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1-04-11 17:51:18张奋勤刘望辉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湖北经济发展

张奋勤,刘望辉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近年世界气候灾害性地变暖引发的众多社会问题,使可持续发展再次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获得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一股新的世界潮流[1][2]。低碳经济已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又一波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低碳发展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3]

低碳经济是将能源、环境、经济三者联系起来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4]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如英国提出,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60%,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德国称环保技术产业在2020年有望超过传统的汽车及机械制造业,成为德国的主导产业;日本投入巨额资金用于能源和环境技术研发;美国也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许多专家认为,低碳能源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低碳经济也将是世界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5]

湖北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产业、重化工业比重大,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比较明显,能源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容量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而低碳经济正好反映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性要求,有利于发挥湖北综合优势,激活各种经济资源,形成湖北发展的新动力源和新支撑点。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将为湖北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经济实力,加快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带来新的契机。

我们认为湖北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建设“低碳城市”为中心,通过促进居民生活方式与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湖北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科教优势,构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并且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循环农业和低碳装备制造五大低碳产业。

一、以建设“低碳城市”为中心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同时也是碳排放的主要聚集地。据统计,城市占全球能耗的75%,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城市占到80%以上。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在这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9亿。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关键。目前,湖北已经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湖北应当不断探索和总结低碳城市发展的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积累经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其在武汉城市圈以及“两圈一带”城市群进行推广,将湖北建设为中部乃至全国的低碳城市发展示范区,以此带动湖北的城市化进程。

二、实现居民生活方式与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辉清指出,低碳经济不仅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将改写人类的生产方式。

从居民生活方式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切实转变生活消费价值观,站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摒弃浪费型的高能耗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克服奢侈消费、“面子”消费、“便利”消费等陋习,树立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可持续消费观,使低能耗、与环境友好的生活消费方式逐渐成为社会风气,朝“低碳生活”靠拢。如在交通方面,使用高效燃料,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取代私人交通,并且更多的使用自行车和步行;在建筑方面,办公建筑与家庭住房都采用高效节能材料以及节能建造方式等。

湖北应当在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和公共宣传鼓励消费领域节能和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如通过税收政策引导消费者节约用电、用水,鼓励节能灯、太阳能等节能产品的使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低碳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组织好节能宣传周、节水日、土地日、环境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宣传培训活动,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从企业生产方式来看,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企业的生产方式将面临重大冲击,向“绿色生产”转变。如一些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经营成本和压力,企业将被迫关闭或进行转型;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更加绿色,对产品包装的要求也会增加,企业还可能面临着废旧产品回收的问题等。

湖北应当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的管理机制和体系,落实《湖北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制定《湖北省“十二五”节能行动计划》,强化能源节约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引导企业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如通过构建低碳经济的一整套标准体系及指标,对高能耗、高水耗、高电耗、高污染的行业和领域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建立和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用能设备的效能标准;用低碳经济的理念重新梳理和修订主要耗能、耗电、耗水行业中节能、节电、节水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制定低碳建筑和低碳社区建设的设计标准等。

4) 科研和技术推广薄弱。埃塞环境林业研究院有少量竹子栽培和加工利用研究人员,亚的斯大学建筑系有以研究原竹建筑的竹建筑组。目前埃塞尚无专门的竹林栽培和竹材加工研究机构,各大学和学院也无竹林栽培和竹材加工专业。这些少量的研究人员从事竹林栽培和竹材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且大部分为兼职,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竹资源发展和加工利用的需要。

三、发挥湖北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科教优势

(一)发挥湖北的区位优势

湖北地处华中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在我国的经济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10年3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在全国发展布局中的功能正式定位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湖北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湖北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大力发展低碳的服务业,将湖北建设成为区域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另一方面利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低碳工业,以此带动湖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发挥湖北的政策优势

为了促进湖北经济发展,使其成为中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批准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青山和阳逻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东湖高新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试验区。2010年,湖北被确立为全国七个低碳经济试点省份之一。湖北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当充分发挥这些政策优势,有效利用现有的政策平台,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开展低碳试点,逐步建立与全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低碳发展模式。

(三)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

湖北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湖北的科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一方面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以及碳吸收技术等自然科学技术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大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支撑机制等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

四、构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支撑体系

湖北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通过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措施,运用财政、税收、信贷、投资、价格等政策,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励和约束,推动各市场主体自觉地关注和参与低碳经济发展,提高其关注和参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支撑体系。

(一)法律约束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通过法律和法规的形式来规定社会不同的主体的行为准则,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和格局,以强制形式来体现政府意志,目的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遏止浪费,减少碳排放。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 《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湖北应当在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的实际,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如制定地方节能监督监测管理办法、地方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地方推广和使用车用节能与清洁能源实施办法、地方主要产品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管理办法、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办法等,使其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有效约束和制约资源浪费,依法推进湖北低碳经济的发展,保证进程的有序和规范。

(二)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必要保障。湖北应当探索建立低碳经济发展考核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等,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如探索和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考核体系,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等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对地方和干部的考核,使各级政府转变执政理念,把生态省市建设的干部考核体系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干部考核体系结合起来,明确各级政府的目标和责任,并把完成情况纳入年终考核指标中,以此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政策支持体系

湖北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征收环境税费政策、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信贷鼓励政策等,促进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和企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如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信贷鼓励政策应包括购买性支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税收政策、财政信贷政策和投融资政策等。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应当建立绿色财政和金融制度,通过财政贴息、税前还贷、技改资金安排、融资优先等手段,引导和推进低碳经济的建设。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健全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吸引社会投入,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四)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动力。湖北应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如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低碳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五、大力发展五大低碳产业

低碳经济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其实质是通过提高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保护生态环境。湖北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结合湖北的发展实际和优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发展循环农业、电子信息、低碳装备制造、生态文化旅游和金融服务五大低碳产业,以此带动湖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湖北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循环农业

湖北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农业综合科技实力均位于全国前列。目前,湖北已经在荆门、孝感和咸宁等地建立了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湖北应当充分利用已有优势,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增加碳汇。通过普及应用节约型农业新技术,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农业生物质产业,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构建循环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使湖北农业逐步向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持续高效、稳定运行的现代农业方向转型,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开展碳汇造林,加快培育二氧化碳吸收率高的树种和品种,探索二氧化碳清除率高的营造林模式。

(二)电子信息产业

武汉拥有国家光电子重点实验室,还有烽火集团等一批拥有很强实力的电子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上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湖北省应当围绕国家重点发展的电子器件、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等领域,结合我省科教优势和产业实际,大力推动光电子、通信设备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技术领先和规模优势。加快建设消费电子、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实现规模与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实现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跨跃式发展。

(三)低碳装备制造

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风能发电、核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应当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支持风电机组、核电设备及配套材料、太阳能电池板及组件、节能技术改造关键设备研发和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综合竞争力,提前抢占市场份额,以适应未来大规模新能源建设的需要。

(四)生态文化旅游业

湖北地区得天独厚,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工程建设奇观资源、地域民俗资源和区位优势,拥有神农架、武当山、三峡等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有利条件。目前,湖北省委、省政府已经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战略,湖北应当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对区域内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精心策划,统一包装,整体推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通过高端旅游品牌吸引国内、国际游客,提升湖北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使旅游业成为湖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柱产业之一。

(五)金融服务业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湖北应当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将武汉建设为中部金融中心,为湖北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一是政府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和融资方式改变,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通过建立相关的法规和制度改善投资软环境,特别是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降低外地金融企业来武汉的投资门槛;二是加快构筑武汉金融管理框架体系,在重组整合武汉金融资源、提高其竞争能力和运转效率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和组建在国内和国外有影响力的大型金融企业集团,并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外地、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武汉;三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努力创造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政府风险资金的示范作用,建立风险投资的约束激励机制,加大对湖北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支持力度。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载体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湖北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当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核心,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湖北的各种优势,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建立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建立与全省发展相适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

[2]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3]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04-21.

[4]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5]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5):20-27. [6]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8.

[7]黄栋,等.论促进低碳径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48-49.

[8]冯之浚,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04-21.

猜你喜欢
湖北经济发展
The rise of China-Chic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驰援湖北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28
湖北武汉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澳门月刊(2018年1期)2018-01-17 08:49:15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