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1-04-12 11:56
关键词:调研农民群众

刘 欣

(1.青州市海岱学校,山东 青州 262500;2.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调查研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刘 欣1,2

(1.青州市海岱学校,山东 青州 262500;2.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论述了调查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领导干部对农村现状不了解,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原则、要求不熟悉,新农村建设中一刀切的方法不能因地制宜等问题,指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综合运用开会调研、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的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方法

毛泽东很早就强调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前头。”[1]110他还说:“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1]267-268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调查研究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

一、调查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极端重要性

(一)完整准确地理解调查研究的内涵

调查研究,顾名思义,就是调查和研究两者的有机结合。一般地,调查主要是广泛搜集各种有关的事实材料。研究主要是对调查所获取的大量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继续和升华。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紧密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调查过程中往往需要初步的研究,而在研究过程中又往往需要继续进行调查。倘若只调查不研究,就会使掌握的客观材料失去应有的价值;假使只强调研究而未经过周密的调查就下结论,势必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以上是人们对调查研究的基本认识。对不对呢?没有错。够不够呢?当然不够。调查研究是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也是传达上级精神、组织发动群众的一个过程,还是对待工作、对待群众的一种态度和作风。

1.调查研究是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调查研究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认识事物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开会讨论、听取汇报、实地考察等等。有些方法,虽然快捷、便利,却往往浮在表面上,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常常会得出错误的认识,作出错误的决策。但是,调查研究则不同。它要求调研者亲自到现场去了解情况,去切实感受、观察、询问真实的状况,而不是光听取别人的汇报,盲目地听信别人的描绘和结论。要完成调查研究,就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步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并不是没有进行调查研究,而是没有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或是唯书、唯上、唯己,或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使工作造成损失。这种徒有虚名的调查研究,其后果是恶劣的,应当抛弃。

调查研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大家知道,只有认识了事物,才能解决问题,调查研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正确地解决问题。搞调查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求证现有的某个观点或某项决策如何正确,而是为了把客观情况、实际问题搞清楚,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所以,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任何调查研究都必须在“真实准确”方面下功夫,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方法,忠实地反映现实,全面如实地记录调查走访所获得的各种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正确决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调查研究也是传达上级精神、组织发动群众的过程。调查研究是传达上级精神的过程。不能把调查研究简单地理解为上级到下级视察、督促,或者是上级派有关代表到基层、现场检查有无什么差错。应该说,这的确也是调查研究的内容,但毕竟不是主要内容,更不是全部内容。调查研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上级直接深入到基层、面向广大群众传达和宣讲上级乃至中央精神的过程。调研者亲临现场,与群众直接接触,了解执行政策的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是否真正领会中央或上级的决策精神,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试想,若基层群众和干部不了解中央或上级的政策方针,又如何能够正确地贯彻执行呢?

调查研究也是组织发动群众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不管做什么事情,当然也不管多艰难复杂的事情,只要把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做好。调查研究者深入群众当中,在传达、解释中央或上级精神的过程中,就是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号召群众、发动群众去贯彻执行这些精神和决策,同时,也是他们共同商讨如何做工作的过程。实际上,这种调研者和基层干群的互动过程,充分显示了调查研究的实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反映了调查研究的目的——更好地指导群众完成工作。

3.调查研究还是对待工作、对待群众的一种态度和作风。调查研究反映了调研者对待工作的一种态度和作风。要搞好工作,搞好调查研究,仅仅掌握了调查研究的理论远远不够。所谓理论是一回事,实际又是一回事。要把调查研究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要把自己所掌握的工作理论和所要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一句话,调研者要搞好调查研究就必须深入实际。但是,深入了解生产生活实际,不是一劳永逸的,不是一次两次调研就能实现。这是因为,实际生产生活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所以调查研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所以,调查研究者要有一种不怕困难、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调查研究更是体现调研者对待群众的态度和作风。调研者要真正做到调查研究,就必须眼睛向下,密切联系群众。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调查研究者只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才能深入到群众中间,了解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关心群众的疾苦,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谈话和做朋友的过程中,要逐渐地让群众了解调研者的真意,把调研者当作好朋友。因此,调研者“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2]789-790。简言之,调查研究者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力戒官僚主义。

(二)调查研究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集中反映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落实提出了五点要求,首要一点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努力使各项工作符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

1.只有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意愿。一切真知灼见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任何真理都是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调查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事物的现状、性质和发展趋势,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诸多挑战。总的来说,既面临难得的宏观环境和有利条件,又面临复杂的矛盾问题和制约因素。但是,这只是总体状况。而实际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地理环境、人才资源等差别很大,加上历史传统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各地“三农”问题的状况存在天壤之别。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深入农村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只有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当地农村、农业、农民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当地农村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有哪些充分的有利条件?如果采取这种发展模式,困难在什么地方?农民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如果不同意,如何做工作?当地农村和周围的农村有何不同?如何统筹协调?等等。

以烟台市为例。根据中央精神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烟台市各级政府都派遣调研队,常年开展调研。通过调研认识到,农民致富心切,响应党的号召,但各地农村的地理、资源等情况各异,思路欠佳。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从各地实际出发,大力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对地理、气候、距市场远近等条件综合调研后,烟台建立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专门的质量检测中心,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质量。目前,烟台市已实现车间式、标准化生产的各类农业基地108个,面积170000 hm2,有7个县区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达115个。烟台长岛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依托区位优势,拉长海产养殖的链条,打出“渔家乐”的品牌,年吸引游客105万人次,门票收入2230万元,大大增加了渔民收入[3]。这一切都源于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2.只有调查研究,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研究是党和政府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调查研究时,领导干部要深入到农民群众中,与农民群众同甘共苦,吃在农村,住在农村,不怕劳累挫折,勤勤恳恳。只有这样才能真实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环境,才可以和农民沟通交流,听取农民群众的心声,了解农民的意愿,体察农民的冷暖。也只有关心农民的疾苦,解决农民的困难,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广大干部。如前所说,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传达上级精神的过程,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组织发动群众的过程。调查研究者只有深入到农村,和农民全方位接触,向他们宣讲中央和当地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具体规划、指导原则、具体政策等问题,农民的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许多问题要和农民群众商量,多听听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见。只有善于同农民群众接近,生活群众化,才能取得农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搞好调查研究工作。搞调查研究工作不单纯是向群众收集资料,还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比如,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调查研究中显得尤为突出,80%以上的农民反映医疗费太高,有些家庭根本不敢进医院,有病能挺就挺,要不就等死。只有帮农民解决困难了,才能很容易组织发动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同心同德,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推动农村民主政治作出贡献。

二、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搞好调查研究的紧迫性

(一)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农村的现状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

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从目前的个别党政机关的现实情况来看,干部在调查研究方面做得很不够。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还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的情况。调查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长期的工作。不少领导干部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打电话、发文件甚至秘书代劳指挥工作,很少到农村实地考察,甚至压根就没去过,更不用说做调查研究这样艰苦细致的工作了,只是想当然的发号施令,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据江西省2000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57%的领导干部一年中用于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时间在2个月以下,有30%不到一个月,在对重大问题决策前,有38%的领导干部表示“有时或不一定会”进行调查研究[4]276。这说明,有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很少深入农村基层,不了解社情民情,不关心农民疾苦;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也只是走过场,不深入农民群众当中。有4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领导“只与基层干部接触,难以了解真实情况”,12%的认为“对基层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4]276。而相比之下,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1992年还深入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调查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为全党同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树立了光辉典范。

(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原则、要求不熟悉,积极性不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各方面配合协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不少地方存在着“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一方面,上级部门大会小会不断,文件发了一个又一个。他们聘请专家搞新农村建设专题讲座,搞领导出国考察,印发宣传新农村建设手册,领导干部在报刊、电视上频频露面,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文章讲话连篇累牍。钱没少花,劲没少出,精力没少费,可谓忙得不亦乐乎。很多领导干部,甚至普通政府工作人员,都对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的总体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以及指导原则等谙熟于胸。但是,另一方面,农民却无动于衷,热情不够,有的甚至应付。甚至不少农民认为这又是一阵风,刮完就完了。这说明,一些领导根本就没有下基层深入到农村中,没有做好党的政策文件的宣传落实工作,与农民群众的沟通、联系不够,不承认自己是农民群众的学生,没有尊重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调查研究就可以发现,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的局限性,缺乏了解学习上级文件的主动性,不少农民根本不识字、不看报,即使有的看了,也不能真正领会和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原则、要求,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了。因此,只有调查研究,才能把党和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等传达给农民,才能了解农民对中央和上级政策究竟了解多少,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一刀切,没有因地制宜,想当然,好心没办好事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各地发展极其不平衡,由此决定,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很大差异。然而,在有些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现简单化、形式化、统一化等问题。一刀切的方法必然会降低新农村建设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其它极不正常的情况。比如,有的地方盲目认为“村容整洁”就是住楼房,于是一窝蜂的盖洋楼、造别墅,结果房子里边空空荡荡,还欠一屁股的债。出现上述情况的地方,不能说没有花力气去搞新农村建设,也不能武断地说基层干部没有认真领会上级和中央相关精神,而只能说,领会归领会,就是缺乏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目的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更好地把新农村建设好。如果没有进行调查研究,凭主观想象,必然会犯主观主义错误,就会出现好心没办好事的情况。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调查研究也是有学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要调查研究,还要正确地调查研究。切不可调查了一个建设得好的农村,就将其当成普遍情况。于是,大家盲目地一哄而上,来了个“克隆”式的“一刀切”。譬如,有一段时间,苹果的价格很高,不少地方的领导强令农民砍掉其他果树改种苹果,可是,没过几年,苹果大量积压,价格直线下降,甜苹果变成了农民的“伤心果”。

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能强迫命令,越俎代庖;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既要突出多姿多彩,又要体现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开展调查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进行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调查研究是按照客观事物本来面目,而不附加任何成分。可以说,调查研究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真实”。也可以说,一次虚假的调查研究,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浪费大量资源。具体到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对被调查的村落或村民,有喜报喜,有忧报忧,要公正如实地进行纪录,客观全面地进行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进行调研的同志务必要端正工作作风,切勿组织安排调查研究,比如,指定调研对象,规划调研路线;坚决杜绝只上个别村庄走上一圈,然后就凭空写出上万字的调查报告的情况,这种调查结果可以说一点参考价值都没有。

2.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的,充满矛盾的。为此,调查研究要在遵循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内容在调查研究中的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内容非常丰富,在调查研究中,经常应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周围的事物而独立存在,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必须把握那些主要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比如,在调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发现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就应该分析影响因素有哪些,原因是什么,如果用联系的观点很快就可得出结论,从而提出解决方案。二是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调查研究本身的作用,就是全面研究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既研究事物的过去又研究事物的现在和将来。客观全面地看待某一事物。调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要了解农村发展的历史,全面分析当前农村现状,然后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科学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

3.坚持系统的观点。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事物,要注意把握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联系性。调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要注意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整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个方面,所以要全面调查研究,整体认识。另外,在调查研究时,既要注意寻找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规律,同时也要注意研究特殊规律。比如,对典型农村的调查,除了它自己做到的以外,还应该挖掘其他村难以做到的,而它却做到了。这就是特殊性,之所以典型就在此。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方法具有普遍性,但是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又有其特殊性,两者要结合起来。

1.开会调研。通过开会进行调研是最常见最便捷的方法。这里又分几种情况:领导干部召集各部门负责人的高级研讨会,是各部门对农村调研结果的交流与汇报,带有专家会诊的性质;邀请相关专家到会作报告,是指导调研的学术性会议;也可以召集一些农民代表,邀请一些研究农村问题的专家,用座谈或讨论的形式,请他们谈谈农村某些问题的情况和他们对此的看法,提出他们的意见。无论那种调研会议,都要求调研者持虚心、积极的态度。而且,由于农民平时很少经历这样的场合,所以调研者要善于用民主的作风、轻松的语言、活泼的手势等谈话艺术,解除农民的紧张心理,让农民畅所欲言。开会调研好处很明显,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比较详细的情况,效率比较高。但是,也有其不足:毕竟不是直接的实际调研,而是二三手材料。

2.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是最直接最直观的方法。调查研究者通过深入农村实地,可以看到听到一些情况,从而深切感受到农村的现状,获取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感性认识,能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实地调研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作为调研对象,不能只选择突出的、搞得好地方。一般地,好、中、差三方面典型都要有,分别调研后,要进行比较,作出分析,找出原因。实地调研时务必要看清楚、听仔细、望全面,坚持重点和普遍兼顾。如,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就应该观察不同长势的田地,并重点看水田的“边”,旱地的“角”等等。实际调研者在调研过程中,要有自己的主见,看什么、如何看,采访谁、怎样采访,应做到心中有数,切勿让基层干部安排路线、对象。尽管实地调研直观、具体、形象,但其不足不言而喻:一是观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二是实地调研毕竟是局部,而非全部。

3.文献调研。一类是当地农村历史和现状的文献资料,类似地方志、年鉴等;另一类是当地农村近年来的各方面工作记录、统计情况等。总的来说,文献调研就应该搜集、阅读、分析大量文献资料,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公开出版、并在市面上出售的各种关于农村的书籍、刊物、磁带、光盘等文献资料。在理解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历史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然后更好的规划未来。文献调研法是理论工作者经常采用的方法,一般只能作为实地调研的先导,而不能作为调研结论的现实根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牟建辉.烟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恩施州新农村建设思考[EB/OL].[2011 -04 -08].http://www.esls.gov.cn/Html/xinnongcun_jianshe/2007_03_17_09_34_36_0731709343671955_335.asp.

[4]唐晓腾.变迁中的困惑与选择(20世纪末社会转型中的农村和农民)[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Investigation,Research and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Liu Xin1,2
(1.Qingzhou Haidai School,Qingzhou Shandong 262500;2.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Shandong 273165,China)

In this article,the importance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illustrated.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are analyzed,such as leaders lack the knowledg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areas,farmers are ignorant of the meanings,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and the fit- all method cannot be adjusted to local conditions.It is pointed out that,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correct guiding principles should be adhered to,th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such as meeting investigation,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exerted.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method

G912.82

A

1672-7991(2011)02-0041-05

2011-04-10;

2011-05-04

刘 欣(1984-),女,山东省临沂市人,二级教师,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调研农民群众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