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
(马鞍山市委党校,安徽马鞍山243000)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1]做大做强做优产业,必须坚持以转型升级为手段,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2]对马鞍山而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更有深意。马鞍山目前正处在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加速的发展时期,从国际经验看,这个时期正是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产业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关键时期。要使马鞍山的产业发展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在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与优化升级的同时,用全局战略思维谋划马鞍山产业未来发展。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着力构建 “6653”现代产业体系,即“6”大优势主导产业、“6”大新兴产业、“5”大传统优势产业和 “3”大现代服务业。本文就“6653”现代产业体系提出的依据和构建的着力点进行研究和思考。
中央对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有这样一个论断:“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基于这一判断,去年以来,中央密集调研转变发展方式落实情况,不断强化调控举措,强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部以民生为主打的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11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具体而言,过去的11个规划追求 “国强”,这是由当时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决定的。“十二五”规划则追求 “民富”。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社会并举,“十二五”就处在这样一个转折期。在整个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经济建设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而社会建设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重点。从当前全国的发展态势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是大趋势、大环境。
从马鞍山来看,2007年GDP增速是18.7%,居全省首位,2008年下降为16.3%,2009年是12.1%,在全省倒数。相较之合肥和芜湖,合肥市2007~2009年GDP增速分别是18.1%、17.2%、17.3%,芜湖2007~2009年GDP增速分别是16.5%、15.8%、16.2%。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对马鞍山发展的冲击直接表现在发展速度明显下降,而从GDP增速三年的变动情况来看,马鞍山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要弱于合肥和芜湖,原因就在于马鞍山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马鞍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载体和抓手就是依托现有条件基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产业结构问题。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比重在新世纪之初已达29.3%,此后一直在30%左右徘徊,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结构也不合理,“两高”等传统行业比重偏高。2008年全市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79.8%。二是产业中的企业问题。没有形成合理的金字塔构架,马钢一企独大,规模以上企业仅占全市企业总数的6%左右。规模超过500亿元只有马钢,10亿元以上只有13家,造成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太少;同时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关联度较低。三是产业层次不高。一方面表现在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一些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处于培育阶段,产业规模尚未形成。另一方面产业附加值、产业集中度不高。制造业多处在分工链条的中低端,产业发展的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大品牌缺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症结;部分产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对资源和环境形成较大压力;产业集群的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不足,产业规模相对偏小,产业竞争优势和聚集效应不突出。
马鞍山市自有面积只有1686平方公里,地处南京、芜湖两城之间,南京市在两市交界处,滨江新城、江宁开发区、空港新城和石湫影视城发展得如火如荼,芜湖、宣城的诸多经济开发区已对马鞍山形成包围之势,和县沿江五个工业园区与马鞍山隔江相望,交通区位优势相当,产业方向重合,这样的城市形态使得马鞍山的发展采取集聚周边、扩大城市的发展模式肯定行不通。所以唯一的途径,就是借鉴深圳发展模式,以产业集聚人口,以产业集聚资源,以产业集聚消费。关键时期要有非常举措,这就必须以大手笔,采取强力措施,明确方向目标,统一思想共识,上争取、下培育,外引进、内提升,全力打造、加快培育“6653”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特别需要一种立足现实、找准定位的态度和眼光。[3]即立足现实,尊重规律,不放弃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瞄准先进,找准定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技术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我们在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就需要这种立足现实、找准定位的态度和眼光。
第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即第二个 “6”和第一个 “6”与 “5”的关系,这两者不是替代关系。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不是简单的取代、淘汰关系,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二者互为补充、并行发展。因此,千万不能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对立起来。“6653”产业体系应该包括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内的系统化、整体性的结构调整、资源优化和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没有天然的鸿沟,即便新兴产业中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也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完全的取而代之,而是要对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其成长性和竞争力,促进传统与新兴产业共荣的路径。例如,马鞍山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很多就是来自传统的钢铁产业。同时,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壮大,反过来也可以促进我市传统产业,如钢铁制造、汽车制造、电力能源等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第二、工业和服务业的关系。即 “6、6、5”和 “3”的关系。这两者是互动和融合的关系。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分工和细化,即为生产性务业提供了需求,如物流、金融、科技研发、人力资源培训、中介咨询等,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工业的技术提升和竞争力的提升。目前,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的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因此,在推进 “6653”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产业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一是招商引资。构建产业体系,既要质的提升,也要量的扩展。质的提升,需要外在动力。量的扩展,需要对外引入。[4]要树立开放理念、注重亲商安商。以开放的胸怀引进一切优质投资、技术、管理和人才,让投资者受益,助马鞍山发展。强化产业引导、注重产业配套。“6653”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招商来支撑推动,同时“6653”现代产业体系又为招商引资指明了方向。优势产业平台能发挥招商 “磁铁效应”。围绕“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战略,将招商重点从传统政策优惠型转变为发挥城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配套能力优势上来,将整合存量资产和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主攻 “6653”产业中的行业龙头型、产业扩张型、成长型企业,综合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力求实现引资重大突破。同时还要克服短视和急功近利思想,严禁引入单位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创新招商方式、注重引资实效。在招商方式上,突出抓好区域招商、企业引商、主题招商和以商引商等新方式。区域上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主体上依靠马钢、星马等大企业和各开发区;内容上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条延伸;方式上综合采取合资合作、新建项目、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目标上形成 “引来一个,带来一批”的集聚效应。
二是项目建设。投资靠招商,产业靠项目。“6653”现代产业体系能否真正构建,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谋划和实施一大批拉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以 “非常政策、非常措施、非常手段、非常干劲”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构建 “6653”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在项目谋划过程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产业链项目和战略性项目的谋划,并全力做到项目谋划和实施的有机结合。突出配套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搞好资源深加工,着力提高项目建设的总体水平。
三是土地调控。土地调控旨在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5]一方面用足用活 “城乡土地增减双挂钩”的政策。对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的规模、分布、利用等情况进行摸底普查,建立建设用地信息库。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做到布局优化,有序开展,统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撤并的规模、范围和布局,特别要强调的是,实施挂钩工作必须尊重群众意愿,维护集体和农户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序促进集体土地流转。随着马鞍山市城市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缺。因此,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基础上,可进行集体土地有序流转试点。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分成若干等级。探索多样化的土地收益分配方式,制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模式。兼顾市、县、镇级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在营利性建设开发中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个体以土地入股分享收益机制,逐年分摊土地成本。
一是市场指引系统。[6]主要通过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导向,为企业的新品开发创造必要的市场空间。形成 “工业强市”战略牵引机制。马鞍山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坚持 “工业强市”主导战略,发挥既有的工业基础,统筹协调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根据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坚持走马鞍山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以 “工业强市”带动和牵引 “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规范行政监察行为。以能否减少投资者的综合行政成本、扩大企业的价值空间;能否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能否真正赢得企业家与投资者的认同,作为行政行为的价值判断。二是产业载体系统。[7]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过程,而城市发展本身就提供了一种集聚经济的空间载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空间的拓展,[8]城市空间的发展又促进了产业的大发展。两者良性互动、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来制定政策、建设园区、布局物流、商贸、服务等,并以此来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强力推进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即由1个主城区、2个副城区、5个中心镇和5个产业功能区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要完善高速公路、铁路、轻轨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相邻城市的对接。通过“一横两纵”高速公路系统,即 “一横”:大桥高速,“两纵”:宁芜高速、机场二通道,非常便捷的连接到芜太高速、芜宣高速和宁丹高速 (沿江高速公路)上。同时,“六横六纵”的市域主干路系统使得各个工业园区成环成网、连成一片。抓住宁安城际铁路、长江大桥和芜申运河等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助推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三是融资系统。通过上市、政企银互动平台、利用民间资本、担保再担保体系建设等,提高融资系统的资金供给能力以及对新型产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融资系统。[9]今后,要重点加强与中科大的联系和合作,尤其要重视解决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这些中小企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今天的草根经济往往就是明天的支柱产业。四是创新系统。[10]现代产业体系是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演化而成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保留了优质高效的产品,壮大了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经过反复不断的市场选择,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秩序和结构。只要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工艺技术装备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了,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多了,这对企业而言就是一种自我发展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产业建设能力。实际上,在构建 “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创新”不仅是六大新兴产业的核心,六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做大做强做优,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优化升级也都依赖科技进步和创新,三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创新系统建设,要搭建高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承接平台,为构建 “6653”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要探索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渠道,尽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新优势;要建立以项目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和整合。
[1]李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及其支撑要素互动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3-24.
[2]曹保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37-38.
[3]张文忠.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16.
[4]陈文晖,鲁静.产业规划研究与案例分析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6-38.
[5]陈甬军,景普秋,陈爱鸣.中国城市化道路新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7-98.
[6]张其中.江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EB/OL].(2009-10-26)[2010-06-02].http://news.keyin.cn/plus/view.php?aid=262825.http://news.keyin.cn/plus/view.php?aid=2628252.
[7]曹保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178-180.
[8]顾朝林,余涛方,李王鸣.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68-469.
[9]陈正奎.现代城市的产业前沿——服务业的创新和发展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73-74.
[10]如何构筑现代产业体系[EB/OL].(2011-02-14)[2011-03-11].http://www.ahbofcom.gov.cn/Item.asp?ArticleID=n6a95w20112141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