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

2011-04-12 14:12牛青山
关键词:跨国公司服务业发展

牛青山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4)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

牛青山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4)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利的一面。掌握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认清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特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完善服务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合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是目前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国际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

入世后,我国经济的崛起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幅度越来越大,层次也越来越高,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但是,尽管如此,承接国际转移的过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承接产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影响产业升级;产业空心化严重,忽视质量;过度依赖国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等等。因而,我们必须认清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厘清我国承接国际产业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正确对待,趋利避害,拓展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思路,充分利用其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一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信息与生物等新技术兴起而呈现新趋势,既体现在制造环节的转移也体现在服务业外包和高技术产业的转移。这次转移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一)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其地位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1]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和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扩充了以往单纯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业务,将转移的范围延伸至开发、设计、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环节。相关资料显示,跨国公司完成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国际技术贸易、4/5的国际技术转让以及90%的国际投资和科学研发工作[2],足以证明跨国公司控制着几乎产业转移的整个过程,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推动着产业转移的发展。

(二)产业转移的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产业集群是指具有某种联系的企业,通过某些方式联系在一起,在空间上集聚[3],从而产生明显的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应,这种优势和效应是其他企业、产业无法比拟的,能够对转移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目前来看,有竞争力的产业大都选择这种方式。比如,在我国山东半岛地区,是韩国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仅烟台就有韩国企业3000多户,青岛也有2000多户;江苏省的苏州同样也聚集了大量的台商企业,轻纺制造业得到港澳台资本的偏爱,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效益;而浙江宁波则是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华侨产业转移重点区域。这些地区承接的产业集群呈现出明显的国家或区域产业集群效应,并且这种效应表现得越来越显著,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项目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

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项目外包成为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绝大多数项目外包的企业,为了浓缩企业规模,优化配置资源,利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廉价的生产资源,将公司非核心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转包给其他成本较低的企业,以此降低自身的生产、经营成本,挖掘企业竞争优势,截取价值链的核心、高附加值环节,享受项目外包所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收益。[4]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将自己不具优势的项目转包给“合适”的外国企业,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此同时,项目外包加强了外包企业与为其提供配套生产服务企业的战略合作,带动了这些企业随同转移,有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培育并发展自己的配套企业和产业。以产业为例,全球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5% -20%之间,近几年全球应用软件外包服务市场每年平均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软件出口协议金额101.5亿美元,承接服务外包协议金额200.1亿美元;2010年1-5月,软件出口协议金额33.9亿美元,同比增长33.7%,承接服务外包协议金额74.8亿美元,同比增长 112.6%[5]。

(四)产业链整体转移

为满足全球市场的技术、产品、服务各种需求,国际产业转移的关联产业协同转移趋势越发明显。跨国公司从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改变以前单一的产业转移模式,转而对与转移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也进行投资,如在产业转移承接国投资设立跨国公司所需的生产服务企业和供应商,实现产业的整体转移。这种全球化网络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资源,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也使得国际产业转移规模空前扩大。以我国珠三角地区的IT业为例,不再是单个产业的转移,而是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从而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我国产业转移的IT产业集群区域。

(五)产业结构梯度转移转变为价值链梯度转移

一方面,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以往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初级产品加工、原材料获取领域,是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环节的转移。[6]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转移的趋势越来越被弱化,逐渐被新兴工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所代替,使得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越来越高级化。另一方面,国际产业梯度转移逐步演变成价值链的梯度转移,以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分解转移最具代表性。跨国公司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将价值链延长、分解,然后按照承接国或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特点进行全球配置,以增强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竞争力[2]。

二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

国际产业转移将世界经济扭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我国工业品的质量的提高,工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企业体制创新等。纵观国际产业在我国的转移趋势,有以下特点。

(一)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对国外投资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从2002年开始,我国进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新的高速增长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当年突破5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600亿美元。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50家在中国投资。目前,我国吸引外商投资额,高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首位,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总额的1/4。美国商会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有近90%的企业有在我国扩大投资的愿望,三成左右的跨国公司锁定中国,将中国定为下一个投资目标;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中,欲将生产基地迁出的企业的70%,打算把中国作为主要的转移地。[7]发达国家将已经发展成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信息、家用电器、汽车、石化产业等,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更多的国际资源和生产要素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市场规模、产业链、企业群、城市群的良性互动越来越明显。

(二)制造业仍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部分

受我国的经济政策、国有产业结构特点、开放政策以及国际产业转移规律的共同影响和作用,制造业一直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产业。数据显示,制造业吸纳的外商投资占我国利用外商投资的比重超过了60%。从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的具体领域来看,以往主要集中在轻工业,现在逐步向重工业转变,特别是集中在高耗能产业和加工业。以我国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长三角地区为例,该区域内的新产品产值中,“70%以上是由交通运输设备业、通用设备业、电子通信设备业完成的,而这些产业都属于目前重点发展的高技术制造业,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核心产业”[8]。

(三)服务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领域

从全球范围看,服务业的发展备受关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突出特征之一。我国服务业近几年开放程度大大提高,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也随之转移至与服务业相关的产业,投资目标转移到银行、证券、电信、保险、批发零售等行业,服务业成为招商引资的新兴行业。2010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为487.1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占同期我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为46.1%。[9]许多跨国公司如IBM、微软、惠普、英特尔、通用电气、大众、SKF、摩托罗拉等,都将研发中心设在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我国部分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推动了国内服务业发展的步伐。

(四)新能源产业的吸引力增强

能源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带来的危机,使得各国都在努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寻找资源市场。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争夺新能源,以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发达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在新能源开发这一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大量的资源,自然成为发达国家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争先投资的目标市场。2010年4月,发改委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优化外资投资结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同时要严格限制“两高一资”类的项目。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节能减排,把承接国际新能源产业转移与自身新能源产业开发利用相结合,使优化资源配置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障经济高速稳定增长、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承接质量,促使产业空心化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机制体制等方面建设的不健全,只注重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数量的增加,而忽视质量,使得一些产业出现结构失衡、质量下降的局面,造成产业结构升级的退步,甚至是低级化,折射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负面效应。另外,由于中国承接的国际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少之甚少,有些国际产业利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急需发展的心理,以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为幌子,发展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却享受我国提供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特权和优惠政策,从中谋取暴利。承接这类产业转移不但没有为我国产业发展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竞争成本,促使同类民族产业遭受损失。

(二)承接方式单一,威胁本土企业和行业发展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的模式以直接引进国际投资为主。这种单一的承接方式,使得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承接的现象,产业结构在很多区域出现雷同,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跨国公司具有本土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甚至是垄断优势,这种优势对我国本土企业来说,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性。跨国公司在转移的过程中,获取价值链中高附加值部分的利润,而我国本土的企业,最初获得的只是初级的加工利润,或者是原材料的成本费用,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始终存在。同时,跨国公司一般会通过股权、技术、成本等方式,对我国行业的生产技术、设备、经营方式、管理理念、产品市场、行业一体化进程等,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甚至是垄断控制,影响我国行业的整体发展[10]。

(三)过度依赖国际产业转移,新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受到阻碍

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虽然产业链出现整体转移的趋势,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研发机构设立在我国,但是涉及核心技术的甚少。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和比较优势的角度考虑,其核心技术的研发重点必然设立在母国,并没有也不可能将巨额的研发资金重复投入到我国。即使有新技术转移到我国,这种新技术也具有相对性和适用性,并不一定符合我国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发展的需要;或者,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这种新技术已经不再先进,甚至是衰退的技术。目前,许多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设立了研发中心或者其他设计开发机构,但是,我国企业对于这些承接来的高新技术的参与度是非常低的,所从事的研发工作也都仅仅是围绕核心技术所需要或者衍生的非核心技术展开。这种国际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土企业对承接产业的依赖性,削弱了我国本土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将阻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甚至是经济的发展。汽车产业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具有高关联性的工业。我国是汽车消费大国,但是,在我国的汽车产业的火热,主要依赖国外品牌,而并非真正靠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如一汽集团旗下的一汽大众、上汽集团旗下的风神汽车、长安旗下的长安福特、北汽旗下的现代和切诺基等,都是来自跨国公司,他们虽然在我国投资建厂,却没有把产品开发技术传给我国,使我国汽车产业形成核心技术空白的现象[11]。

四 我国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思路

(一)提高产业承接质量,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大多属于低附加值、非核心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后,要逐步减少对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的优惠待遇,限制非核心技术产业大规模转移到国内;对有些已经没有竞争优势的技术的转移要有所限制,比如船舶制造业中的产业转移;而对高技术、知识密集产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和政策,吸引更多的高附加值产业到国内投资等。这种方式,既可以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也能起到保护本土产业的作用。

同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与我国产业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12]。第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第二,要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缩小地区差距,完善配套产业建设。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发达,长三角地区以石化工业、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为主,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重工业也较为密集;珠三角地区则以轻工业为主,如医药行业、建材行业均较发达。但是由于资源的限制,这些产业的大规模转移在所难免。中部地区作为后发区域,优势比较明显:首先,中部地区在交通运输上,具有连接南北区域、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其次,中部地区具有巨大的能源储备优势,原材料、农产品、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等均较为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部地区已经形成良好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有望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具有巨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二)加大服务业的承接力度,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水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日、德等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0%以上均投向服务业,服务业外包蓬勃发展,出现了职业全球化现象。服务业外包和转移充实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容,成为经济全球化中新的亮点。[13]我们也要加大服务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力度,扭转其长期滞后的局面。一是要改变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特别是对关系国民素质和国家发展潜力的教育、科技等基础服务业,要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有步骤地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三是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同时,适当吸收国外投资;四是要加快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运用高新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第三产业,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私营企业、外国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五是要针对服务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服务业引进外资的先进经验,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和促进措施进一步深入到投资项目评估、建设和经营的全过程,并针对外资企业遇到的文化障碍、信息障碍,适时提示,为外资引入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切实提高各级政府招商引资的实效;六是要建立服务业企业园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关联度强的企业共同进驻,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服务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集聚效应。

(三)将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有效结合,建立支撑民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科学技术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技术创新是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武器,也是发展中国家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必要手段。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要缩小差距,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使技术创新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动力。首先,要改变以往的引进技术不消化-消化吸收率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模式,在自身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进有助于我国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和技术,择其善者而学之、改之;其次,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跨国公司转移到我国的产业中,研发投资相对集中,北京、上海两地的研发机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正是因为北京和上海是我国两大科技人才聚集地,可以为跨国公司提供最需要的科技人才。这也充分显示了人才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也要将培养科技人才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决胜力量。

(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巨大消耗,我国也面临着经济的发展与能源制约、环境污染相矛盾的问题,国家产业政策的主流也转移至低碳、环保、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共同的目标取向。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低碳化成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遵循的模式和现实的选择。中国在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好生态标准、社会标准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承接的产业中,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加强对生产全过程环保标准的监控;对部分高污染产业进行低碳化改造;要引进、开发低碳高新技术、绿色环保技术,推动国内产业低碳化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引导官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意识[7],不以规模、数量为准绳,注重提高质量,兼顾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推动了各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但作为发展中国家,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依靠本国的科学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有选择、有重点地承接国际产业,真正发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效益。

[1]Lewis W A.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87.

[2]吴红艳.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及中国应对之策[J].产经透视,2009(5):56-58.

[3]Krugman P.Geography and Trade[M].MA:MIT Prcs,1991:129.

[4]熊 宇.承接国际外包扩大了我国相对工资差距吗?[J].产业经济研究,2011(1):31 -39.

[5]易小准.09年软件外包协议金额达200.1亿美元[EBOL].[2010 - 06 - 22].http://www.techweb.com.cn/news/2010 -06 -22/625881.shtml.

[6]Llan Afuah.Dynamic boundaries of the firm - are firms better offbeing vertically integrated in the face of a technological chang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Dec,2001:44.

[7]王崇举,熊 萍,张宏丽,张利伟.国际产业转移——重庆的机遇与挑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9(1):57-61.

[8]王 希.2010年我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双创历史新高[EBOL].[2011 -03 -12].http://www.caijing.com.cn/2011 -01 -19/110622800.html.

[9]蒋兰陵.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长三角制造业的资本深化[J].生产力研究,2009(11):144 -146.

[10]刘 颖.从国际产业转移看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贸易发展战略[D].广西大学,2005.

[11]李亚娜.技术创新与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D].天津商业大学,2008.

[12]何龙斌.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有新思路[J].对外经济实务,2009(12):27-29.

[13]杨正位.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的对策[J].求是,2005(3):18-20.

(责任编辑 郭庆华)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 Receiving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NIU Qing-sh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has played not onl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also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it.Grasping the general rules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and the new trend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services,continuously mak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rationally using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for China’s economy development,are the important mean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 Receiving transfer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IIT);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technology innovation

F125

A

1000-5935(2011)04-0135-05

2011-04-21

牛青山(1966-),男,山西兴县人,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服务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