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委婉语的交际效用及其文化现象

2011-04-12 03:49
关键词:汉英汉语交际

李 箐

(辽宁大学 亚澳商学院, 沈阳 110036)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的说法)。委婉语实际上是言语交际者在言语表达时故意在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与对方的思想情感接受之间制造一种“距离”,从而获得一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美感效果[1]52。现阶段,汉英语言中委婉语的交际效用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达到避讳或避俗、礼貌和掩饰等效果,而采用多种委婉语的表达方式,使交际变得更加得体和被人们所认同。一个民族的语言与其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并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一个特定时代、特定地区、特定社会所产生和流行的委婉语就是这个时代、地区和社会的道德、民俗、政治和社会心理等文化现象的一面镜子。”[2]基于各国独有的民族性及文化内涵,汉英委婉语在文化习俗、词语内涵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显示出诸多差异。

一、汉英委婉语交际效用的相似性

1. 避讳或避俗的效用

在任何文化、社会中都存在着语言禁忌,回避禁忌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死(death)通常是人们最忌讳的词,无论在何种文化中,人们总会寻求一些不伤及情感的或中性的词汇来表达它。汉语中表达“死”的委婉语非常之多,具有民族性特征。它不仅数量繁多、表达形式丰富,而且用法区分细致严格。例如:婴儿之死称为“没成人”,幼儿之死称为“夭亡”、“夭折”,少年之死称为“凋谢”,年轻且有才华的男子之死称为“英年早逝”,年轻貌美的女子之死称为“香消玉殒”、“红消香断”等。至于老人之死,其委婉语更是能充分体现出汉语的博大精深,如“身故”、“去世”、“谢世”、“故世”、“辞世”、“亡故”、“长眠”、“安息”、“逝世”、“去了”、“走了”、“上路了”、“天年已尽”、“与世长辞”等。另外,老年人高寿而安然死去称为“考终”、“善终”、“寿终正寝”、“寿满天年”等。又如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帝王之死也有别于庶民,如“驾崩”、“上崩”、“晏驾”、“宾天”、“千秋万岁”等。中国成语中也有一些体现死者身份地位的委婉语,如普通百姓之死往往用“撒手人寰”、“命归黄泉”;一代文豪之死用“哲人其萎”,婉指智慧超群的人的故去;德高望重的人之死用“兰摧玉折”,指道德修养高的人的离去;还有为守节而死称为“玉碎”,为了正义而光荣牺牲的英雄之死称为“殉职”、“牺牲”、“捐躯”、“殉国”、“阵亡”、“献身”、“肝脑涂地”、“舍生取义”、“英勇就义”等。英语中对“死”也有相似的委婉表达法,如“to pass away”、“to be gone”、“to be at rest”、“to breath one’s last”、“to be in Abraham’s bosom”等。

关于某人去厕所,汉语有“洗手”、“解手”、“方便”之说,英语有“wash one’s hand”、“do one’s business”、“answer nature’s call”、“relieve oneself”、“powder her nose”等,举不胜举。在性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视之为使人堕落、有伤风化的东西,汉语常用“同房”、“过夫妻生活”来描述性生活,英语中则使用“make love”、“sleep together”的委婉说法,很少使用与sex(性)有关的任何词语。另外,在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的宗教认为leg(腿)、breast(胸)、thigh(大腿)、pregnancy(怀孕)这些词与性的关系太直接,从而衍生出white meat(鸡胸肉)、dark meat(鸡大腿)、expecting或in the family way(怀孕)等委婉语。在中国封建统治时期,由于对君王、圣人名字的避讳而经常出现换字、舍字的现象,如称观世音为观音(避讳唐朝皇帝李世民)等。

2. 出于礼貌的效用

委婉语往往能够在交际中避免冒犯和失礼。当人们不得已要提及令人不快的事件时,常使用委婉语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如对于身体有缺陷的人,汉语中有“残疾”、“失聪”、“智障”、“不健全”等词汇,英语中则常用“disabled”、“challenged”、“inconvenienced”、“handicapped person”等委婉说法。

委婉语在表达职业的方式上也是多种多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将传统意义上“低下”的职业“体面化”。英语中许多词汇将职业地位人为地拔高,如将餐厅中的waiter或waitress(服务员)称为“dining-room attendants”(餐厅管理员),operator(接线员)称为“communication monitor”(通讯监察人员),cook称为“chef”等。同样运用这种委婉方式,garbage man(垃圾工人)被美化为“sanitation engineer”(清洁工程师),修车工升级为“bicycle doctor”(修车专家),灭鼠者变成了“exterminating engineer”(清理工程师),dog catcher(捕野狗者)被尊称为“animal control warden”(动物控制人员),连butcher(屠夫)也借“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之名荣登大雅之堂。

汉语中有“下岗工人或未就业人士”,英语中则对应有“unemployed”、“jobless”、“blue-collared”等。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汉语使用“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表达,英语则用“underachiever”一词来体现。汉语用“丰满”或“苗条”来描述体型肥胖或消瘦的人,英语则用“plump”、“weight-watcher”或、“slender”、“slim”等。对于穷人,汉语常使用“生活拮据的人”、“需帮扶的对象”,英语则用“needy”、“the deprived”、“people of modest means”、“the less well-off”、“low-income group”来描述。

3. 模糊掩饰的效用

委婉语也可造成模糊含混、不易理解的效果,从而达到“言虽止而意未尽”的交际效应。委婉语所具备的模糊的作用不仅能掩饰说者不愿直说的事物,甚至能够文过饰非[3]。许多委婉语本质上就属于模糊语言。“在修辞中模糊能起到精确所起不到的作用。”[4]64模糊词语的使用能扩大某些词的外延,使其显得更为模糊。如汉语中常用“这个”、“那个”、“这(件)事”、“那(件)事”等暗含地指称当事人才知道的非正当或难以启齿的行为。英语中常用类似的以小替大的方式,如“a growth”或“big C”(代指癌症),“social disease”(代指梅毒),“solid human waste”、“body refuse”、“human waste products”、“excrement”(代指排泄物)等[5]125。正是由于委婉语具有这一模糊的特点,它也具有相当大的欺骗性,常被用于政治、经济范畴中混淆视听,掩盖事物本质。如汉语中常用“滞后”、“欠发达”、“发展中”、“新兴”等形容贫穷的国家,英语中则用“backward”、“underdeveloped”、“emerging nations”表达同样的意思。再如战争中的偷袭,汉语使用“先发制人”,英语也美其名曰“surprise attack”、“preemptive strike”。英语中还会把侵略战争称之为“国际武装冲突”(international armed conflict),把空袭称为“空中增援”(air support),把核弹称为核装置(nuclear device)[6]。

二、汉英委婉语文化现象的差异

1. 文化习俗的差异

委婉语是词的社会性领域的一个自然部分,反映人性敏感方面,告诉我们一个文化价值[7]316。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汉英委婉语在表达方法上存在着差异。英美文化是一种崇尚金钱的物化文化,而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其文化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视节俭为美德[8]。不同的价值观必然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表现,如汉语中“便宜”一词的含义多表示价廉物美,而英语中“cheap”则代表质量低劣、式样糟糕,并常用“economical”、“low-cost”、“realistically-priced”等委婉说法取而代之。又如中国人不讳言“老”,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崇尚尊老,认为老人经验丰富,是智慧的象征,因此汉语中关于“老”字的习语不胜枚举,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等,并对德高望重者赋予“老”字作为敬称;而英语中“老”字却是忌讳,于是出现了许多词汇委婉地表示“老年”这一概念,如“the adult”、“elderly”、“senior citizens”、“seasoned man”、“the aged”等。

2. 词语内涵的不同

由于中西社会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民族观念、生活方式等,委婉语的内涵意义往往不尽相同[9]。例如,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狗”一词的使用多种多样。狗在汉语中不光彩的形象往往胜于其忠诚的一面而广受人们的唾骂,常用来比喻依附权贵、仗势欺人的人,如“狗汉奸”、“狗腿子”等;或用来贬低讽刺,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狗眼看人低”等;连鲁迅先生创作的“落水狗”也将狗的丑陋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在英语中则把狗视为亲人,并被称为“animal companion”,因此狗也被赋予好的内涵,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jolly dog”(快活的人)、“as a dog with two tails”(有两条尾巴的狗,指非常开心的时刻)。又如,中国人所敬仰的“龙”(dragon)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人们眼中的神灵动物,因此龙在汉语中往往以好的寓意示人,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望子成龙”、“鲤鱼跳龙门”等;而英语中的龙被看作张牙舞爪、会喷火的怪兽,更有甚者还被当作“魔鬼的化身”。由于不同语境下词语内涵的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由此可见一斑。

3. 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崇尚儒家的中庸之道,在人事关系方面提倡谦和、雍良,强调和谐、中和,体现了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如一般人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为“贫僧”、“贫道”、“贫尼”等。在敬称方面则有“阁下”、“大驾”、“尊驾”等称谓。在当今社交中,扬人抑己、委婉含蓄被视为有教养的表达方式。如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称自己的房子为“寒舍”、“蓬荜”、“舍下”,称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称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等。

英语中虽然也有表示尊敬对方之词,但却不带自谦自抑的意思,特别是听到赞美之词时,英语中多讲究实事求是、自信坦然,不主张“扬他”的礼貌原则,而表现为欣然接受[10],如“Thank you”(谢谢)、“Tha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你这样说太好了)等。这种表达方式的差异体现出东方人的含蓄和西方人的直率,从而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不同。

三、结 语

委婉语是人类相互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且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共知和认可,对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正常交际具有重要作用。委婉语是交际活动中的一种“润滑剂”[11],它既是一种具有交际效用的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汉英委婉语这两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委婉语所依托的深层次文化,从而能够帮助人们在交际中正确、适时地运用委婉语,以达到提高交际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童三东.阐释修辞论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吴松初.中英当代流行委婉语的文化比较 [J].现代汉语,1996(3):59-61.

[3]叶建敏.汉英流行委婉语的跨语言对比 [J].山东外语教学,2004(3):45-48.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刘庆霞.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与跨文化交际 [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9-42.

[7]Patrick H,Robert H B.Open to the language [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8]王洪刚,唐功志.语言、思维与中西文化比较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4-96.

[9]王春娜.文化因素对委婉语翻译的影响 [J].沈阳大学学报,2008(1):60-63.

[10]郝英丽.浅谈委婉语的跨文化现象 [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8-19.

[11]付鹏.从目的论看委婉语的翻译 [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123-125.

猜你喜欢
汉英汉语交际
情景交际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交际羊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