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探析——纪念毛泽东 《实践论》正式发表60周年

2011-04-12 09:46:51孙明霞
关键词:实践论政治课理论

孙明霞

(山东职业学院基础部,山东济南250104)

毛泽东《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1950年12月29日在 《人民日报》全文发表,此文全面阐明了认识和实践即知和行的关系,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并指明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实践论》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实践论》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如果在此阶段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进他们的头脑与心田并能指导他们人生的实践,如何使他们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和引领者?这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本文试图从实践的角度找出一条破解的途径。

一、转变传统理念,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把它放在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虽然我们投入和付出很大,但思想政治课一直处于学生认为枯燥无味而不愿学,老师因该课不受欢迎而积极性不高的尴尬境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远离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远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触动他们心灵并对其人生发展产生激励性的知识。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存在脱离实践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内容脱离实践。“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它们在使人们困惑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因此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必须从理论的高度给予解答。“在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中注重引领社会思潮,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实践性的重要途径。”[1]但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在某些方面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缺乏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有力的针对性。教师在讲授教材时也是从抽象的理论到理论,从空洞的概念到概念,不能紧密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火热的社会实践;不能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及时、有效地回答、解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与偏差;缺乏对他们人格的塑造和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不强。“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思想开放、个性张扬、独立性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对国内外大事尤其是热点难点问题极为关注的同时,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充满着困惑;对传统思想与道德保持认同的同时也充满着质疑;对东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多元化价值观缺乏分辨力并深受其影响。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越来越被一些大学生接受,一些大学生甚至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对金钱、权力、地位的追求和占有上面。从当今大学生的种种表现可以窥见一斑。原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学生马加爵,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由于玩扑克牌时与同学发生口角而连续杀害了同寝室的四名同学。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学生付成励,悍然践踏法律,因认为本校老师程春明与自己女朋友关系暧昧而将其杀害。从女大学生 “宁做情人,不嫁穷人”﹑“傍大款是靠本身赚钱”﹑ “宁嫁黄世仁,不嫁80后”的一些言论中折射出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大学生自杀率的逐步升高反映出一些大学生内心的脆弱、信仰的缺失、意志的薄弱。这表明如何增进思政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脱离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以坚持灌输原则为特征,它对于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系统灌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教育大学生,使其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单纯的理论、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呆板,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脱离社会实践,使思想政治课成为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听起来非常晦涩、抽象、空洞,不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更谈不上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自我为中心,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不能与学生产生良好的互动,“由于受教育者被当作客体,其人格、地位、尊重不够,常常视为被打造的工具,填充的容器。其主体性被否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只是 ‘陪读’的角色。”[3]“课堂基本遵守着‘四部曲’。先是 ‘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其次是 ‘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后到期末就是 ‘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4]因此课堂缺乏活力,理论教学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毛泽东一贯倡导启发式教学。他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极为不满,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个性的摧残。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从心理上反感,行为上排斥,有的逃课,有的即使上课也是 “身在曹营,心在汉”,看小说或者做其它功课。思想政治课对有些学生如同虚设,收获甚微,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拿到学分,不能有效地提升理论水平,指导人生实践。

二、坚持从实践中来

马克思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授课手段和方法都要坚持实践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教学内容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离开社会实践,就无法把理论讲解清楚。作为理性的思辨形态的理论,仅靠思辨的方式无法揭示其奥妙,它必得借助于感性 (或还原于感性)才能把握其真谛。坚持教学内容从实践中来就是向学生提供这样的理解桥梁。把理论教学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之中。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学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通过视频多媒体等形式展示典型案例,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使课堂教学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从而轻松地把那些抽象的理论加以理解掌握。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政治理论、人生修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观点的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升华为信仰,再由信仰外化为行动,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印证,从而达到“信”理论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塑造学生健全完满的人格。“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多做好事,通过参加学生会、社团以及广交朋友等具体活动,使学生既能融入大学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参与校园道德环境建设的热情。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大型工矿企业、新型村镇等,通过参观考察,使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劳动观念教育等。利用寒暑期进行社会调查,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培养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与方法要坚持从实践中来。毛泽东曾经强调:“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6]“培养共产主义青年,绝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辞和准则”[7]“不要把我们的理论变成枯燥乏味的教条,不要光用书本子教他们理论,而要让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斗争中学习理论。”“离开工作,离开斗争”,“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出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8]因此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及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案例教学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中将一些社会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作为案例,和学生一起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解决,教师既教会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能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充分感知,并能将抽象的概念、理论加以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去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有针对性地参观有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有组织地参与当地或贫困、边远山区的扫盲与文明教育活动;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法律咨询;参加抗灾救灾以及义务生产劳动等活动;或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系列社会调查研究等。同时还可以利用隐性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的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组织管理、教师人格影响等因素。让大学生在自觉自愿的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三、坚持到实践中去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9]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践,如果只是单纯地掌握理论知识,把条文背得滚瓜烂熟,而实践方面却缺乏实际的技能,或者与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要求背道而驰,这样的学习就失去意义,甚至适得其反。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10]。这就要求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加快主观世界改造的同时,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把书本知识转变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

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相关的知识宣传或知识竞赛,帮助贫困家庭或贫困个人,自觉从事涉及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救助等行动,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行动,既教育市民、帮助他人、影响社会,同时也使自己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增强了对国情的了解。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精神,对自己的衣食住行、一言一行都严格要求,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风貌。在处理与老师、同学、朋友、亲人的人际关系中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个性品质及美好情感。在克服学习、生活、交往的挫折中锤炼坚强的意志、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不但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运用通俗易懂、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播思想政治理论,使理论从理论家的书本上、从思想家的书斋中解放出来,真正掌握大学生;还要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价值观念进而转变为行为习惯,对人生实践产生指导与引领作用,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既富于崇高理想,又始终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刘书林.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实践性的基本途径 [J].思想教育研究,2010(9):9.

[2]商存慧,樊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 [N].人民日报,2011-03-29(7).

[3]尹建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研究 [D].西南师范大学,2005.

[4]刘丽华.在开放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评论,2007(4):149-150.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6]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34:139-140.

[7]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8]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9]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382.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猜你喜欢
实践论政治课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实践论(节选)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06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