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笔者发现:农业发展的瓶颈是农民、农村问题。目前,我国农民、农村存在五大问题:第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与农业劳动力缺乏的难题;第二,小生产经营方式与大市场衔接,社会化服务滞后的难题;第三,人口较多的家庭,农地比例越来越小,有的地区一个人还均不上一亩地,解决温饱有余,但想富起来比较困难,甚至出现上学难,考上大学上不起等情况;第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难。农村凡是发展好的地方都是有新的产业,凡是落后的地方都是没有新的产业,靠传统农业或产业,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第五,农民文化素质低下,表面看,现代农民逐渐走出 “文盲”圈,但新的科技文盲出现,难以和现代农业发展对接。
以上五大问题归结起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旧的农业发展方式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农业的与时俱进,若不尽快改变,将会严重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国计民生问题。
最近,有学者专家对农业问题作了细致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陈锡文、危朝安、潘盛洲三位专家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论。陈锡文专家认为,当今农业的重中之重是农业经济方式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必须要以资源的高投入的方式来换取现代农业的发展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科技为辅助、农民素质做支撑、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的现代健康、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而淘汰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危朝安专家认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应该在五方面下功夫:一是农产品的供应还应稳定,政府要发挥其职能,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要积极引导菜农,保护农产品价格,维护农民利益,决不能一再追求产量,要根据市场及时回馈来的信息,科学的调整农业产品的分布和比例。还需要在市场推销的方法上想办法,提高种植的有效性。二是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落后的、现有的农业农田设施,减小农业对自然的绝对依靠,提高物质条件水平和能力。三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农业基本条件的损害,减少资源的浪费,取而代之的是节约、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健康模式。四是提高农民劳动者素质,增强本领,为成为新型农民奠定坚实的基础,摆脱传统思想对农民的束缚。五是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依据市场信息分时、分地的出售农产品,避免和躲开集中上市,加强农户的组织化,尽力引导农产品在种植上的合理和高效。[1]潘盛洲认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在以下方面注意:在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上应该从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经营的方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的生产条件上下功夫;强化农业物质装备,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基本条件,提高生产效率,稳步改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继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业科技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从根本上给予科技支撑和技术支持;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劳动者素质和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劳动者索质低的状况。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大力发展节水、节肥农业,政府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和技术帮助,提高农民对这种节约型经济的兴趣,转变农业现有的经营方式,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方面努力,引导促成农民的专业合作,鼓励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根据以上有关专家的新论,笔者认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化解农业问题的现实选择。首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化解农业问题吻合了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的农业的转型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其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化解农业问题也符合了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要求;第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化解农业问题更是解决农村发展困难的要求。[2]
基于此,笔者愿意以浅薄的拙见,提出化解农业问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些思路。
农业的四化方针,即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农业四化中基础是产业化、途径是市场化、条件是标准化、最终要走向国际化,只有注重结构调整的合理,才能实现四化。[3]而在深入农业四化的进程的步伐中我们看到,农业生产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效益、经营的集约模式会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小生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越趋严重,最终以扩大家庭为小单位的经营模式已成为要实现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的必经之路,从而获得一种规模效益,来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提高应变能力,进而推动国际化的进程步伐。
政府应该深化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扶持的力度上更深入。政府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在学习制度的同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大胆地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新政策、新思路,培育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经营主体。逐步促成具有一定专业合作的经济联盟组织,加强和扶持农民的自发所兴的生产和流通组织,推进农民的组织化进程;鼓励建立和发展农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提高市场价格的协调能力,以及对其行业内部事务的有效管理,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干预,保护其价格,适当时对其进行直接补贴,还要起到保护农产品权益的作用;要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限制敏感农产品过度进口;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针对加工企业的设备和技术进行摸底,对一些落后的、生产能力小的企业进行重组和改造,对农业基地企业要给予扶持和帮助,逐步完善并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调整农业补贴方向和支持结构,加大对农业科研推广、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 “绿箱政策”[3]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育种科研支持基金;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调整农产品价格支持补贴结构,引导农民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建立粮食安全生产、储备体系,保护中西部主产区粮食安全生产能力,保护农民的利益;加快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以市场为中心,做到因市所需种植、因价上市。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种植不仅要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更要满足农产品做为商品创造利益的需要。农业投资更是要获得收益,要赚钱,因此就得以市场为中心,围绕着农产品如何投客户所好种植。什么时候种,什么地点种,这是农业种植投资之前必需调查研究的。切记,先调查好市场再投资。[4]
市场经济决定了对农业的重新定位。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为产品找客户,而是为客户找产品。因此,必须重新定位农业内涵,从本质上认识新时代新农业。所谓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农业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是因为天天见,出门七件事,件件离不了农业。可以说,农民好当,地好种,人人种起地来得心应手。难的是农业包容万象,知识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需要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必要条件来完成。笔者建议:小投资只需了解本地市场,只要自己去市场中咨询调查,划出所投资农产品终年价格曲线,估算出什么时候价格高,明确农产品生长周期,每年什么时候种,什么地儿种就行了。大投资则需要有专门的市场调查研究,专业策划。建议:网上调查各地区农业网站专门的农产品价格调查 (阿里巴巴也开始了农产品价格调查专栏,可以参考),划出价格曲线,用统计、线性回归法找出事物的规律,总结一下,种什么心里就有底了;还可以聘请农业策划专家完成。[5]
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如何生白玉?如何出黄金?那就看人的因素了。农业包容万象,农林牧副渔,天上飞的,山上种的,地下跑的,地里长的、埋的到处都有商机。而这个商机不是人人都能抓到的,对于个体人来讲,总不能包罗万象,什么都种。因此,必须以人为本,定位衡量一下自己、家庭、区域团体适合种粮,种果,养猪,或种菜,选出自己的强项,发挥自身优势,选好项目,先挖出第一桶金后再图扩大、扩展。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产品上做文章,走可持续的绿色、特色、品牌的农产品道路,及时综合市场信息,利用网络,对农产品进行精准加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因区域优势适地适时种植。《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的这一段话,为区域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农业离不开天,离不开地,各地土壤不同,气候不同,作物也不同,甚至施肥打药都不同,在没有设施栽培的时候,区域优势是不可忽视的,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6]宏观与微观调控相结合,发挥自身地理气候优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种植,搞出优势农业来。
这是农业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互帮互助,人与人和睦相处。[7]这一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和谐农村的建设,顺应了民意、民心,适应了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加快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一要深刻理解以上所言的和谐农村的本质属性,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扎扎实实推进和谐农村的建设。二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如,保障的基本原则、宗旨、措施。在具体一点就是:医疗、失业救济、养老、农民工子女上学就业保障机制。三要推进农村和谐农村保障资金集筹方式与渠道的制度化建设,[7]政府设立专项经费加上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和谐农村的投入。笔者建议:首先,中央、地方财政要提高投放保障资金比例,对经济薄弱的农村地区给予适当扶持;其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积累,将一部分积累提供给和谐保障;再次,搞社会赞助、福利彩票,为和谐农村建设植入新的活力。总之,和谐农村的保障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现实社会下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化解农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泛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经营制基础上新发育成长的由农民自愿、平等、互利原则而自发组织的、以为其成员的专业化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宗旨、谋求和维护其成员的社会经济利益的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但是它和刚解放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计划经济的经济合作组织相比是不同的,有明显的市场经济目的、商品经济成分。笔者建议:一要充分认识现实社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阶段性、差异性和长期性,多种形式发展。二要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推动农业合作化经济组织发展。[8]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根据区域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情况,因地制宜,联合加盟,特别是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农民自我组合形成 “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9]”的产业经济模式。三要理顺农业管理体制,明确部门职能,搞好公共服务,建立农业合作基金、贷款贴息、教育培训,增强合作意识等。尤其是要重视发展初期的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在自产自销、产品加工、社会服务、增值税抵扣、“绿色通道”生产经营用地等方面给予税费优惠,加大信贷投入,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农村建设是基础条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基本保障。[10]
以上笔者也许能为化解农业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希望能得到专家学者及同仁的支持。
1.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笔者撰写本文时,列为化解逻辑的第一。
2.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历年专家学者所提问题。
3.坚持农业四化方针,推动国际化进程的问题。
以上三点讨论,希专家学者继续付出不懈的努力与辛苦,最终能引起政府行为来加大力度扶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因为这三个问题非常重要,这三个问题解决不了,其它问题就难以解决好。
[1]陈锡文.如何看待中央 “三农”工作的新举措 [J].中国集体经济,2010(7):21.
[2]危朝安.明确目标把握重点切实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J].农村工作通讯,2010(15):36.
[3]潘盛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三管齐下[J].农村工作通讯,2010(15):16-17.
[4]周玉树.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 [J]农业经济,2010(4):27.
[5]韩俊.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J].上海农村经济,2010(2):13.
[6]孙景淼.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维[EB/OL].(2010-10-18)[2011-02-20].http://www.dayoo.com/roll/201010/18/10000307_103735574.htm.
[7]陈江.逻辑学方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17-221.
[8]王金河.推进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探讨[J].调研世界,2010(1):12-13.
[9]张春舒.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观点综述 [J].经济纵横,2011(3):68.
[10]袁正校.逻辑学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0-125.
[11]郝卯亮.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