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妹 潘家雄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五指山 572022)
海南省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黄爱妹 潘家雄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五指山 572022)
本文采取实证研究与经验研究的方法,对海南省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事关他们能否顺利成长成才,事关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把握和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和现实依据。
为了准确把握海南省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本课题组随机抽取海南省五所本科高校写过困难申请的本专科学生,于2008年1月—7月展开调查,访谈了20名贫困大学生,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36份,有效回收率为89%。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和健康良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和不可忽视的错误思想倾向。
(一)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积极方面。其一,具有比较坚定的政治信念。贫困大学生政治信念坚定,关心国家大事,拥护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必须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态度,44%的人完全同意,49%的人同意,支持率高达93%。对“改革开放”的态度,47%的人完全支持,51%的人支持,但也应看到改革开放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支持率高达98%,这表明积极稳定的政治信念是贫困大学生的思想主流。
其二,具有比较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对“大学生献血”的态度,89%的人选择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只有9%的人选择了不想献。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61%的人选择既要奉献,又要回报;53%的人选择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利益;30%的人选择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只有6%和3%的人选择主观为己,客观为人和金钱是万能的。多数学生既讲奉献,也讲回报,既讲集体利益也讲个人利益,体现了人生价值与社会责任、社会贡献相统一的人生价值观。
其三,具有较正确的学习观。贫困大学生有强烈的求学愿望和坚定的求学信念,在问及“是否会因为经济情况而放弃学业”时,选择不会的占57%,选择可能会的占36%,只有7%的人选择了会。在学习动机方面,75%的人为了报答父母,75%的人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57%的人为了摆脱贫困,53%的人为了找一份好工作,48%的人为了奉献社会。这表明多数学生重视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注重回报父母和摆脱贫困,有较强的现实性。
其四,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在问及“您认为就业最有效的途径”时,73%的人选择自己到用人单位应聘,20%的人选择通过人才市场,只有5%和1%的人选择由学校推荐和依靠家庭关系。对“最能改变命运的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92%的人选择靠自己努力奋斗,3%的人选择运气,无人选择靠父母。应该注意的是对一部分学生而言,自立自强意识并非自觉形成,而是出于无奈。访谈中一位学生说:“父母为了供我上学,家里早已是一贫如洗,哪里还敢指望家里呀,只能靠自己了”。
其五,诚信意识较强。贫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诚信意识,对申请助学贷款,94%的人表示一定还款,4%的人持观望态度。在问及“您选择朋友看重的品质”时,诚实守信排在第一位,达到84%,其次是有责任心、正直和宽容。在诚信问题上,学生自己的评价与社会的评价是矛盾的,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近些年来,助学贷款还款率低引发对贫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批判,已经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二是他们尚未真正认识到还款的艰巨性。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方面。其一,贫困大学生在政治观方面表现出比较矛盾的一面。在问及“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共产主义必然实现”时,44%的人半信半疑,16%的人不相信,两项之和竟高达60%。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作用”,有35%的人相信不入党能使人成为各方面优秀的人,8%的人认为入党能使人在仕途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由于理论上的贫乏和认识上的偏颇,导致了一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只从自身困难出发而得出主观的结论,容易产生仇视社会的思想。
其二,价值取向过于务实,人生缺乏长远规划。贫困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强调奉献与索取相结合,但在具体问题上却过于务实。对所学专业因兴趣而学习的人仅占39%,57%的人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对择业要求,65%的人选择工资待遇,只有10%和12%的人选择发挥专业特长和工作前景。对毕业后的打算,56%的人选择就业,24%的人选择先工作后考研,只有16%的人选择考研。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就业目的过于务实,使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更关注眼前利益,人生缺乏长远的规划。
其三,人际关系消极保守,对集体生活缺乏热情。在交友方面,贫困大学生表现比较消极保守。在问及“最好的朋友”时,69%的人选择中小学同学,8%的人选择儿时的玩伴,仅有18%的人选择大学同学。在问及交友对象的经济条件时,59%的人选择经济条件一样,31%选择经济条件一般,10%的人选择无所谓,无人选择经济条件富裕。多数学生在新的环境里没有积极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不自觉地排斥经济富裕的同学,对集体生活缺乏热情。
其四,克服经济困难的方式比较消极。贫困大学生主观上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或缓解经济上的困境,但实践中却以比较消极的方式来实现。在问及“获取读书资金的途径”时,93%的人选择家庭提供或向亲戚筹借,44%的人选择助学金,43%的人选择校内外勤工助学,21%的人选择奖学金,15%的人选择助学贷款,3%的人选择社会援助。在回答“克服经济困难的最佳途径是什么”时,82%的人选择省吃俭用,78%的人选择增加助学金数额,70%的人选择助学贷款,63%的人选择校内勤工助学,只有16%和5%的人选择向亲戚筹借和父母提供。调查显示,多数学生把省吃俭用和增加助学金当作克服困难的首要选择,可见实际解决困难的方式比较消极。
其五,法律意识淡漠。贫困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程度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态比较片面和消极。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问题,60%的人选择不太平等,32%的人选择不平等,只有8%的人选择平等。对别人的伤害,70%的人选择忍让;16%的人选择诉诸法律;8%的人选择告诉老师或学校;6%的人选择以牙还牙。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持怀疑否定态度,这无疑会影响他们在处理事情时的态度与方法的选择。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多数人不能利用法律武器和其他合理方式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
(一)影响贫困大学生思想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首先是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当代西方各种政治价值观念对我国的主流意识造成极大冲击,加上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贫困大学生对对现实社会制度的认同程度。其次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主体性、求利性所诱发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利于集体主义观念的养成。再次是传统社会文化潜在的负面影响。我国传统的“大富由天、小富有由俭”的观念,把贫困看成是懒惰、不节俭和个人无能的表现。这种偏见让部分贫困大学生陷入深深的自责自卑情绪中。最后是大众传媒的影响。在大众传媒传播的各种价值理念中,对贫困大学生冲击最大的是炫耀性消费,它把无节制的消费、无度的物质享受当作人生最大意义和幸福,这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往往造成巨大的冲击,容易动摇他们本身尚不稳定的政治观、价值观。
(二)影响贫困大学生思想形成的家庭因素。首先是家庭地域背景的影响。贫困家庭大多地处偏僻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从而导致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较差。在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的大学校园里,他们很难找到体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其次是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大多拖欠学费,生活费不足,几乎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提高个人能力和增进人际交往。再次是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缺乏与子女交流的能力,很难给孩子以一定的心理支持。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贫困大学生对新环境的融入,不自觉的走向自我压抑、自我封闭。
(三)影响贫困大学生思想形成的学校因素。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高低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长期以来,以政治理论教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心理辅导队伍、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相互间没有形成合力。特别是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总体不尽人意,教师课堂内外与学生交流非常有限,难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部分教师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缺乏深刻理解,使教学内容缺乏说服力,难以强化学生对现实社会制度的认同感。其次是同学间的横向影响。校园中,贫富两级分化的现象同样异常突出,富裕学生的奢华消费,对贫困大学生的造成无形的压力,容易产生抵触和仇恨富裕学生及社会中富裕阶层的的情绪。
(四)影响贫困大学生思想形成的个体因素。贫困大学生大多顾忌自己经济上的窘境,戒备心比较强,常发地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设置了自我保护的屏障,长期压抑自我。他们既希望得到帮助,又不希望被人特殊对待,这种矛盾的心理常常使他们陷于欲诉无人的境地。同时他们目睹父母他们倾尽所有,他们却无以回报,这也让他们心情异常沉重,由报恩不能而陷入自责和内疚之中。
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遵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更要把握贫困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特殊规律。
(一)发挥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贫困大学生消极低沉的政治情感主要是因思想政治层面存在种种困惑与偏差所导致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既要引导贫困大学生理性看待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些负面现象,又要看到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以专题辅导、讲座等形式,对给贫困大学生造成困扰的共性问题给予解答和分析。
(二)加强自救能力的培养。贫困大学生以比较消极的方式来缓解经济上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自救能力比较有限,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支出一定的资金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培养自救自立能力的培训平台,帮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如开办家教培训班,为他们兼职打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积极发挥高校社团的作用。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组建各种贴近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特殊需求的社团。通过社团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与人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实现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如参与公益资金募集活动、农村环境治理活动、为农村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活动等各种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活动,让他们对贫困有更全面的认识,达到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目的,树立为他人服务的理念和与他人合作的协作态度。
(四)加强心理咨询辅导与法制教育。思想与心理是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问题也可能会引发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思想问题。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需要结合心理咨询,从心理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动他们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同时,要加强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待法律的正确态度,加强他们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法律意识,远离违法犯罪。
(五)统筹学校、社会、家庭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三方互动”。贫困大学生的产生是社会贫困、家庭贫困和学生自身素质“贫困”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学校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积极寻求社会各界支持。通过政府实行政策倾斜,扩大社会捐资渠道。通过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访、书信等形式加强与贫困生家庭的联系,让家庭参与到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中来。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喜忧参半,影响因素复杂而广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把握他们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同时更要悉心关注存在的错误思想倾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1]吉振宏.浅析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科教导刊,2010,(2) (上) :105-107.
[2]梁锦坚.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究.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3):23-25.
[3]李爱国.高校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探究.高等农业教育,2005,(10):30-32.
[4]刘建荣,吴磊.地方高校贫困生状况的调查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5,(2):117-119.
[5]石云霞等.关注高校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0):67-68.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Hainan Province with the empirical and experience research methods,an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bout how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in Hainan.
Key words: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status;cause analysi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Status in Hainan Province
Huang Ai-mei Pan Jian-xiong
(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s,Qiongzhou University,Wuzhishan,Hainan,572022)
G643.1
A
1008—6772(2011)01—0043—03
2010-12-17
黄爱妹(1973-),女,黎,海南万宁人,海南省琼州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本文是海南省教育厅课题《海南省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Hj2008-122)成果之一。(教高函 [2007]49号)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