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道”与“自然”和谐之美——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精神再现及其现实价值探求

2011-04-11 21:48计艳贺金晓凤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庄子境界哲学

计艳贺, 金晓凤

(宁夏大学 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生命之“道”与“自然”和谐之美
——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精神再现及其现实价值探求

计艳贺, 金晓凤

(宁夏大学 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庄子哲学的本体依据是“道”论,道即自然和自由,这种本体之“道”具有体悟生命、追求理想人格的色彩,是生命的本体。“道”是隐藏在大千世界万物外表之下的内在的“真”。“真”是一种审美理念,美的本质是自然无为,这种美是一种最高的美,天地之大美就在于自然而然。庄子时代面临诸多人生困境,庄子以高度的内心直觉,以崭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生命的存在,提出建立逍遥游式的理想人格。庄子生命之和谐在于心灵的和谐,这种境界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心灵与道合一的美。这些思想有着重要现实价值,有助于我们对于当代物欲文明背景下人的生存困境、社会转型背景下部分官员生活腐化困境、个人利益至上观念下道德沦丧的困境进行反思。

道;自然;和谐;生命;美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主体的内省和生命关怀,把对人生的终极价值追求作为最高目标的善,这是中国哲学的特质和精髓,庄子哲学也不例外。庄子哲学就是一部美学思想的集锦,其哲学思想更多的体现着审美的艺术倾向。美的境界与人生境界是同一的,这种反求本心的审美体验,是一种与“道”冥合为一的哲学,是一种游心于“无何有之乡”的境界追求,更是一种“自然”和谐之美的价值情感体验。这种生存美学对我们当代人类的生存现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价值。

一、庄子体悟生命的本体之“道”

(一)“道”即生命、自然

“道”是整个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具有典型的天人合一的色彩,然而庄子之道,同时更具有体悟生命、追求理想人格的色彩。在《大宗师》篇中,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灵,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是宇宙之本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道不离物,物外无道,万事万物皆具备道的属性。这种本体的“道”就是生命的本体,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执著。庄子之于老子而言,他对道的论述的深化和发展就在于将道的特性-自然与自由结合在了一起,这种自由主要是主体的精神自由,而且在庄子的哲学视野中,自然即道。

(二)“道”的本真含义

目前学术界许多研究庄子哲学的学者都要首先对庄子之“道”进行分析论述,但很多学者认为庄子之“道”具有明显的形而上的色彩。笔者认为庄子之“道”是一种客观流行之存在体,不完全具有形而上的色彩,因为庄子之“道”是可得的,是可以行的,也是可以达的。人们借助这种“道”可以通达到某种目的地。这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的宇宙之本体、本源明显不同,宇宙的本体我们是不能够得到的,这二者有着区别。《说文解字》中对“道”的解释是:“道,所行道也,从 、首。一达谓之道。”《释名·释道》中曰:“道,一达曰道路。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由此可见,“道”的最原初的意思就是供人行走的一条路。道还具有言说、行走、通达之意,也具有抽象的形而上之意,如《易·系辞上》中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道”便有了“天道”、“王道”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对“道”进行升华,不会离开其本来面貌,诚如《孟子·告子下》中曰:“夫道,若大路,岂难知哉?”这表明“道”具有道路的本真含义。所以与西方的形而上的本体还是有着区别,因为“中国哲学倾向于以一种动态的、过程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万事万物之所以如此呈现,必有一个所由来的路径。”[1]56“庄子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道论’与西方哲学本体论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这就是西方哲学本体论主要是追问‘是什么?’(what is?)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的‘道论’主要是探讨‘如何? ’(how to? )的问题。 ”[1]58

(三)“道”即“真”的审美理念

“道”直接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万事万物由于“道”才有了自身独立的价值。同时,“道”是隐藏在大千世界万物外表之下的内在的“真”。在《庄子·秋水》篇中,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返归生命的本真。在《庄子·渔父》篇中,“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这里所讲的“真”,是一种审美理念。万物一定要具备“道”的属性才能称之为美。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全美和大美,他认为美的本质是自然无为,这种美是一种最高的美,天地之大美就在于自然而然,在《知北游》篇中,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要达到对自然万物的体验与道冥合为一的美,就要实现主体的内在精神超越和心灵反思。

二、庄子的人生困境及其理想审美人格的塑造

(一)庄子的人生困境

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那是一个战乱纷飞的时代。诸侯争霸,统治者鱼肉人民、轻用其国。庄子的生命哲学是他所面临种种羁绊人生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这样的时代和环境下,人的生存面临着诸多威胁,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庄子·人间世》)同时,“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望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当时的统治者,他借颜回之口说“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庄子·人间世》)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却为功名利禄所累,为这些奔走劳累,这与庄子向往的理想人格是格格不入的。“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庄子·骈母》)这种物欲文明对人类的摧残和异化,使得他不得不发出“驰其形,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庄子·徐无鬼》)的无限感慨。

(二)庄子理想人格的塑造

在种种因素的羁绊下,庄子提出了向往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的理想境界。面对人生的种种困惑,他提出“心斋、坐忘、朝彻、见独”体道悟道之途径,在通往精神自由的过程中,只需反求于本心,无需为社会、外界所承认和允许,只在精神领域领悟即可。这种逍遥游式解脱是纯粹的,是“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庄子·齐物论》)的主体个人的精神自由境界。这种生命的自由是心灵与道的冥合为一,具有高度的超越性。

庄子强调人的内心与道即与自然的合一,重视主体的审美体验。通达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这可以看成是庄子生命哲学的灵魂,逍遥游是一种主观之精神境界,就是要“摆脱所有主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人的心灵的自由境界。这个自由境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是心灵的彻底解放,是无蔽的光明,是与道合一的存在状态。”[2]

我们的生命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处世态度和风格。“破除时空的有限性和对立性,虽然不一定是最佳答案,但在心灵境界之上,庄子让我们感到,时空也可以被忽略,生存也可以变浪漫,生命的尺度与质量可以被如此诠释和表达。”[3]我们的生命纵然无法穿越时空,但是我们的精神却能得到净化和提升,进而超越时空的束缚。

(三)庄子“和谐自然之美”的意蕴开显

追求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旨归,庄子哲学也不例外。另外,庄子哲学就是其美学思想。庄子眼中的得道之人,实际就是像叔本华所描绘的那种对世界能够采取“纯粹客观态度”的人,也就是艺术天才。庄子认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拥有“忘”的功夫和修养,“对现实采取一种超功利、非占有式的审美情感态度,就能进入与道合一的‘至美至乐’之中,从每一感觉世界的事物自身看出其超越的意味,从物中见美,于技中见道,在有限、短瞬之中领悟出无限、永恒。这就是日本学者今道友信称道的东方美学所表现出来的‘超越者的美’。”[4]所以庄子强调,美在于超越时空的限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要打破主客体的分离,而是要实现“以物观物”的自然审美观照意蕴。

庄子生命之和谐在于心灵的和谐,他认为人的一切痛苦和困境的出现都是人自己造成的,“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厚而益;有长若不消,有顺怀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钎;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庄子·列御寇》)人生存在世上,总会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受到名利、地位、金钱的干扰和诱惑,于是便无法超越这个时代,就必然有所“待”,就造成了人的身体与心灵的不和谐,只有通过齐物、齐生死和是非、去累,达到“无待”,才能实现和谐的心灵境界。“面对深刻的人生困惑,庄子以高度的内心直觉,以崭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生命的存在,以‘道’观照万物。庄子的自由虽然不能直接改变不幸的现实,却能保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摆脱尘世的纷扰和忧烦,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庄子的哲思中体会一种心灵的安宁,寻找追求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人类超越人生困境,超越自己,超越喧嚣的都市的繁华之后所掩盖的浮躁、空虚,净化人类的心灵,荡涤人类的灵魂,达到人生境界的完美状态,使生命进入纯净和谐的自由境界,使人类获得真正的心灵和谐。”[5]

庄子之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的体道之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追求的就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心灵与道合一的美。庄子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至美境界,“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庄子·德充符》)也就是要“尽力破除人与万物之间的对立,以期达到天人一体、身心一体的和谐境界,并让生命主体得到某种最大限度的延伸与张扬。”[6]按照庄子的看法,顺应和谐就是顺应自然,就是自然之美的体现,对于大千世界的万物,我们不能刻意去改变它,而是要顺应其自然规律,不能妄为。

三、庄子生命美学精神的现实价值

(一)物欲文明背景下人的生存困境之反思

物化时代的人类,有着明显的异化倾向。当前,很多人因为金钱观念至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潮混乱,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偏激偏颇机制对人的价值定位与精神追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物欲文明下的人类每况愈下的生存状况。诚如邹世鹏教授所提出的,“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状况,表现为精神生活舍弃自身的超越性,甘愿附生并同一于贫乏而低俗的物化方式,从形式上获得感性多样性的精神生活,受商品拜物教及其文化工业、消费主义与娱乐性大众文化的强势主导,陷入了非理性的快感体验及享乐主义困境,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由此呈现为种种病理状态。全球资本主义时代使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进一步加剧。物化的本质仍然是异化,反映了现时代在整个世界历史时代进程中的过渡性与不成熟性,表明现时代的个体化与社会化尚未生成适于现代文明的精神生活样式。 ”[7]

庄子的自然和谐之美的生命观,提倡的是人的精神自由和追求。庄子崇尚人的生存价值,但更注重的是顺其自然的精神修养,而不是肉体上的享受和对物欲的追逐。通过庄子对人间世的一切羁绊人生的种种因素的论述,如名利、地位、享受等,为当代人类的生存境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反思。生活条件的改善,是人类推动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人类不能因此而没有精神追求和向往,更不能让自己每天生活在消费享受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过度消费而带来更多的疾病,非典的回音仿佛还在,流感的警钟还在敲打,这一切均是人类过度消费,追求身体享受的结果。所以,在物化时代重建我们的心灵家园,让每位公民都有精神追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部分官员生活腐化困境之反思

作为人民的公仆,一些官员不顾自己的本职,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和名利的追求,进而坠入腐败的深渊。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和加大力度,官员 “私生活”已经再次被中央纳入整个反腐体系当中,而事实上,在近年“落马”的一系列官员中,被指控“生活腐化”的依然存在。据2010年2月24日新华网-《瞭望新闻周刊》的报道称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官员作为公权人物,如果生活腐化堕落,不但会带坏整个社会风气,也会严重损害政府在民众中的威信。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诱发官员其他犯罪行为的发生。”[8]“就官员的实际收入来看,如果他们一旦生活腐化,想要支付巨大的个人开销,那就只有寻找权力出租,由此也诱发了其他犯罪行为的发生,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言教授指出,“可以说,目前绝大部分贪官的产生,生活腐化是重要的催化剂。”[9]

回到传统文化当中,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精神依然在今天有着重要价值。生活腐化是官员腐败的催化剂,这也无形中显示出部分官员的价值观扭曲,缺乏精神追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反腐倡廉工作依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庄子之自然审美情趣有助于净化人的心灵,提醒人类正确认识生命和生活,人的精神向往要远胜于生活的贪婪。庄子反对人类对外物的过分执着,倡导游心于物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果我们把生命当成一种美的享受和追求,把生活当作一种心灵家园的建造工程,我们会走进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个人利益至上观念下道德沦丧的困境之反思

人性当中均有自私的弱点,这也是人的生存之正常表现。然而,当这类情况影响到整个群体的时候,就会出现异常。例如,2003年5月9日中午,湖南湘潭市河东大道一栋大楼的6楼上一名男子准备跳楼,楼下有数百名群众驻足观望,有的人还不时发出“快跳啊”、“我都等不及了”之类的欢呼声和鼓掌声,于是,该男子就纵身跳了下去,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而人群中则又是一阵热烈的鼓掌声和欢呼声。2003年武汉市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就发生了12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10人死亡,但记者在武汉市各高校采访时,许多大学生的口气竟很有些满不在乎:“唉,去就去了吧,他要去,总有自己的理由和原因。人固有一死嘛!”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这表明了当下人类道德沦丧的程度。除此之外,诚信的缺失也令人担忧。基于此,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专门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每年的9月20日确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

庄子哲学中虽然见不到诚信的字迹,但是庄子的精神追求就是一种体道功夫和修养,这种修养是反求于本心的,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再现。庄子的生存时代也有种种道德沦丧的事件发生,面对这些,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的体道功夫和途径,追求心灵的和谐与自由,这是一种彻底的生命关怀。当我们不断进行灵魂反思的时候,我们会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也有助于与人交际,构筑和谐、诚信的人际关系。今天,我们倡导文明城市的创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文明城市必然要有文明的市民作为依托,所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类的道德素质也是当务之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整体面貌也不能失去原有的精神风貌,要注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庄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仿佛离我们并不遥远,那种齐物逍遥的价值追求和审美体验,是值得与我们当下的道德困境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反思的。

综上所述,庄子的生命哲学的美学精神是一种体道、追求自然和谐的精神,这种精神塑造了庄子的逍遥游式的理想人格和审美价值取向。庄子生命之和谐在于心灵的和谐,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和合思维,崇尚“真”的审美理念。庄子对生命的审美关怀,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是值得引起我们对当下的生存困境反思的。

[1]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9.

[3]熊祥军,任菊.庄子生命本体美浅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74.

[4]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43.

[5]安彩英.庄子的生命和谐思想[J].新乡学院学报,2010(1):44.

[6]熊祥军,任菊.庄子生命本体美浅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75.

[7]邹世鹏.现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处境及其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07(5).

[8]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2-24/2134944.shtml,2010-12-21.

B21

A

1005-1554(2011)03-0046-04

2011-05-17

计艳贺(1985-),男,满族,河北承德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东方哲学。

猜你喜欢
庄子境界哲学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菱的哲学
品“境界”
《庄子说》(二十二)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慎独的境界
“人师”的境界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