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鳌,李 灿
(湖南省长沙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4)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史看,要想高效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和发展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业投入以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必要的前提和保证。加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在从事农业再生产的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从其内容看,可分为两大类。
(1)物质基础设施,一是供应农用生产资料的农业产前环节的基础设施,如提供机械、化肥、农药、薄膜、燃料、优良品种等物质投入的基础设施,这是一种确保农用生产资料供应的基础设施。二是生产农业初级产品的农业产中环节的基础设施,如农业生产用地、水库、农田水利设施、田间作业道路、农用生产用电线路与供电设备等农用生产环节所必须的设备设施,这是一种确保农业生产环节能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三是加速农产品流通的农业产后环节基础设施,如农产品加工的厂房和机械、采集与输送农产品的汽车与公路、储存农产品的仓库、农产品的初加工与销售设备等基础设施,这是一种确保农产品正常流通的基础设施。
(2)社会基础设施。一是农业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二是农业科研方面基础设施;三是农业推广方面的基础设施;四是农业政策、法规方面的基础设施;五是农业信息方面的基础设施。
从以上农业为基础设施的内容看,其目的一致,均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只是它们所起作用的侧重点不同。物质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改善农业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尤其是能改善逆境下的物质条件。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侧重提供从事农业生产所必须的社会条件,特别是能提供提高农民、科技工作者与管理人员素质的社会条件。
总之,上述两类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当今高效和商品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因多种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薄弱,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例,现状不容乐观。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低,呈周期性波动,波动幅度大,多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额一直很小,2005~2008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额占全部基础建设投资的比重平均仅为5.2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基本呈周期性波动,在投资增长率达到峰值的2年后,投资增长一般呈下降趋势,达到谷底后的1~2年又向上回升,然后再走低,如此周期波动,波动的幅度很大,2005~2008年期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率最高为25.8%,而最低为负11.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大幅度波动导致农业产出的相应波动,不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2)国家预算内资金比例大幅下降。农业基础建设投资的资金来源有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利用外资和发行股票、债券等。随着我国市场化融资体制的逐步确立,资金来源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国家预算内资金比例大幅下降,从2006、2007年的42.2%下降到2009年的15%。国内贷款比例持续上升,到2009年已接近20%,自筹资金比例进一步上升,到2009年已超过全部资金来源的一半。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与国外相比还表现在生产成本较高,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技术手段较落后、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等。因此,为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完成本世纪末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必须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做到:
(1)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地少人多。因此,严格控制非农业占用耕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显得十分重要。另外还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推广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节能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资源。合理利用草原,发展淡水养殖和浅海及滩涂人工养殖。
(2)增加农业机械设备。农业机械的有效投入和增加,可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应缩小人力的耗费,一个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实际也体现了该国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
(3)增加农业物质的投入。增加如化服、农药、农村用电、农用柴油、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业物质的投入,这将对提高农业产出、质量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4)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加强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的力度,这实质也是人材建设,没有科学技术进步,就没有现代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科学技术成果之所以能够 产生,其决定因素是人,因此,对人材的培养是关系到家庭经济乃至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基础比较薄弱,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某些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较先进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完整体系。一是全国性的城乡联系的交通运输体系。该体系由公路、铁路和水路网络组成,分支可直通农场。二是国家和地方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该体系由国有企业、合作社、合资企业的机构及其设施组成,能够畅通地向农场供应农用生产资料并销售农场生产的产品。它不仅联系国内,而且联系国外市场。三是全国性的银行信贷体系。保证农业生产资金的供给。四是发达的信息体系,提供农业生产、销售的各种供求信息及相关资料。正是这些完整的体系,保证了农业和食品生产长足的进步,这个农业基础设施体系也是一定时期内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纵观当今世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今后发展趋势重点在结构调整与技术更新,使之更充分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今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农业经济技术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各地如交通运输,销售信息以及教育科研等基础设施均会继续得以巩固和发展,以适应现代农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农业虽面临严峻形势,但生产潜力很大。只要国家坚持把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来决策,对国民收入进行合理再分配,保证对农业的合理投资,从政策上保证农民的合理收入,增强农民扩大再生产能力,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那么在本世纪末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完全可能的。
[1]张红宇,李冠佑,杨洁梅.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与政策思路[J].农村经济,2011,(6).
[2]许静波.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