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静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1978年,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即 “面子保全论”。面子包含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碍;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1]在交际中,可能会出现威胁交际者面子的语言行为。Brown和Levinson指出,在许多文化中,影响面子威胁行为大小的有三个因素: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 “社会距离”;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 “相对权势”;特定的文化中,言语行为本身所固有的强加级别[1]。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面子进行了研究。Goffman[2]、Brown&Levinson[3]和何兆熊[1]分别在各自的专著中介绍了面子的基本理论;王宇[4]分析了影响外语课堂言语互动的隐性因素——面子。
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推广,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不断增多使课堂上出现面子威胁行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处置不当就可能引起矛盾,甚至对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中国大学英语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根据项茂英[5]的调查,75.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课外跟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不多,接近93%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师课外与自己的接触交流不多。生生间的社会距离因受到其熟悉程度、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影响而可远可近。在分级教学班中,学生来自不同自然班,彼此并不熟悉,性格外向的学生与人交往较容易,与同学的距离相对近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较难与人交往,与同学的距离相对远些。师生、生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社会距离较大,课堂交流互动中出现面子威胁行为的可能性较大,这会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根据美国心理语言专家和教学法教授Krashen[6]的情感过滤假说,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因素能加快或阻碍二语习得,它包含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信心、焦虑感等。当学生对教师产生距离感时,学生的 “情感过滤”加强,这又会阻碍提高性输入进入学生的语言习得机制,从而对语言习得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了使 “情感过滤”减弱,使学生能较好地利用语言习得机制,成功地习得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以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
缩短师生、生生之间的社会距离,从而减少课堂活动中出现面子威胁行为的可能性,关键在于促进彼此的交流和了解,建立和谐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多做换位思考。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尽量找出学生的值得肯定之处,同时,尽力避免对学生的否定评价,实在不可避免时,也应注意委婉用语,从而满足学生的积极、消极面子需求。学生也应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理解和尊重教师,多与教师沟通。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课堂交互的主导形式是师生间的IRF形式,即教师诱发、学生回答和教师反馈。[7]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有两点不足之处。其一,展示性问题较多,参考性问题较少,教师提问的目的是通过引出已知信息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而没有体现出自然话语中的信息差。其二,封闭性推理问题较多,开放性推理问题较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责任更多地是控制好课堂教学,而不是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会话。[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权势差异较大的文化,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了等级制,要求对于年长的、地位高的和有权势的人要表示尊重。受儒家思想影响,师生之间存在较大的权势差异。[8]师生之间不平等的上下级关系使学生因为害怕犯错误或被嘲笑,而不敢发言、提问、提出要求或质疑老师。这一切在无形中增强了教师相对于学生的绝对权势。
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之间的权势分配也是不平均的。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主观不平等。根据Rosenthal和Jacobson[9]的研究,如果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值,这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面影响,促进学生取得相应的好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相对权势。如果教师对学生有低期望值,情况正好相反。
其二,狭义语言学不平等。[9]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体现在词汇、句法结构等方面。英语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能获得较多的发言机会并较好地参与课堂活动,拥有较大的相对权势。
其三,交际不平等。[9]大量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具备某些方面的交际能力,是否具备这些交际能力反映出阶级差异。能否适应教师的提问方式是最明显和研究得最多的例子。[9]课堂上教师提问时,脑海中一般已有目标答案。根据Shirley Brice Heath[9]对美国南卡罗莱娜州一个社区的调查,教师在课堂上、在家中一般都会用同样的方式提问,其他的调查发现,中产阶级父母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子女提问,而工人阶级父母一般不会用这种方式对子女提问。因此,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较容易适应教师的提问方式,课堂上能较好地回答问题,拥有较大的相对权势。然而,对于出生于工人阶级家庭的学生而言,情况恰恰相反。上述差异在中国大学生身上也有体现。Bernstein的语码理论也能够为学生之间的权势差异提供一种解释。虽然Bernstein的语码理论存在问题,但在解释学生学习成绩差异方面,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根据Bernstein[10]的语码理论,在学校,教师所用语码是精制语码。中上层阶级子女能较好地适应教师的精致语码,学习成绩较好,在课堂上拥有较大的相对权势。对于下层阶级子女而言,情况恰恰相反。语码影响在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上也得到体现。
教师应努力消除学生和自身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使师生都树立平等观念。教师相对于学生拥有较大的权势,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教师必须从改变自身做起,摒弃 “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把学生看作伙伴,担当好亦师亦友的角色。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多向学生宣传师生平等的观念并使学生意识到课堂上发言、提问是他们的权利,从而消除造成师生之间权势差异大的根本原因。课堂上,教师应多提问,多提参考性问题和开放性推理问题。上述措施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师生平等,从而降低教师的相对权势。
在缩小师生间权势差距的同时,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以缩小生生间的权势差距。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对每个学生保持高期望值,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面子,激励学生 (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取得好成绩。学校应开设一些课程,讲解词汇、句法结构、教师使用的精致语码等,帮助成绩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每种语言在说话人何时、以何种方式对对方言语行为的强加程度都有自己的一套准则。”[4]因为各自社会地位、风俗习惯、性格特点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每个人对社会文化强加程度高低的判断标准不一致。
中国文化是一种群体主义文化,不同于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许力生指出,中国人有较强的群体概念和归属意识,一般会有从众心理和行为。中国人的 “面子”意识很强烈,注重维护自身的面子和不伤害他人的面子,从而保持和谐的关系。中国学生既怕说错了而丢面子;又怕被扣上 “爱出风头”的帽子而影响与同学的关系,破坏和谐气氛。因此,中国学生一般喜欢采用比较稳妥、隐蔽的方式参与课堂交流互动。[8]
中国学生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形成的性格特点使交际教学法在中国的推广相当不易。在交际教学法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解答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希望学生能积极地发言、提问和参与各项课堂活动。然而,学生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往往保持沉默、不主动发言。冲突出现,教师的积极面子和学生的消极面子都受到威胁。
在课堂交流互动中,教师认为合理的要求却可能使学生觉得强加程度较高,威胁学生的面子,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勉强学生。交际教学法是以西方个体文化为基础的,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如果将交际教学法直接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会觉得强加程度较高。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消除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多向学生介绍西方个体文化、交际教学法和互动教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从而降低课堂教学中的社会文化强加程度。
随着交际教学法的逐渐推广,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上出现面子威胁行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中国人很好面子,丢面子会使他们觉得尴尬、羞耻,从而对课堂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教学中面子因素的影响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创造平等、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降低学生的情感障碍,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11-238.
[2]Goffman,E.Interaction Ritual[M].New York:Doubleday Anchor,1967:5-45.
[3]Brown,P.&S.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6-311.
[4]王宇.影响外语课堂言语互动的隐性因素-面子[J].外语学刊,2005(6):76-78.
[5]项茂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外语界,2004(4):38.
[6]Larsen-freeman,D.&Long M.H.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243.
[7]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574,587-589.
[8]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42-244.
[9]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206,222-224,226-227.
[10]Mey,J.L.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