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玲玲
(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范围越来越广,发展程度的增加密切相关,消耗能源带来的气候变化和能源的流失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隐患,中国在世界上二氧化碳的排放排在世界第二,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影响最深,同时也会是气候变暖后最被危害的国家之。所以中国必须对全球气候的变化高度敏感,只有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才可以进一步保障中国的经济稳定前进。
在中国,有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的低碳经济它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和高度掌控的环境治理模式,它的建立是在政府、市场、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居民)三方共同参与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的低碳经济是以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为副翼,政府为核心的三方共同发和相互关联的经济模式,那么他们三者之间的地位和作用方向绝对不是平行的关系。
(1)在中国低碳市场的建设和微观经济主体是受到政府指导和引导的一种发展中的低碳经济模式,中国目前还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期,相关的战略、规划还有待完善,保障低碳经济稳定运行的法律法规在低碳经济市场建设的过程中还没还有起到监督和调控的作用,低碳市场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政府必须及时的获取微观经济主体和低碳市场的反馈信息,双向互动才能使得低碳市场经济更加有活力。
(2)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实现低碳交易排放市场的建设,成立低碳市场体系,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低碳意识和行为,引导中国低碳技术和产业的稳定发展,让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在方方面面都低碳化,实现微观经济主体和市场之间的信息及时反馈,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市场体系。
(3)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存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双重作用,实现微观经济低碳化转型,升级节能技术的同时,建立低碳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并建立有效的低碳经济激励机制。
这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是要求政府、市场体系和微观经济主体之间能够协调互动、相互促进,不能过分依赖政府的核心主导能力,只有在经济发展之前充分规划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才能使得这种经济在中国有效地、健康的铺开。
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建设必须依赖政府做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形成切实可行的国家战略和与之对应的法律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保障低碳经济吸收的营养是健康的,这样才能保证它成长的环境是健康的,《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第 22条规定"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1)把以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 -产品 -废弃物"进行转变,做到最大限度的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三高企业,大力加强环保企业的迅速发展。
(2)国家政府出台政策,引导企业在低碳技术多投入和创新,将目前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得到缓和,把中国制造业地位在产业链的上游(战略决策、技术研发等)和下游(品牌塑造、客户服务等),将产业链的中间部分转移到相较而言成本较低的周边国家,改善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障碍问题。
(3)从十二五规划开始中国将碳预算的规划已经列入到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框架之中,国家下定决心发展低碳经济,落实好"碳预算"工作,将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和谈的排放和吸收精密结合起来。
在中国只有结合中国独有的市场体制,利用市场运作的规律来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才能有效地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碳交易市场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国际力量支援建设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参与的企业也可以获得出售碳排放的权利。在《京都议定书》中的条例可以知道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成立了三种遵约机制:排放交易(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通过把碳排放额度作为一种商品在国家之间进行交易,而一个国家想获取剩余的碳排放额度的唯一手段就是采用低碳技术,这样通过市场的刺激作用来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碳交易市场,而且市场运作经验比较成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备相当的参考价值,中国要建立架构合理的中国碳交易市场必须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目前,只有北京、天津和上海已成立环境交易所,但仍处于初探阶段,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平台。
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将能源的利用尽量靠向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水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2008年中国核电发电量为684亿kW·h,与用煤发电同样数量的火电相比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 8000多万吨。实现中国能源以煤为主转变成清洁能源的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和优化能源结构。另外就是要不断扩大深林的面积,增大深林碳汇能力,据统计每增加森林覆盖率1%就可以吸收固定0.6亿吨至7.1亿吨碳,所以说增加森林的面积就是增加碳的储存量。
只有紧密联系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实际资源利用情况和经济发展道路的特点,以政府、市场、微观经济主体三方的力量为主体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才是科学的、稳定的、健康的,这样中国的经济发才能更加强大。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科学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体现,也是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进一步量化低碳经济发展的特征,实现整体、客观的评价是中国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依据。
[1]陈迎,潘家华,庄贵阳.斯特恩报告及其对后京都谈判的可能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