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敏 黎雄峰
(琼州学院,海南 五指山 572200)
回族教育作为海南省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全省民族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新形势下,海南岛怎样利用其有利的资源环境,结合回族本民族的特点,探索回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教育品牌,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
海南的回族大都集中在三亚市,而三亚的回族又主要聚居于凤凰镇(原为羊栏镇)的回辉、回新两村。为了深入了解海南省回族教育的现状,课题小组分别采用实地考察、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于2010年4月对海南省凤凰镇回辉、回新两个村的回族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普通教育方面。
1.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严重,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凤凰镇共有三所回族学生集中就读的学校——回新小学、回辉小学和羊栏中学。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分别观察了三所学校学生上课情况,发现普遍存在回族学生旷课的现象。在我们走访的班级中,有的班级回族学生的旷课人数竟然达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多。据学校老师介绍,这些旷课的回族学生要么在家帮父母打理生意,要么在外面玩耍游荡,也有去清真寺做礼拜,对待正常的学校学习随意而懒散。同时,我们针对回族中小学生做的问卷统计也显示:回族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学习的欲望与激情,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学校学习。
2.师资力量仍显薄弱,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与学校领导及老师的座谈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回新小学、回辉小学、羊栏中学这三所学校的师资力量都显得比较薄弱。从事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学科教学的专业教师十分缺乏;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方法落后,业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科研创新能力较差。尽管在加强回族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国家和海南省曾采取过相应的措施,如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增拨民族地区教师培训费,开办各级各类民族教师进修学校。但是,与三亚市一些同类学校相比,师资仍显薄弱,难以适应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3.回民幼儿园稀少,回族幼儿学前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凤凰镇回民的学前教育不仅起步晚,而且发展不顺。据了解,回新和回辉两村曾有过几所专门的回民幼儿园,但不知什么原因停办。回族由于其宗教信仰,家长对汉族幼儿园饮食方面有所顾虑,不愿把小孩送到镇上或市区汉族开办的幼儿园里,当地又没有公立的回民幼儿园,目前仅有的一两所私立回民幼儿园根本不能满足当地回族居民的需求。
(二)经堂教育方面
经堂教育是阿拉伯宗教教育与中国私塾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对延续回族传统文化,培养伊斯兰文化传人和宗教管理人才,以及对广大穆斯林进行本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普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1]。回新、回辉两村的经堂教育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清真寺附设的宗教学校;第二类是私人创办的宗教学校,这两类都是比较正规的经堂教育。此外,还有一类是业余性质的经堂教育,主要是寒、暑假期间由寺院组织或个人办的阿拉伯文学习班。据了解,这些学校都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主要靠的是本地和外地回族群众的捐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宗教教育共有的弱点:教学方法遵循传统的口授直译,缺乏听、说、写的训练;教学内容单一,以宗教内容为主,轻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教育目的狭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脱离社会实际[2];教学管理随意松散。学校的学生来自于本地和外地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大多数到社会谋生去了。尽管这些宗教学校的负责人已开始考虑学生未来的出路,考虑教学生一些实用技术,有的宗教学校里甚至已经开设了电脑、英语等新课程,但以他们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根本无法与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学校相比。
(一)回族家庭教育的薄弱和缺乏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开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回族家长本身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他们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对孩子学习的辅导无能为力。同时,也有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和自己完全无关。据我们对回族中小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统计,52%的学生家长从不对其作业进行辅导,42%的学生家长偶尔对其作业进行辅导,只有6%的学生家长经常会对其作业进行辅导。有些家长要孩子打理生意,孩子的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作业完成不了,形成恶性循环,势必导致成绩下降,丧失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回族重商轻学的传统思想淡化了学校教育。回族具有重商善贾的历史传统,从事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活动。凤凰镇回族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生意,而他们所从事的又大都是一些技术含量很低的“提篮小卖”式的商业,知识含量不高,家庭劳动力需求强劲,对学校教育的需求和依赖性不强,对子女学历要求不高。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初中毕业的回族学生选择必须要读高中的占20%,另有30%的学生选择了顺其自然,选择不读高中的学生占总数的一半。此外,在社会“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回族居民只看到眼前利益,认为辛辛苦苦读到大学毕业出来赚的钱不及那些早早弃学做生意的人,在亲戚朋友中没有面子,对教育的期望值很低。
(三)宗教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冲突扰乱了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的地方,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并行发展,是回族教育的一大特色。同时,两者之间也长期存在着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即学习宗教知识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矛盾。宗教教育对回族学生的影响大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当两者之间有冲突时,大多数回族学生会选择宗教教育。据我们的问卷显示:当宗教节日与学校正常学习产生冲突时,57%的学生选择宗教节日,42%的学生选择学校正常学习。此外,据了解,凤凰镇的回民为了发展当地的伊斯兰文化,每逢寒暑假,都由清真寺组织的阿拉伯文学习班在当地小学借读,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给正常的学校教育增添了负担。
(一)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普通教育模式。
1.在回族中小学中开设民族特色的课程。
受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影响,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理论”,即在注重国家一体教育的同时,提倡和发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并通过这种多元的文化教育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通过国家的一体教育来确保少数民族享有现代教育的权利,增强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凝聚力,这为回族地方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怎样在回族中小学开设民族特色课程呢?首先,开设回族史以及回族常识方面的课程,帮助回族青少年系统地、科学地了解本民族历史,认识本民族独特的心理素质和生产、生活习惯;其次,开设回族传统道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利用回族传统道德文化知识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宗教观,并且把形成的道德认识付诸于生活实际中,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最后,开设阿拉伯语、波斯语等语言课程,培养回族学生的外语能力,为国家培养急需的人才,扩大三亚回族对外交流的力度。通过多种民族特色课程的开设,不但能调动回族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的情况会有所帮助。
2.集多方面力量办好回族幼儿园。
传统的回族幼儿教育以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为主,缺乏现代幼儿知识的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回族家庭认识到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市场经济下的家庭就业结构打破了许多回族家庭传统的角色分工,由于父母双双就业使家庭对孩子的看护和教育功能弱化,所以回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继传统和现代幼儿教育特色为一体的民族幼儿教育。而据我们了解,三亚回族幼儿园稀少,公立回族幼儿园完全不存在,其他普通幼儿园又让很多回民有所顾虑,很难满足当地回族幼儿学前教育的需要。因此,集多方面的力量办几所回族幼儿园是很有必要的。近日,《海南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征求意见稿)》提出,三年后,全省75%以上的乡镇建有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三亚市则拟到2015年每个乡镇都要建一个可容纳500-600人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凤凰镇正好可以以此为契机,建立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回族幼儿园。此外,也可以鼓励国内外有志于回族幼儿教育事业的人士在三亚开办回族幼儿园,政府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当地回民利用其富裕的经济状况,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建立自己的现代回族幼儿园,也是发展本地学前教育一条不错的途径。
(二)建立内涵丰富的经堂教育模式。
1.建立将宗教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经堂教育模式。
回族传统的经堂教育,以传授伊斯兰教教义、教法等基本的宗教知识,培养专门的宗教人才为主。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打破传统的只注重宗教知识传授的经堂教育方式,培养与社会发展接轨的高素质宗教人才势在必行。首先,培养学员深刻理解伊斯兰教义及精神的宗教素质是经堂教育之根本;其次,对学员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学员的文化素质以及科学素质是经堂教育发展形势之所趋;最后,对学员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是经堂教育一种新的出路。融文化教育、科技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一体的经堂教育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在经堂教育中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
三亚凤凰镇几所宗教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本地和外地不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在宗教学校毕业后,很多都涌入社会谋生,因而,在经堂教育中开设实用课程,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如阿拉伯语、英语等语言技能的训练,计算机等应用技能的掌握,经济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经堂教育不但成为培养宗教人才的基地,更是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回族创业者以及实业家的基地。当然,和单一的宗教教育相比,这种形式的经堂教育需要投入更多。凤凰镇不如尝试精办,集中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办好一所宗教学校,使其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能与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学校相抗衡,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社会竞争力。
[1]王献君.海南三亚市凤凰镇回族教育现状调查[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10).
[2]马文梅.关于发展当代回族教育的一些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