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断修蛇”为何转变为“羿屠巴蛇”

2011-04-11 15:18朱圣钟
关键词:巴人淮南子后羿

朱圣钟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400715)

在关于巴陵,也即是现在岳阳的历史传说中,有后羿斩蛇,其骨成巴陵的故事,这给岳阳的起源历史赋予了神话色彩。后羿斩蛇的传说故事,后世不同文献对故事梗概的表述却有一定的差异,一说“后羿断修蛇”,一说“羿屠巴蛇”,后羿所断(屠)究竟是“修蛇”还是“巴蛇”?“修蛇”与“巴蛇”是何关系?这是很值得深究的问题。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少有关注,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

查阅相关文献,最早记载“后羿断蛇”故事的是《淮南子》,《淮南子·本经篇》中载“羿断修蛇于洞庭”[1],此后诸多文献在征引“后羿断修蛇”事迹时,多祖述《淮南子》,如唐代释道宣《广弘明集》载 “淮南等云,……(羿)斩修蛇于洞庭”[2]、宋代郑樵《通志》载“按淮南子……(羿)断修蛇于洞庭”[3]、乐史《太平寰宇记》载“淮南子云,(羿)断修蛇于洞庭”[4]、李昉《太平御览》载“淮南子云,(羿)断修蛇于洞庭”[5]、范成大《吴郡志》载“淮南子云,(羿)断修蛇于洞庭”[6]、叶廷珪《海録碎事》载“淮南子曰,……(羿)断修蛇于洞庭”[7]、郑虎臣《吴都文粹》载“淮南子云,(羿)断修蛇于洞庭”[8]、明代孙瑴《古微书》载“按淮南子,……(羿)断修蛇于洞庭”[9]、清代马骕《绎史》载“淮南子,……(羿)断修蛇于洞庭”[10]等。

最早将“后羿”与“巴蛇”联系起来为南北朝刘宋时期的庾仲雍,他在《浔江记》中载“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焉”[5],此后多种文献,如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浔)江记言,羿屠巴蛇于洞庭”[11]、明陶宗仪《说郛》载“(浔)江记言,羿屠巴蛇于洞庭”[12]、陈耀文《天中记》载引《浔江记》“羿屠巴蛇于洞庭”[13]、清代雍正《湖广通志》载引《岳阳风土记》“羿屠巴蛇於洞庭”[14]、《御定渊鉴类函》载“浔阳记曰,羿屠巴蛇于洞庭”[15]、陈元龙《格致镜原》载“浔江记,羿屠巴蛇于洞庭”[16]、何文焕《历代诗话》载“浔江記,羿屠巴蛇於洞庭”等[17],在涉及到“后羿斩巴蛇”时,都是祖述《浔江记》。

如此,则关于传说中的后羿斩蛇事件,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修蛇”,一说是“巴蛇”。

从二者出现的时间来看,“修蛇”最早出现在《淮南子》中,《淮南子》作者刘安,生活时代相当西汉文帝、景帝到武帝前期,这说明至迟到西汉武帝时代,文献中的后羿斩蛇的传说中,后羿所斩之蛇为“修蛇”,“修蛇”即长蛇、大蛇。“巴蛇”最早出现在《浔江记》中,《浔江记》作者庾仲雍生活于东晋、南朝刘宋时期。比较两部著作的时间,《淮南子》的时代要比《浔江记》早了数百年的时间,这实际上也说明“修蛇”之说要比“巴蛇”之说出现的时代早,“巴蛇”是后起之说。从二者所记载的“后羿断(屠)蛇”事件来看,都强调了尧帝之时,后羿在洞庭之滨斩蛇,其蛇巨大,其骨成陵。所记内容完全相同,从此二说出现的时代先后来看,毫无疑问“巴蛇”说是源自于“修蛇”说,是后人在延续这个传说故事时,将“修蛇”改成了“巴蛇”。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以及文献转引的《山海经》,均载“巴蛇食象”。但是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历史时期的《山海经》版本,有汉魏本、唐宋本、明清本等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在卷次和内容上有存在一些差异[18]。根据已有的文献分析,古本《山海经·海内南经》原文所载应是“有蛇食象”,而不是“巴蛇食象”,主要的依据:一是《楚辞·天问》撰写时代大致与《山海经》相近,该书记载是“一蛇吞象,厥大何如”[19],而不是“巴蛇吞象,厥大何如”;二是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作注时,引用的是《楚辞·天问》中“有蛇吞象,厥大何如”,而王逸为《楚辞·天问》作注时,注引《山海经》则为“南方有灵蛇,吞象”[20],而不载“巴蛇吞象”。据此可以推断,汉代的王逸、晋代郭璞所见到的《山海经·海内南经》应为古本《山海经·海内南经》,古本《山海经》据刘向《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载为十三篇[21],而非今本《山海经》的十八篇。《山海经》的成书时代大致在战国时期,而王逸、刘向、郭璞生活时代距战国时代为近,他们引述的《山海经》原文应较后世诸多的《山海经》版本所载更为可信。因此笔者以为,关于“蛇食象”的记载,古本《山海经》应该为“有蛇食象”,而非“巴蛇食象”,对巴人颇有研究的段渝先生也持此观点[22]。如此,则传之后世的今本《山海经》中的“巴蛇食象”中的“巴”字应该是后人增益《山海经》的篇章和内容时篡改后的结果,篡改的时间应该是在晋代以后,这与“修蛇”被篡改为“巴蛇”的时间大体是一致的。

既如此,则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会出现“修蛇”到“巴蛇”的转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巴人的分布迁徙中去寻一些线索。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早期巴人分布地大致不超出陕南、湘鄂西、川东、重庆、黔东北等地域范围,这大致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巴地[22]。但是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除了在巴人的原居地有巴人分布外,一部分巴人因多种原因流徙到外地,这样就形成了原居地以外的巴人分布区[23],在外迁巴人中,就有一部分向东迁徙至湘鄂之地。

巴人是何时东迁的呢?根据文献记载,巴人东迁大致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战国时楚共王有“巴姬”,她曾与共王“埋璧于室内”[24],“姬”为姓,则是周之王族姓氏,“姬”古时也作女性美称,泛指美女,“巴姬”就是巴国姬姓的美女,她应该是楚在西进征服巴地后,被征召入楚王宫中的巴人女子。又据《绎史》等文献记载,在当时楚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有“下里巴人”,他们“歌于郢中”[10],联系到武王伐纣之时巴人“歌舞凌殷人”[25],这里的“下里巴人”也是巴人一族,应该也是楚征服巴地后迁入郢都的。不过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战国时东迁的巴人大多居于郢都一带,再往东则没有巴人的踪迹了。

巴人首次大规模地向东迁徙,见于文献记载的当属东汉时期因叛乱而被迫进行的迁徙。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8年)南郡潳山蛮雷迁等反叛,武威将军刘尚率军予以镇压,“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中”,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南郡巫蛮许圣等反叛,平叛后“复悉徙置江夏”[26],这里的潳山蛮、巫蛮等均载于巴郡南郡蛮条下,而巴郡南郡蛮即廪君蛮,而廪君蛮即为巴蛮,这两部分东迁的巴人主要分布于江夏郡境内,其地域包括今湖北省以武汉市为中心的长江南北之地。[23]

伴随着巴人的迁徙,在部分巴人的迁入地逐渐出现了以“巴”为名的地名[27],具体到湘鄂之地,也有类似的情况。伴随着巴人分布地域的逐渐扩大,在两湖地区也出现了“巴”地名,到三国时,长沙郡所辖下隽县境内就有名为“巴丘”地名,当时东吴还曾命鲁肃率军一万人屯戍巴丘[28],三国时的巴丘即两晋时代的巴陵,也即是庾仲雍《浔江记》中提到的巴陵,其地即今湖南省岳阳市,后来被附会为后羿断巴蛇之地。查阅文献,巴丘之得名最早只能追溯到三国之时,再早则无文献记载了。巴丘之地名应该与三国时此地有部分巴人及其后裔定居于此地有关。

到南北朝时期,鄂湘之地的民族迁徙与融合更为频繁和普遍,当时活跃于荆湘豫皖等地的少数民族就有廪君蛮、板楯蛮[29],而廪君蛮、板楯蛮为巴人中最重要的两个支系,他们广泛活跃于当时的荆州、豫州、雍州等地(大致包括陕南、重庆、湖北、河南南部、安徽西部以及湖南北部的局部区域)[30]。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政权之间经常处于对峙状态,而南北割据政权之间的中间地带[31],正好是巴人等少数民族散居之地,因此巴人等少数民族也就成为南北政权拉拢争取的对象,这些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也充分利用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和政治优势,游弋于南北割据政权之间,“互受南北朝封爵”[4],左右逢源。也正由于巴人的分布广泛,且在当时政治地位突出,因此巴人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并为大多数人熟知,也正因为如此,有关南北朝的史书中,多有关于廪君蛮、板楯蛮等巴人的记载。

正如前文所述,自战国至南北朝时期,巴人在长江中游多有分布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牵涉到南北朝政治、军事等事项时,多与活动于这一带的巴人等少数民族有关。因此,当时的学者们在演绎“后羿斩蛇”的传说故事时,将“后羿断修蛇”改为“后羿屠巴蛇”,“有蛇食象”改成了“巴蛇食象”,庾仲雍只是在《浔江记》中将这种经过篡改的传说故事记述下来而已。因此说,这种由“修蛇”到“巴蛇”的转变有其紧密的历史背景。

因此,考虑到巴人迁徙发展的历史,再结合《淮南子》 “后羿断修蛇”到庾仲雍《浔江记》“羿屠巴蛇”的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羿屠巴蛇”是后起之说,这种转变是与巴人分布迁徙的历史密切相关的,早期关于后羿斩蛇的传说故事中,后羿所斩为“修蛇”而非“巴蛇”。

参考文献:

[1] (汉)刘安撰,高诱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1954:118.

[2] (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四库全书本.

[3] (宋)郑樵.通志.四库全书本.

[4]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四库全书本.

[5] (宋)李昉.太平御览.四库全书本.

[6] (宋)范成大.吴郡志.四库全书本.

[7] (宋)叶廷桂.海録碎事.四库全书本.

[8] (宋)郑虎臣.吴都文粹.四库全书本.

[9] (明)孙瑴.古微书.四库全书本.

[10] (清)马骕.绎史.四库全书本.

[11] (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四库全书本.

[12] (明)陶宗仪.说郛.四库全书本.

[13] (明)陈耀文.天中记.四库全书本.

[14] (清)迈柱等修,夏力恕等纂.湖广通志.四库全书本.

[15] 御定渊鉴类函.四库全书本.

[16]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四库全书本.

[17]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四库全书本.

[18] 金荣权.山海经的流传与重要古本考评[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6):101-104.

[19] (宋)朱熹.楚辞集注.听雨斋开雕本.

[20] (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补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97.

[2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74.

[22] 段渝.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J].历史研究,2006(6):3-18.

[23] 朱圣钟.秦汉时期巴人的分布与迁徙[J].重庆社会科学,2010(1):85-91.

[24] (汉)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2:1709.

[25] (晋)常璩.华阳国志校注[M].刘琳,校注.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4.

[26] (宋)范晔撰.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695:2841.

[27] 张勋僚.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与蜀人僚人的关系[M].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28]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1119.

[29] 雷翔.魏晋南北朝蛮民的来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112-117.

[30] 张雄.南朝荆郢蛮的分布和族属试探[J].江汉论坛,1983(5):60-66.

[31] 陆金凤.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巴人淮南子后羿
后羿射日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英勇善战的巴人
相思·中秋
我和后羿过一天
后羿射日
英勇善战的巴人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国外首部《淮南子》英语全译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