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可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s)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performance errors),而是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说话不合时宜,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何自然,1997)。
在语言学中,不用错误(errors)这个说法,因为这类失误不是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的问题,即不是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词不达意;这类语用失误主要归因于说话方式的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者说得不合时宜。根据的观点,语用失误问题也可以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两类。
(一)语言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正确地运用了言语行为,却使用了错误的语言手段,即在语言形式的使用上出现了偏差。口语言语用失误的所指对象,是与语言结构相关的各种规则。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明白所有这些规则,并在他的具体言语行为中正确地(即没有语法等形式错误)表现出来。然而,说话人虽然能够正确地使用这些规则,却不能得体地使用它们。语言语用失误笼统地指说话人对语言规则(确切地说是静态的语法形式规则)用得不得体。
例如:(1)一位国外中年男士与中国年轻女教师对话:Man: Oh.You look so pretty.Woman:(with a red face)...Don’t be joking.I’m ugly.在国外对女性的外貌方面进行恭维是很普遍的现象。女性穿了新衣服,发型有了变化似乎都必须受到及时恭维,不管年龄、社会地位、职业如何。这位中国女士得体的回答应该是Thank you.而不是根据中国的习惯觉得不好意思,谦虚一番。
(2)一位男性美国客人到一家饭店用餐,他点了蜜汁鸡脯,并对女招待说:Would you please serve the chiken undressed?(请你上鸡时,别先浇汁,好吗?)女招待是一位刚高中毕业的年轻姑娘,不知客人的要求是上菜时不要把汁事先浇在鸡脯上,他要自己来浇。她只知道undressed是“不穿衣服”的意思,于是大惊失色:No,I can’t.You are in China,sir.(不,不行。这是在中国,先生。)
(3)一位导游人员陪同外宾游览了一天,外宾说:Thank you.导游人员忙回答说:Not at al1.It’s my duty.导游人员本意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但他这样说却会让外宾理解为:他本来不想做,但这是他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适当的回答是It’s a 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4)教师向学生提问:A: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Carl?B:Yes.A是教师,当听到B回应yes之后就等着B的回答。但是B一直没吭声。显然教师的问题是要求B回答问题,但B只理解成一种询问,故只按提问的字面意义作答。
(二)社交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学习者未能按照情景的要求,运用言外行为,在意义的得体性方面出现了偏差。社交语用失误在所指上与非语言结构规则有关,主要指说话人使用的非语言结构规则(确切地说是交际规则),无法保证交际的得体和成功,因此,社交语用失误与交际及其效果关系甚密。社交语用失误属于交际规则用得不合适。例如:
(1)A:I’m very busy these days.
B:I think you should not be too tired.You should take care of yourself.
A本意是出于关心,但B会以为对方在说他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而觉得不快。
(2)一位中国人在英国大街上拦住一辆出租车说:“Excuse me,would you please send me to the railway station.”这位司机觉得很奇怪。因为你坐车是要付钱的,司机为你服务这是他必须而且乐意做的,这时候你说得这么客气反而让人觉得你是没钱付车费而求人家。
(3)一位中国学生向Smith先生打招呼:Hello,Teacher Smith.而英语中只有直呼对方名字或使用Madam或Mr/Mrs/Miss加姓氏的称呼法。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深层次的错误,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破坏力比语言错误更大。根据Thomas(1983)的观点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遣词造句,他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speaking badly);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behaving badly),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或居心不良的人”。因此语用失误比起语法错误要严重得多。如果说本族人对语法和发音上的错误尚可容忍,但对语用方面的错误却不那么宽容。要从根本上避免语用失误,就不免要涉及到中西文化差异,它包括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宗教等。因此外语学习者应努力探索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时刻用文化意识去指导自己的交际活动;要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说什么”(Hymes,1972)。
虽然在英语学习中语用失误的出现具有不可避免性,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英语的学习是一种新的技能或习惯的培养,必须通过“正确的模仿,反复的练习,大量的实践”才能熟练地掌握,自如地运用。
首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外语教师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帮助学生从无知变为有知。众所周知,对目的语文化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必然会引发交际障碍,所以学习掌握目的语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为了让学生获得最为广泛的信息来源,我们对文化的范围不应加以人为的限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技术、策略和方法来传播和介绍文化知识,并时刻记住教师是不可能把全部的知识教给学生的,将外授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头脑中的内部知识更依赖学生本身。所以教师应着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提供的文化信息素材中去分析、综合,最终将外部知识吸收、提取和转变为自己头脑中的内部知识。因此应大量接触相关知识,为外语学习者开设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选修课,以便他们能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宗教、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教师及教材中的语料是学生的主要模仿对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语音面貌,英语语言的组织及表达能力;应尽量采用原版教材,以保证教材中语料的正确,避免学生因模仿对象的不正确而出现错误。另外,英语教材和参考书需要增加反映社会交际涵义的材料比重。英语教学需要英语语言体系的形式特点,可是也不能过分强调乃至取消或削弱英语的交际功能。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更自然地交流。小型的团体活动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语篇角色,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参与不同的言语行为和交际行为。例如,角色扮演,模拟,戏剧表演等活动都能让学生参与到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言语行为中。
再次,注重教学中语用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对于学生所说的语用错误现象,特别是出现频率较高的错误,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及时纠正,使学生的英语在不断的犯错、改错中逐步提高。提高语用意识的方法可以在外语教学语境中用来发展语用能力(Kasper,1997)。这种方法使得学习者对语言使用中以语境为基础的变化和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更加敏感,而不是学习如何从事言语行为的具体办法。在外语教学语境中,课堂设置以及利用视频手段等都能帮助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
总之,语用失误来自于语言形式使用的偏差,及社交场合中解释和表达语言形式的偏差。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除文化因素和认知活动的差异以外,还与大学英语教学中未能对学生有意识地输入语用知识有关。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紧紧跟上培养学生语用能力这一目标,调整指导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使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整体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何自然.语用学概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