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方苞与避暑山庄

2011-04-11 21:48张德锤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行宫热河避暑山庄

张德锤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老干部处,河北 承德 067000)

一代宗师方苞与避暑山庄

张德锤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老干部处,河北 承德 067000)

有清一代文学宗师方苞曾多次来到避暑山庄,但方苞的文章中并没有专门的记述,都是在议论它事时附带几笔,他究竟来过几次,只能把诸多片断联系起来推断。探究方苞与避暑山庄,可以深化避暑山庄研究。

方苞;内廷编纂;塞外行宫;热河上营

近来翻阅《中华文学百家经典》第五十二卷《方苞集》,读过《送左未生南归序》、《送王篛林南归序》、《游丰台记》等文,始知有清一代文学宗师桐城派文风开创者方苞曾多次到过避暑山庄,心中不胜欣喜之至。方苞一生多次来到避暑山庄是承德文化史上的荣幸。探究方苞在热河的行止,对于深入研究避暑山庄,对于我们学习借鉴桐城文风将有重要意义。

方苞生于1668年,卒于1749年。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方苞在《泉井乡祭田记》中说:“余年二十有三,始能备饔飧(考中秀才可以谋生供父母饮食)而弟卒。又九年已卯(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举于乡(考中举人)……又七年丙戌(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中礼部试(考中进士)……又五年辛卯(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冬十有一月,余以《南山集》牵连被逮。”(指戴名世《南山集》案)。戴在《与人书》中说,修明史应保留南明弘光诸帝年号,被赵中乔构陷,戴以大逆被处死。方苞被牵连判斩监候,解往京城刑部狱中服刑,于是就有了广为流传的《狱中杂记》。由于当时的著名学者李光第极力营救方苞并向康熙推荐他的才学,康熙读过方苞的诗文给予高度评价,于是下令“赦其死罪”。方苞住了两年监狱后“以白衣入值南书房”,“蒙圣恩召入内廷编纂(武英殿修书总裁)”(《将园记》),这一年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一直到乾隆十二年75岁时告老还乡,82岁辞世。

方苞继承发扬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文风,主张为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行文简约清丽,成就卓著,开创了桐城文学流派。其《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至今被广为传诵。其后有刘大櫆、姚鼐都追随他的文风,多有成就。因为他们都是桐城人,当时人们竞相赞叹:“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桐城派文章声震海内,其影响直至清代末年。以至在新文化运动中,仍有人抬出桐城派文章对抗白话文,惹得新派人物痛斥桐城谬种,可见影响深远。方苞散文上承归有光之遗绪,下启刘大櫆、姚鼐而至马其昶,绵历200余年。清代诗人学者袁枚说:“一代宗师才力薄,望溪文章阮亭诗”。望溪是方苞的号,阮亭是王士祯的号。足见方苞不愧为一代文学宗师。今天来研究方苞对盛世园林的感受一定会有启发意义。

方苞曾多次来到避暑山庄的证据在哪里呢?我们先确定方苞获罪时的年龄,这对判断他来避暑山庄的次数十分重要。辛卯年即康熙五十年(1711年),方苞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入狱,这一年他44岁。正是这一年康熙给热河行宫题写匾额“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正式诞生。“辛卯十有一月,余以《南山集》牵连被逮,又二年出狱,蒙圣恩召入内廷编纂”,“充武英殿修书总裁”,这一年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按传统算法,方苞46岁。

已亥年即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这时方苞52岁。《送左未生南归序》:“已亥四月,余将赴塞上……既至上营……念此地出塞门(古北口)二百里,自今上北巡建行宫始二十年,前此盖人迹所罕至也。余生长东南,及暮齿,而每岁至此涉三时”。这段话第一层意思是他到了避暑山庄。出古北口二百里地,到了(热河)上营,即今天避暑山庄所在地承德市,当时的小村庄称上营,承德市南营子大街就是缘于上营之名。大山中的小山村当然人迹罕至。“自今上北巡建行宫始二十年”。当今皇帝北巡建行宫,自然指的是热河行宫,后来称避暑山庄。如果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兴建避暑山庄前身热河行宫算起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共16年,如果从康熙北巡建驿道行宫算应该是20多年。因为方苞并不是考证避暑山庄兴建历史,所以叙事中约略取一个整数20年。第二层意思是说方苞每年夏天扈从康熙到避暑山庄来消夏避暑,“每岁至此涉三时”就是消夏避暑。三时指,夏至后的半个月,头时三日、中时五日、三时七日,共15天。前文所引用的那段话关键的是:“及暮齿,而每岁至此涉三时”一句话。每岁是多少年?暮齿即晚年,从哪年开始算晚年?如果从46岁算起到康熙五十八年,方苞52岁,那么他来避暑山庄已经6次,如果晚年往后移,次数依次减少。康熙于康熙五十九年、六十年、六十一年又三次到避暑山庄,方苞跟随来否?方苞于乾隆十二年告老还乡,他在乾隆朝任职12年,12年间他来避暑山庄多少次,最后一次来是哪年?由于我并没有翻阅《望溪文集》全部,所以还不能回答这些问题。

《方苞集》中提及到避暑山庄的还有两处:一处是《游丰台记》:“戊戌四月,将赴塞门”。戊戌四月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月。一处是《送王篛林南归序》:“戊戌春,忽告余归有日矣,……篛林之归也,秋以为期,而余仲夏出塞门。”两处文字写的是一个时间,请注意,方苞的文章并没有“扈从、避暑山庄”字样,这是为什么呢?这涉及到方苞对避暑山庄甚至对康熙的认识问题。今天研究避暑山庄的人以及承德市民大多怀着几分对康、乾两帝的敬仰,对康乾盛世的遗存发出几许赞赏。但对于曾经深陷文字狱中,当过死刑犯,在刑部大牢度过两年惊心动魄的时光的方苞来说,虽然已经身为朝廷大员,虽然享有每年扈从到避暑山庄的殊荣,但他的心情,他的所思所想,当与我辈不同,所以在上述三处文字中,他不仅只字不提避暑山庄的秀美景色,甚至连“避暑山庄、扈从”的字样都没有。相反他却在《送左未生南归序》中简洁地赞美了热河上营的景色,“每薄暮,公事毕,辄与未生执手溪梁间。因念此地出塞门二百里,自今上北巡建行宫始二十年,前此盖人迹所罕至也。余生东南,及暮齿,而每岁至此涉三时,其山川物色,久与吾精神相凭依,异矣;而未生与余数晨夕于此,尤异矣!”这就是说,每至黄昏时分散步在上营街市坊间,就是游走于溪流小桥间。这景象今天的人已无法想象。有民俗专家考证,康乾时代承德市内沟沟流水,汇成溪流向东注入武烈河,今天的马市街、流水沟、皮袄街、火神庙一带遍植柳树,有“一里十三桥”的江南景色,方苞的记述可为佐证,塞上江南并非虚构。更为重要的是,方苞说:“其山川物色久与吾精神相依凭,异哉。”他生长在东南,为什么目睹塞外风光就好像来到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呢?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大概是他看到这里山高地阔,人烟稀少,而民风淳厚,豪爽好客,重义轻利,想起那帮势利小人为谋取自己的功名利禄不惜构陷朋友,出卖良心,致使自己身陷绝地,九死一生,所以一见到这里的山川物色就激荡起内心的波澜,发出人生的感叹。更何况好朋友左未生从桐城奔波千里来京城探望自己,但却没有资格随驾来避暑山庄。沈阳人范恒庵为左未生情义所感动,向驸马孙承运推荐左未生,使左以驸马幕宾的身份随驾避暑山庄,与自己“数晨夕于此”,使他发出“尤异哉”的感叹。

读一遍这篇序言发现,不仅只字未提扈从、避暑山庄,关于上营的记述也只有寥寥数语,而主要记述与左未生的友谊和志趣。方苞初与左未生本不相识,后由刘北固、刘古塘、宋潜虚介绍而为朋友,诸友中与左未生相处来往时间最长。刘北固客死江夏后,方苞每每告诫宋潜虚放弃追逐功名利禄,与未生回归桐城故里修德著书。但宋潜虚不听,方苞“甚恨之”。这次由于驸马鼎力相助,使左未生能与方苞在上营有“数晨夕之聚”,但事不随人愿,驸马孙承运患急症辞世,于是方苞告诫左未生“速其归也”,“归去与刘古塘各修行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他告诉左未生要学习杜甫、韩愈、欧阳修,像他们那样与朋友相约,把自己的及朋友的“精神、志趣、形貌、辞气”通过文字融于文章中,千百年后其人声貌状犹在人的 “耳目间”。就好像“其人未亡而交亦未尝散也”。方苞伤感地说,自己衰老多病,事务缠身不能亲自去实践先哲古道,盼望你能回归故里修德立说,使文章不朽。由于你的记述,我的言行也可以不朽而永存人间,所以我们不必为离别而悲伤。由此可以看出方苞内心深处所思所想。

方苞身处盛世,但他的文字却没有称颂盛世的篇章。相反他的《狱中杂记》却向世人展示了康熙盛世最黑暗的一角。然而方苞做出了与盛世相称的业绩。我想这正反映了盛世包容万物的气概。由于环境适宜,无数人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才铸就了彪炳青史的康乾盛世。方苞多次来避暑山庄,可以启发我们从更深刻的现实和历史背景去分析康乾盛世的特点。

K825.6

A

1005-1554(2011)03-0007-02

2010-12-12

张德锤(1946-),男,河北景县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老干部处编审。

猜你喜欢
行宫热河避暑山庄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论元稹《行宫》的主题意蕴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基于《南巡盛典》版刻图像的清帝南巡行宫御苑空间格局探析*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项城袁世凯行宫(故居)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济南市百花洲泰山行宫遗址发掘简报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