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教育价值的反思与重构

2011-04-12 07:39于新惠林美玉
关键词:青少年科学价值

于新惠,林美玉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数理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青少年科技教育价值的反思与重构

于新惠,林美玉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数理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科技教育价值是影响科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直接影响科技教育目标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等。青少年科技教育是未来公民高境域科技素养的保障。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科技教育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有传统文化、科学哲学及科技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原因。为保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科技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及教育现状,探索和构建我国现代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价值精神。

青少年;科技教育;价值取向;科技素养

价值取向问题是青少年科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科技教育目标的选择,影响科技教育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活动方式。它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密切相关,与时代的经济、文化一脉相承。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需要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价值进行反思与重构。

一、青少年科技教育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分析

20世纪末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形态,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由工业社会迈入了科技社会。在此背景下,注重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才资源能力的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主题。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科技教育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视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科技教育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已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2006年 3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 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提高学校科技教育质量”。

但从现实看,我国的科技教育至今没有在青少年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对科技教育投入不足,一些基本的科技活动都开展不起来,或者需要青少年自备实验材料;科技教育在方法上还是以知识讲解为主,难以体现科学技术本质的理解;小学科技教师专业化程度低下,目前国家没有关于科技教师的专业标准,科技教师处于边缘地带,难以胜任科技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学校的科技活动往往只是少数青少年的专利,且更多的蒙上一层功利的色彩;“科技教育在方法上,还是以传授、灌输为主,在对教与学质量评价上,是以学生掌握和积累知识量的多少为标准”。[1]

上述问题所反映的是,整个教育系统甚至社会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分析,则是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缺乏共识,是对青少年科技教育价值的认识偏差造成了目前科技教育乏力。究其原因,有着深层的传统文化、哲学及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因素。

(一)传统文化对科技教育价值认识的制约

我国教育界对科技教育的价值取向,深层的思想基础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性在思想观念的深层次上影响着科技教育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长期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表现在求知对象上强调人伦道德的研究而忽视对自然的认识,在求知方式上重直觉体验,轻理性思维。[2]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经世致用。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科技教育重视的是其工具价值,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理性精神、求真意识、批判精神、创新意识等精神价值,这与现代科技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现代科技教育的目的本应该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养的形成,但是却给它蒙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如果科技活动不能加分,从学校到教师都缺乏动力。当对科学的渴望不再源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成为功利工具时,对科学的忽视和遗忘就变成了很正常的事情。

(二)科技教育价值缺乏科学哲学层面的引导

从哲学层面看,我国传统科技教育的价值定位,受到了传统科学观的影响。传统科学观主要建立在古典经验主义和 (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认为科学知识以“事实”为基础,能够得到经验的证实,是最高级也是惟一的知识。此种科学观在维护科学的尊严和独立的同时,排斥了人文主义。以传统科学哲学科学观为基础的科技教育表现出了以知识为中心,重科学实用性的价值取向;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体现科技教育的工具价值取向。

虽然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进展很快,但我国的科技教育在理论层面缺乏前沿科学哲学研究成果的方向性指导。

(三)科技教育价值理论研究有待系统深化

虽然理论界对科技教育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摒弃了单纯的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观念,主张科技教育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教育。但从总体上看,依然缺乏对科技教育合理的价值定位,缺乏整体观。这样很容易造成理论研究中的缺陷:笼统地谈提高科技文化素质,缺乏目标层次上的分化;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孤立起来,没有形成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讨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时,停留在形式的认识上,没有落实到人的素质上。

二、新时期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

根据科技教育的培养目标,借鉴发达国家科技教育所取得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及教育现状,来构建我国现代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以可持续发展为科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联合国“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1世纪是“把人作为发展中心”的世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关于人的发展报告》中指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协调、全面的发展,这种发展既要满足人当时的发展需要,又要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3]1因此科技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促进其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具体包括: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觉、生活自理、成长自强。现代科技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科技教育要着力培养青少年成为一个真正的有个性、有特长,自主、全面而可持续发展的人,能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所接纳、并参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的人。

(二)以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养为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科技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复杂的、动态的和多维的概念。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应该是在当今科技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所应必备的科技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精神与态度等诸方面的基本涵养。只有具备科技素养的人,才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双重价值,即真理价值和实用价值,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才能用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驾驭科技,尊重科学、崇尚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以科技教育突出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综观 20世纪美国科技教育发展历程,可粗略地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本位、方法本位和人本位阶段。在知识本位阶段,科技教育的重心在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本身;在方法本位阶段科技教育理念转变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科技教育从以科技知识为重心转向以科技方法为重心。美国20世纪 60年代的科技课程改革明显地反映出了这一特征。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科技教育中的“人本位”观念兴起了,科技教育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教育被提到重要议程。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家们幡然醒悟:科技教育应该包括更完整的人的教育。今天,科技已完全成为文化的一种形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人用科技支撑文化生活,科技知识融入了人的生活教养、文化教养,浸入到人的生活、血脉和生命当中。在科技教育中,“突出人本位”就是指在传递科学知识、训练科技技能、培养科技智慧时,贯穿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主旨和精神。体现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特点、成长需要进行课程设计。既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更要体现层次性、多样性,既要贴近生活实际,也要体现科技前沿的知识;体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灵活性,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性、探究性,发挥教学评价的生成性。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沐浴在科技文化的熏陶中,乐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质疑,使青少年成长为富有科技理性、注重科技伦理、遵守科技行为规范、富有科技素养的人。

(四)以创建新型的科技文化为科技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

科技文化是立足于科技,以科技更好地服务社会,为人类谋利益为宗旨的。因而科技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既包含知识、技能,还包括科技方法、科学技术思想、科学精神和技术产物。

科技文化具有普适性、人文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点,是科学技术“作用于心灵”的精神文化。科技文化内涵的理性、规范、公平、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协作等科学精神,构成人类本质中最成熟、最重要、最基本的精神基础,是推动近代以来各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变革的基本因素。它不仅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而且也是促进现代化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础。科技文化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要素:理性,规范、公平、宽容、创新、效率、协作等正是现代人的基本思想品格。科技教育在文化的层面上,就是要创造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新型科技文化,以弥补我国传统文化的缺陷。

(五)以现代化、生活化、综合化为科技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4]

其一,现代化。科学技术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这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许多发达国家都是从高科技发展的视角来认识素质教育问题的。这是因为高科技发展引发知识经济的出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现实远景,对人才素质的内涵提出新的强烈要求”。[5]要求科技教育必须加强先进技术的教育,使科技教育能够面向未来。

其二,生活化。现代科技教育要强调“身边的科技”,课程内容应结合青少年实际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身边的科技是看得见、摸得着、经历过、感受深的科技产品,进行身边的科技教育,可以使青少年产生观察、认识、熟悉、理解生活的兴趣,又能将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合理的认知结构教给不同阶段的青少年。许多著名哲学家,如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都提出“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对于青少年的科学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今世界科技教育的发展趋势。

其三,综合化。科技教育内容的综合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整化和不断分化的需要。为适应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科技教育的内容应体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在内容组织上应尽可能地采用“综合模式”或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以 STS和 HPS的方式进行科技教育,将科技与社会、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内容融入科技教育中,以适应现代科学综合化增强的趋势。

三、科技教育价值精神的整体构建

如何才能在社会各界及教育的各个层面对以上价值取向达成共识?同样需要新型文化的支持、前沿哲学的指导和教育理论本身的提升。

(一)促进中西传统文化的优势互补,形成对科技教育价值的正确认识

我国正处于文化转型时期,为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需要促进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只有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价值。

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科技观的优势互补。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人类文明初期,代表人类凭直觉达到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睿智性理解,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持续的发展;西方近代在科技的推动下,社会生产飞速发展,但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自然取之不竭,人定胜天,要“占有自然、征服自然”。事实已经证实,在人类利用科技创造财富的同时,已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日益暴露出这种科技至上的自然观的缺陷。在今天,东方传统的自然观又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它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科学史家和科学社会学家萨顿曾说“光明来自东方,法则来自西方”。[6]143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可能再回到原始状态,只能是在高科技发展阶段上的一种新的和谐。东方的思想指明了人类发展的根本方向,西方的科学方法和规范要以东方的思想来约束。

2.东方直觉思维方式与西方逻辑思维方式的优势互补。

中国传统的科技思维以直觉性思维为主。直觉性思维的特点就是摒弃逻辑推理,通过下意识活动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具有综合性、直接性、跳跃性、快速性等特点。直觉性思维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经验直观性特征,表现为注重经验性描述,缺乏定量分析和逻辑分析;对世界的探索,多陷于经验的高度,而缺乏对经验的更高抽象。直觉经验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利条件,但直觉、经验不等于规律,更不等于真理。中国科技思维的特点,是导致中国古代理论科学滞后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国近代没有产生实验科学的根本原因。[7]191-196

而注重逻辑分析是西方思维的主要特征。自亚里士多德始,西方就已经建立了形式逻辑的思维体系,当逻辑思维与实验相结合时,便使科学产生了跳跃式革命,导致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注重实证和逻辑分析,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今科学的发展走向综合、科学研究对象变得更加复杂时,不仅产生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困难,且出现表述方式的不真实。解决这一困境的出路是重视东方直觉思维方式的价值,填平科学方法与艺术方法截然分裂的鸿沟,使东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优势互补,以达到对世界更真实的认识。

只有将两种思维方式植入青少年的科技教育中,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目标。

3.东方与西方社会传统心理特征的互补。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人格发展独立性较差,在动机上缺乏冒险精神,在气质上忍让、内敛,压抑自己对外界的感受,这都对科学的创造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文化传统中的柔韧、坚韧,不好冲动,同样对科学创造产生有利影响。而西方文化中,人的外倾特征明显,如攻击、支配、冒险性,这些心理特征对科学的创造产生正面影响,但有时人格心理过于躁动,破坏创造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受社会规范的严格约束,对个人主见排斥较多,更重集体,个人的“意识我”压到最低限度,造成创造动机的严重缺乏。[8]东西方传统心理特征在较高层次上的融合与互补,是科技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用现代科学哲学理论指导科技教育理论的建构

科学哲学的认识观和方法论是建构科技教育知识观、价值观及学习论的理论基础,对科技教育的评价理论和实践理论起指导作用。现代科学哲学主要以历史主义和证伪主义学派为代表。证伪主义代表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错误,或者包含着潜在的错误,并且总有一天会经不起检验而被告证明是错误的。由此,他提出了“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的科学发展模式,并明确提出必须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联系起来,宣称科学是人性的。历史主义学派代表库恩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型,科学发展遵从“前范式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科学革命”的演变发展,其核心概念是“范式”,范式是科学家集团的共同信念。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认为最基本的理论构成“硬核”,它是坚韧不变的;许多辅助性假设构成“保护带”,是保护硬核的,尽可能不让硬核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9]45-112

纵观各种观点,无不体现了知识的可变性。现代科学哲学研究为我们呈现的是与传统哲学完全不同的科学图景。认为科学知识是由科学家通过想象和逻辑推理创作而得出的产物,只是暂时成立的假说,随时可能会被修改或被更好的假说所取代。科学观察既有客观性,又受主观因素影响,故观察的结果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无法找到对任何情况都适用的惟一科学方法。科学家并非只是遵循科学方法的技术人员,在从事科学活动时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在面对研究结果时,会因所持的观点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

科学哲学观念的转变,引导科技教育从知识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承到重视知识的发现、探究,从封闭转向开放的生活世界,重视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及时吸取当代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我国的科技教育,应该引起科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科学教育教师的深切关注。

(三)加强科技教育理论的研究

目前,我国关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科技教育哲学的理论研究依然较为薄弱,特别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理论。专家学者们多沉浸于脱离现实的纯理论研究中,缺乏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实证研究;传统教育培养的科技教师先天缺乏科技教育哲学理念、缺乏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能力。由于缺乏先进适宜的理论指导,导致一线教师反思科技教育的能力较差。正如罗星凯教授所言“无论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所提升的科学教育理念的落实,还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学校科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缺乏的就是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和真正到位的专业服务”。[10]科技教育与文化哲学在实践层面的研究在全国依然是较为薄弱的领域,其系统理论的建立,需要哲学、文化、教育等领域学者的共同努力,为科学教育界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吸收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更好地指导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1]曲铁华,梁清.我国普通中学课程近代化与科学教育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2]白奚.对中国传统文化缺陷的反思[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6,(6).

[3]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刘克文.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7,(6).

[5]李济英,冯冬红.放眼世界素质教育 [N].中国教育报,2000-01-09(1).

[6][美 ]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7]王强,包晓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8]周义龙.中西方人格特征差异成因的文化分析 [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9]郑毓信.科学教育哲学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10]罗星凯.从学科教育到科学教育——我的学术之路与顾明远教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Delibe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n the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Yu Xinhui,LinMeiyu
(The Depart m ent of M athem atical Sciences,Zibo Nor m al College,Zibo255130,China)

The value orientation is the key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since it has a direct i mpact on the aim,content and activities of teaching.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ensures the high levelof science literacy of our future citizens in China.However,the current public cognition is discrepant,due to culture traditions,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heories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To guarante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developed counties’experience,and then construct the modern value orientation,considering our country’s current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situation.

adolescent;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value orient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cy

G420

A

1672-0040(2011)02-0093-05

2011-01-16

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青少年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研究”(2009RKB4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于新惠 (1969—),女,山东桓台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理科学系副教授、科学教育硕士,主要从事科学史和科学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郑 东)

猜你喜欢
青少年科学价值
青少年发明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科学拔牙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