,D.)曾这样讲到:“功利已经迫使理性的概念服从于工作的迫切需要。”[7]235长此以往,教育就会屈就于各种“有用”的目的而丧失理性标准。当以能否找到工作来衡量教育的质量时,教育就会降格:只要学生找到了工作,考试没及格不是问题;当以分数为唯一指标来衡量教学质量时,教育就会变异:改革若降低了学生的分数就会遭到家长的联合抵制。科顿姆进一步指出:“如果让流行的功利主义充当裁判,那么人文学科,以及人文科学,都将无法继续存在”[7]240。在功利主义的标尺下,不能带来实用价值的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于是,教育就蜕变为纯粹的技能训练和工作演练,甚至将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智慧和时间用来帮助学生找工作。
三是教育万能化的倾向。教育的万能化是指人们赋予了教育过多的功能进而形成了教育无所不能的观念。这首先表现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被扩大了,认为教育应该对学生发展的一切方面负责。甚至出现了这样的观点:“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学生只要出现了问题,那一定是学校和教师有问题。其次表现为,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被扩大了,在提出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后,教育的生态、科技、人口、国防、消费、享有、法制、就业等功能也不断地被提出来。教育功能由“一”到“多”,由“多”到“万”,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关健康(如艾滋病)问题受到格外关注时,要求学校补充该方面的新计划;当犯罪现象增加时,呼吁学校花费更多时间进行道德和品格教育;面临民族危机之时,批评学校没有给予公民教育以足够的重视……”[8]第三个表现就是,无限扩大了教育的功能力度,认为教育应该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应该对社会的长治久安负责。其结果是分散了教育的精力,让教育做了许多本不应做的事,同时又没有做好应做的事。教育万能化的结果是,教育经常会因完成不了人们赋予的过多使命而遭受过多的不应有的指责。
四是教育自身失范。教育自身失范是指教育没有或无法坚持自己的标准与规范。这有两大原因:一是教育主动屈就于各种非理性的要求而失去了本性;二是教育中的某些人胡乱作为使教育失去了本性。其失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自身的独立性重视不够,过于迎合世俗的标准。如:有什么样的社会口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口号;有什么样的市场要求就有什么样的专业设置。二是教育自身缺乏理性。在教育中,经常会出现“从火坑中跳出来又掉进油锅”的做法,在纠正某些方面的失误时又导致另一些方面的更大失误。三是教育中存在一些投机行为,如学术造假、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教育自身的失范是对教育底线的直接危害,它必然招致人们鄙夷的目光,最终使自己丧尽尊严。
教育要获得尊严,一方面需要教育自身做出努力,为自己赢得尊严,另一方面需要社会作出努力,维护教育的尊严。具体而言,应采取以下举措来维护教育的尊严。
一是加强教育的原创性研究。教育没有尊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缺乏理论品位。一方面,凡受过教育的人对教育理论都有切身的体验,教育理论因此成了常识,故它得不到普通人的敬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学太喜欢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体系和方法,故它也得不到其他学科专家的尊重。而且,“在教育学界,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那些对人类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大多数并不是教育学专业出身。”[9]现实也如此,那些对教育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不是教育家,而是政客或政客式的教育家。“至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位被其他领域公认的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学者,……教育学者尚不具备和其他领域的学者共同讨论教育的资格。”[9]教育理论品性的缺乏致使其受人诟病,进而失去尊严。然而,“任何尊严的获得,都不能归之于一味的呐喊和吁求,而在于脚踏实地的思想建设。”[9]对当前的教育而言,重要的是要加强原创性研究,从教育的立场、用教育的话语和规则来研究教育。同时,还应加强本土教育的研究,让本土教育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能只研究国外教育及其理论。
二是增强教育者的教育理性。教育理性,是理智地思考和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立场和能力。它是一种使教育更像教育的意识,是一种维护教育基本价值的使命,是一种客观地为教育说话的立场。只有教育工作者有了教育理性,他在教育中才不会盲从,才不会使教育丧失应有品性。试想,如果某位老师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而对违纪学生不加管教,教育还有尊严吗?如果一位大学教师害怕学生在评教中给自己打低分而在评阅学生试卷时都给以高分,教育还有尊严吗?当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用其本民族的语言进行论文答辩并顺利获得了学位时,教育还有尊严吗?教育理性使教育工作者在纷繁的诱惑中坚持教育的原则,在众多的迷惑中坚持教育的方向,在面对别人对教育的不当的攻击时敢于还击。最近,有人发出了“不跪着教书”的呼喊,就是教育理性的突显。如果教师有理性,“当众放屁一次罚五元”这样的规定就不会出现;如果教育管理者有理性,“为金融高管加分”的政策就不会出台;如果教育研究者有理性,“媚俗的教育理论”就不会出炉。
三是促进教育活动的专业化。提升教育自身的素质是维护教育尊严的根本所在。只有教育自身素质过硬,它才能理直气壮,别人才会对其保持敬畏。如何提升教育自身的素质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促进教育活动的专业化,它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化和教育管理活动的专业化。前者的讨论已经相当多了,暂且不谈。由于大权在握,教育管理者很容易维护或阉割教育的尊严,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教育管理者有没有教育学立场,是否真正懂得教育。目前,我国教育管理专业化问题令人担忧。国家行政学院的调查发现,全国各地县教育局长(正职)“有六成来自教育系统以外”,这直接导致了“教育局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管了一些不好管的事,还有一些该管而没管好的事”[10]。“外行”教育局长懂得政治潜规,在为教育争得地盘和资源的同时也难免会阉割教育。比如,对于教育中的学生或家长与教师间的纠纷,他们多从纯粹化解矛盾的视角解决问题,不论谁对谁错,首先责难于教师。此外,教师的专业化需要以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为后盾,不然,外行的教育管理者还会耻笑专业化的教师过于愚昧和刻板。帕尔默说:“如果越来越多的教育领导者来自教师队伍——从而改变我们的学校和支持教师的方式——那么最终受益的必将是青少年,这可是任何社会都要倍加珍惜的无价之宝。”[11]所以,要维护教育的尊严,就应该像温总理说的那样,让教育家办学,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领导教育。
四是明确界定教育的责任。在当今社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在人们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误读了教育,认为教育无所不能,进而给教育加载了许多本不应承担的重任,最终只能落得个“教育无用”、“教师无能”的下场。其实,在人们赋予教育的那些重任中,有些是教育应该完成的,如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等;有些则是教育不能承受之重,如大学生就业等。通常,人们赋予教育的使命只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并不是理性的思考。但当教育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时,那种诗意的表达就变成了评判教育的标准,于是乎,人们就会对教育和教育者感到失望,指责教育不像教育、教师不像教师。在今天这个社会中,除了继续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外,还需要明确规定教育的责任界限。这样可以使教育少受无端指责,避免教育为各种不合理的要求所累,使教育做好其应该做的。
五是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教育连基本运行经费都不够,如果教师的待遇需要学校自己去赚取,那教育必然会出现“为五斗米折腰”而丧尽尊严的状况。为此,必须保证教育有基本的“公共投入”。四川宜宾学院为了赚钱,各个教学系竞相给学生提供“优惠”待遇,考试要求放宽到“只要你交了钱就让你通过考试”的地步。这与国家对成人教育投入少不无关系。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笔者经常听到一些成人教育机构(如电大、党校、成人教育学院等)反映,说考试要求严了,就招不到生,结果就没有钱。考试是维护教育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此也失守了,必然会带来整个教育尊严的崩塌。当然,有些情况可能根本原因不是缺钱,而是腐败,但只有保障了教育的基本经费以后,才能为教育不去“讨”钱提供基础。像“‘贫困’的教育有什么‘尊严’”、“免费,给师范教育尊严”等观点,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则从反面证明了这个道理。
六是要捍卫教育的独立地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不完全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但人们通常只看到教育的受制性,认为教育应服务于整个社会及其中的其他部门发展的需要。如果仅是这样,教育最多是个称职的附庸。所以,要维护教育的尊严,就必须维护教育的独立地位。曾任德国教育学会主席的本纳(Benner,D.)教授将整个人类的实践活动分为劳动、伦理、教育、政治、艺术和宗教六类,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实践与人类其他生存基本实践形式之间是一种“非等级、非目的的关系”[12]。本纳在此强调的就是教育的独立性问题。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形式应该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之间不存在等级性和目的性关系。维护教育的独立地位,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制度设计必须给教育的独立性留有空间,如要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予以确认,这样,在与其他部门的博弈中,教育才不会成为牺牲品。
[1]熊丙奇.2008年教育: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成为社会的焦点[N].教育文摘周报,2009-01-14(3).
[2]王 啸.教育人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43.
[3]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2.
[4][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
[5][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4.
[6]谢维和.教育合理性的重建(代序)[M]//刘生全.论教育批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
[7][美]丹尼尔·科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M].仇蓓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8][美]大卫·G·阿姆斯特朗,等.教育学导论[M].李长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5.
[9]李政涛.教育学的悲哀与尊严[J].教育科学论坛,2003(8):65-66.
[10]邓兴军.我国基层教育 六成外行领导内行[N].北京青年报,2008-03-18(E2).
[11][美]Instractor Sam M.我的教学勇气[M].方 彤,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12][德]底特利希·本纳.普通教育学[M].彭正梅,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责任编辑 郭庆华)
On Educational Dignity
LUO Zu-bing
(School of Education,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Educational dignity could be defined as the noble status and unique identity of education which are not allowed to be infringed.It means that education could impact students actively in its own way.There are three sources for the educational dignity:(1)excellent quality of education itself;(2)educational courage for defending itself;(3)social reorganization and esteem.Nowadays,education is losing its dignity,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fact that education is becoming instrumental,utilitarian,omnipotent and abnormal.In order to boost up education dignity,we must advocate the original research of education,promote its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enhance educational reason of educators,clearly define the duty of education,provide the necessary material conditions for education and defend its independent status.
education;educational dignity;status;identity
G40
A
1000-5935(2011)04-0087-05
2010-11-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策略研究”(08JC880015)
罗祖兵(1974-),男,湖北竹山人,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原理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