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玉飞,侯 杨
(1黄淮学院数学科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2黄淮学院国际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身心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办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1)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2)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每一个大学生可能都听过马加爵的案例吧。他对每一个做学生干部的人来讲,是一个血的教训。曾经的省三好学生沦落为杀人犯,无不让人痛心和惋惜。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当初马加爵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吗?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多么重要啊。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其知识掌握与品德水平的心理条件。大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个性不可能和谐发展,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也必将影响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大学生面临身心发育、学习、前途、选择等各种心理发展任务。他们如能完成一定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那就能适应各方面的生活,就有愉快感和幸福感。如果不能完成这些心理发展任务,就会在各方面感到不适应,出现适应不良与心理障碍,甚至个性心理缺陷。近年来的大量事例也反映出大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学生工作的重心。
(1)要学会和同学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同学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当学生干部与同学有了一个好的信任关系时,那工作就好做了啊,怎样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认为有以下几点:①尊重,尊重意味着完全接纳对方,理解和信任对方。②热情,与人相处时,要学会倾听,对别人要热情。③真诚。④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⑤积极关注对方身上的优点。
(2)引导同学们自觉努力培养健康性格。自我教育对性格形成具有重大作用。好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的性格基本上从被控制变成了自我控制,因而产生了“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他们会主动寻找楷模,确定理想,经常自觉地对自己的性格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会自觉拟定自我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练习。我们要启发学生的心理自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如写日记、“照镜子”等等;引导学生广泛运用各种激发意志努力的手段如自我激励、自我鼓舞、自我命令、自我督促等。掌握自我忍耐、自我转移、自我安慰、自我暗示等自我调节手段,发展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改造消极性格,培养良好性格。
(3)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中发生的。大学生正是通过他们的学习、劳动、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的。由于大学生有精力充沛、爱好活动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他们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
(1)为学生创造友好和睦的气氛。
(2)为学生做好疏导工作。
(3)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4)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辅导能力。
总之,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及早发现与防治心理疾病,解决心理冲突,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可以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抵制错误的思想观念、消极的情绪状态,防止自杀或攻击别人与社会的问题行为的产生,为培养适应未来21世纪的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关晋杰.加强高职学生“情绪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9,(15).
[3]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