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的类型研究

2011-04-11 21:01党永刚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暴力词语语言

党永刚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一、引言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嘲笑、蔑视、谩骂、诋毁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在国内,“语言暴力”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了人们广泛注意的一个词汇,但是语言暴力早就困扰着人们,尤其是莘莘学子。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民众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但是网络语言暴力也随之凸显。受到语言暴力伤害的学生,轻则容易出现成绩下降、失眠、心跳加快、情绪不稳等表现,重则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紧张等心理症状。为了消除语言暴力,必须研究语言暴力的类型,同时这些类型的区分是相对的。

在国外,美国也有不少人在反思政治、选举语言暴力以及它们带来的危害,像“不要撤退,重新装上子弹”一类的选举标语确实给现实带来了枪击案等暴力行为。新加坡的一则公益广告形象地告诉人们从男性嘴里喷出来的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一样严重伤害着女性。

二、语言暴力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语言暴力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依照语言暴力发生的场所划分。一是家庭语言暴力。家庭语言暴力主要存在于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语言暴力。“打是亲,骂是爱”是一个俗语,它认为“骂”是家庭成员之间一种教育手段,实际是一种后果非常严重暴力行为的词语。其它的如“滚”“不要你了”“不成气”“丢人”“养你就像养个阎王爷”等。当父母对其幼小的子女生气时说“不要你了”“把你扔到山里喂狼吃”等恐吓性的话会令孩子很恐惧,影响孩子的心理稳定性。“不要脸”是较常见的子女相对成熟后父母骂孩子的话,不管子女做事的性质如何,这句“不要脸”不是具有正常的有教育作用的话语。如果父母在谩骂自己子女时顺带骂上祖宗的语言暴力行为,有时会带来夫妻之间的家庭暴力。

家庭语言暴力表面上显示了施暴者语言的贫乏,实际上反映了具有体力和年龄优势的一方自身情商素质的相对低下、教育手段的匮乏。家庭成员之间的人格需要互相尊重,不同的意见需要辩论,每个人都不能自以为是,需要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现状等特点考虑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一切冲动的语言和行为都是盲目的。辱骂的结果必然是消沉、逆反和仇恨,家庭语言暴力,常常会会发展成家庭行为暴力。一个经常遭受家庭语言暴力的孩子,走向学校和社会后必然会有心理素质不稳定的情况,有着暴力倾向或者孤独封闭、感情脆弱的性格。

二是校园语言暴力。“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于2004年3月在全国范围的小学生中开展了“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的专项调查,其中“语言伤害”以高达81.45%的比例列居首位,“同伴暴力”、“运动伤害”居第二和第三。这些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校园“语言暴力”的重视。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应该是语言的净土。作为语言文明领路人的教师应避免成为语言施暴者。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如果遭受教师的歧视、嘲笑、谩骂等语言暴力,会造成孩子的沮丧抑郁、孤独封闭、厌学逃学等后果,在中小学和大学还会引起学生对教师和社会的仇恨和对抗。2005年云南《春城晚报》曾报道过一个初二女生因为遭受老师的语言暴力欲辍学,真正因为学习较差等原因遭受教师讽刺挖苦等语言暴力而辍学的大有人在。“回家修地球去!”是笔者在一所县城中学课堂听到的一句老师训斥学生的讽刺话,这句话看似不重,但是也捎带讽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其父必有其子”“天生一个笨蛋”、“没有出息”“出了校园就进监狱的家伙”“比猪还笨”“你妈怎么会生你”“糟蹋粮食”等语言更是教师力避的。

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使用谩骂语言暴力的大部分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教师,使用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暴力的是一部分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老教师。新教师属于没有管理经验,容易激动,老教师容易“倚老卖老”。总体上也与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自身的心理状况等有关。国内一教育研究课题组2002年对某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2.18%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现代教师心理压力大,不少人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情绪容易紧张,因此家长也要配合学校,向孩子解释老师的难处,促进师生的交流。

三是社会语言暴力。除了家庭和校园的语言暴力,包括网络和非网络的语言暴力都可以归为社会语言暴力。它的面广,实施语言暴力和受到语言暴力伤害的人成分复杂。被称为国骂的三个字“他妈的”就是典型的社会语言暴力用语。

(二)依照语言暴力的程度、性质划分。其一,歧视型。举一个例子,“河南人”是时下众多网站、媒体关注的一个贬义词语,因为一小部分河南人的素质不佳,造成一些地方一些人认为河南人都不怎么样。其实,河南人口很多,又地处中原,经济不够发达,促使河南人走南闯北去打工,只有一小部分人会为了生存不择手段而给河南人造成了负面影响。说河南人骗子多、山东人强盗多、边远地区人蛮勇,都是历史因素造成的,是历史的偏见。

其二,讽刺型。最近,“最”这个词语被严重滥用。“史上最……”的词语很多,一部分是在夸张地赞美,一部分是在讽刺,很多是在浪费网络资源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史上最毒后妈”“最牛征婚女”“成都最牛公交女司机边开车边看书”“史上最牛的求爱方式”等都是带有讽刺性的网络语言暴力。再如,在学生作业的老师评语中充斥着“没脑子”、“恶心”、“真牛B”等脏言秽语,却被称为“最牛老师评语”。

其三,辱骂型。“他妈的”“傻猪”“王八蛋”等这类词语具有严重的侮辱性质,应该坚决杜绝。

其四,威胁型。在一些年轻人口中,“收拾他!”“整死他!”等语句有时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其实是具有严重威胁性的语言暴力。

(三)依照语言暴力的性别、年龄划分。可以分为男性对女性的、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成人对未成年人的以及成年人之间的语言暴力。

一是对女性的语言暴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中国女性融入社会,享受男女平等的速度和程度都是世界罕见的。但在这个讲求男女平等的时代,仍然有“泼妇”“他妈的”“他娘的”“他奶奶的”“死三八”“最毒妇人心”等等数量众多的对女性的暴力词语,这类词语具有严重的性别歧视性质,更不用说那些带有“性骚扰”性质的语言暴力。说这些脏话话的人不少属于个人素质较差,但有些人根本是在延续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

二是对老人的语言暴力。尊老爱幼是每个时代、每个国家人们的美德。老人也是弱者,对老人的功过是非要站在他们的时代去考虑。“老不死的”是一句典型的出自不孝子孙口中的暴力话语,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说话者的自私、冷酷、素质低下,不管父母有否过错,这句话都带有很强的咒骂、侮辱性质。

三是对未成年人的语言暴力。“笨死了”“笨的像猪”“小子找死啊”“看我不打死你”等成年人对孩子的辱骂、恐吓等语言暴力会促成未成年人的语言暴力倾向,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成人之间的“神经病”“有病”“猪脑子”“他妈的”等是更具危害性的语言暴力。

(四)依照语言暴力的载体划分。其一,口头语言暴力。口头语言暴力是指广泛存在于人们口语中的语言暴力,这类语言暴力的数量极大。

其二,网络语言暴力。广义的网络语言暴力包括了网络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语言暴力、网络游戏语言暴力、网络影视语言暴力、网民(各种网民评论,包括博客等)语言暴力等,以下分析主要是指狭义的网民语言暴力。

网络是时下许多人离不开的强大工具。网络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比较自由的言论空间,但是由于网民年龄、自身素质、从众心理以及网络匿名环境、网络自由环境以及网络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网络言论中充斥着大量不堪入目的嘲笑、谩骂、诋毁、威胁等语言暴力,网络有时成了“垃圾场”“疯人院”。如“人渣”“人肉搜索”“虐猫”“很黄很暴力”“死亡博客”等一系列充斥着暴力倾向的词语和事件就有很强的代表性。

因为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多数是青少年,网络语言暴力会伤害青少年的心灵,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不少网友、网站曾经发出倡议,呼吁网友停止随意的网络谩骂,以推进网络文明,让未来的一代健康成长。Web2.0先驱蒂姆·奥莱利在一篇旨在宣传博客行为准则的文章中称:“从本质上讲,文明就是我们签署的共同协议,它是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基础。我们应当确保通过博客创建的文明能让人引以为傲。”“我们应为自己的言论及发表在博客中的评论负责。”

(五)依照语言暴力的行业划分。其一,体育语言暴力。关于体育赛事的报道语言暴力非常普遍。虽然体育赛事本身就具有竞技性,要分出胜负,不可避免会有争斗场面,但是现在的体育新闻中充斥体育语言暴力,对好奇的青少年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对体育赛事中的行为暴力具有激化、引导作用,所以必须净化体育新闻的语言环境。例如,足球赛事是现在世界性的体育赛事,关注它的人数量最多,但是足球的教练现在一般都被称呼为“主帅”,射门的被称为“射手”“枪手”“杀手”“炮手”,球队强大就会称为不沉的“战舰”,体育队伍是“施家军”“戚家军”,都是具有军队标志的称呼,比赛过程似乎就是一场战争,宣战、挑战、歼灭、消灭、屠杀、痛宰等词语比现代的战争还要血腥。

2009年10月10日的一篇体育新闻《一场毫无悬念的比赛江苏女篮兵不血刃胜重庆》开头一句是“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屠杀’。”文后一句“最终实力明显占优的江苏队轻松斩落对手,比分最终定格在100∶48。”其中的“兵不血刃、屠杀、斩落”等词语就有宣传暴力的倾向。《CBA决赛球队已无悬念广东或与新疆会师巅峰战》中一句“主场作战的东莞队竟令人难以置信的以58分的劣势惨败,这是CBA季后赛史上第2大屠杀。”也令人胆寒。《江苏东莞或被判死刑 季后赛从未有0-2后大逆转》、《冠军杯—曼联主场7-1血洗罗马 红魔恐怖风暴惊欧洲》只看标题中的词语“判死刑”“血洗”就令人恐怖。

体育赛事的语言报道不应该过度关注竞争性、商业性而忽略其他方面,应该突出赛事的娱乐性、趣味性。

其二,影视语言暴力。影视节目已经是每个人离不开的生活内容,但是其中演员的语言暴力层出不穷。影视节目的语言暴力不仅污染我们的眼睛,更重要的它和影视节目中的暴力行为一起伤害了论许多人的心灵。

影视语言暴力是指低级下流的攻击性、侮辱性甚至流氓性的对话、独白或言语动作,演员在画里画外、戏里戏外的“粗口”也使影视明星的形象不断“坍塌”。影视语言暴力会导致青少年实际生活语言暴力化,甚至行为暴力化。王岳川指出:影视中的“词语暴力,尤其是野性词语暴力,媚态的词语暴力 ,性词语暴力,肉欲词语暴力、‘床’词语暴力和对‘家园’的排斥,对精神的排斥、对人的排斥的词语暴力……”对当代文化建设和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不良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其三,其他行业语言暴力。文学界、商业界、医疗界等各个行业都有大量的语言暴力存在。举几个关于“炮轰”的例子:当余秋雨读错字音时遭人“炮轰”;由于房地产业的混乱,学者要“炮轰”中国的楼市;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对北大、清华的“掐尖”行为进行了相对温和的“炮轰”。这个“炮轰”是一种明显的有宣扬暴力倾向的词语。

另外,还有显性语言暴力和隐性语言暴力、主动语言暴力和被动语言暴力等等类型的划分。

三、结语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全民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语言暴力,尤其是网络语言暴力却到了泛滥成灾,非治不可的地步了。研究语言暴力的类型为制定消除语言暴力的对策提供了参考,可以让人们分门别类地寻找消除语言暴力的对策。

消除语言暴力要靠家庭、学校、媒体的共同的努力,更要语言法律法规。其中协调沟通是桥梁、家庭语言文明是基础,学校语言文明最重要,媒体人的语言文明引导不容忽视,同时国家相关部门要健全语言文明法律法规,加强语言监管特别是网络语言监管,使人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充分发挥法律的“火轮效应”,让太靠近法律火轮的人受到惩罚。

[1]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

[2]郭韶明.三大盾牌抵御低龄语言暴力 [J].教育文汇,2005(6) .

[3]张小元.影像暴力潜人我们的生活 [J].粤海风,2005(2).

[4]龙伟健唐霞.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语用分析 [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9).

[5]慎海雄.不能任由语言暴力泛滥 [N].中国妇女报,2004-11-23.

[6]宋蕾,蒋琼波,张 悦.初二女生遭“语言暴力”欲辍学[N].春城晚报,2005-09-16.

猜你喜欢
暴力词语语言
容易混淆的词语
反性别暴力
找词语
语言是刀
“暴力”女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暴力云与送子鹳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