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艺军,宋晓敏
(1.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2.大连海洋大学 人文法律系,辽宁大连11602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史艺军1,宋晓敏2
(1.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2.大连海洋大学 人文法律系,辽宁大连116023)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为寻求建立发展中国的民主制度而探索,从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不断思考中国民主制度的架构,倡导了统一战线的民主形式,实践了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三三制”政权模式,提出了“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并为之进行了积极的努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主制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主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对民主制度的架构中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把马克思主义民主制度的基本理论同中国民主革命、民主制度的实践相结合,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
民主制度是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民主国家所追求的一种现代制度形式。现代的民主国家由于民主形式多样,实践的操作和运行模式不尽相同,所以民主的理念和实践存在着差别,但是人民对于管理国家事务的民主要求都是一致的,因此民主制度建设是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中国的进步取决于民主,而民主的制度化是历史的必然,对于中国人民以及中国共产党来说,对于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架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民主制度和民主模式的发展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道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古老封建的中国被拖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西方的民主文明和中国没落的封建制度日益冲突。在这一历史的十字路口,近代中国社会正是从西方吸取了民主的思想,寻求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完成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因此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孙中山为代表开启了民主革命历程。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主张,以民主政治反对专制制度,并要求用革命的手段去实现这种来源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文明。其实现方式反映在对民主共和国的具体建构中,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实践方案,即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其中宪政时期“实行直接民权”,通过“组织国民大会,以制定五权宪法。以五院制为中央政府:一曰行政院,二曰立法院,三曰司法院,四曰考试院,五曰检察院。”[1](p111)以此构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辛亥革命胜利后,按照孙中山的建国主张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
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集团窃夺之后,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国发生了变异,民主共和成为一块空招牌,在民主与帝制的争夺中,知识分子为进一步完成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建设中国的民主政治,在1915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大力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并以学习西方政治文化、在中国建立和发展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其政治目标,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p1471)新的民主思想在中国普遍传播,新文化阵营内部发生了分化,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一部分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传播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民主。
在新的民主思想洗礼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而劳动者开始代替资产阶级成为民主的创造者和民主的主体。同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向无产阶级民主思想即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转变也改变了构建民主共和国的形态,政治发展目标从资产阶级共和国形式转变为无产阶级人民民主共和国,而后在中国的实际发展中表现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确立与发展。从此,无产阶级民主运动与民主政治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主旋律,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的解读,理论上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马克思说: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3](p239)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而获得胜利的社会所采取的政治形式将是民主共和国,……没有无产阶级这一被压迫阶级的专政,便不可能消灭阶级。”[4](p554)可见在马克思、列宁看来,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历史上的新的、高于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国家形式。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中国共产党探求民主制度的实践基础,其民主构架成熟于对国民党政权“一党专政”理论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种国家制度的理解当中。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一大的党纲中明确指出:“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5](p46)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党纲中贯彻了阶级斗争的思想,由工人阶级自身的解放争取全人类的解放。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的民主观念和民主制度的建构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原则的。
1924年到1927年开展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联合战线”,当时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制度的认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5](p101)但是对于“真正民主共和国”并没有具体的论证和实践经验,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首先要领导人民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扫清障碍,开辟道路。这种革命的联合以及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最终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民主创造了前提条件。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中共六大在总结国共合作的联合战线破裂的教训时,指出:“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必要。苏维埃政权,是彻底的民权制度,是一切生产者直接管理政权的最好的方式。……广大群众推翻现在统治的武装暴动,即为建立这种政权的前提。”[5](p382)为此明确提出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口号,并于1931年l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布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和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他们都有权选派代表参加政权管理。工农民主政权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设计和实践民主制度的开端,表明了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在性质上的区别。
抗日战争时期,为反对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的陕北瓦窑堡会议用 “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一口号的改变也使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制度的内涵有了新的看法,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政府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那末,从现在起,应当改变为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6](p156)这既适应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为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作了政治上的准备,同时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制度的思考又前进了一步。
然而,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多的中间势力和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面对民族危机和国内形势的发展,有抗日的要求。新形势下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更加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又将“人民共和国”改变为“民主共和国”,在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书中,首次提出“建立全中国统一战线的民主共和国”的口号。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口号进一步完善为“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指出:“这个革命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共和国。这种人民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就是革命的三民主义的共和国。”[7](p563)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人明确地将人民民主共和国等同于革命三民主义的共和国,这是一个新的认识。尽管当时没有说明这种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具体政治制度,但是毛泽东明确提出:“它比起现在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来是不相同的,它跟将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相同。在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中是不要资本家的;在这个人民民主主义的制度中,还应当容许资本家存在。”[7](p563)此时毛泽东的表述开始向新民主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发展。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主张延续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并赋予了它新的涵义,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了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真正内核,成为孙中山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也于此时达到成熟。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解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认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 ”[7](p648)在此认识的基础上,1940 年 1 月毛泽东作《新民主主义论》,进一步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7](p675)对于即将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毛泽东的阐述是:“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共和国,这就是三大政策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7](p677)然而“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7](p67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思考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正是由新民主主义制度奠定和发展的。
在民主制度的具体架构上,随着抗日战争时期历史条件和阶级关系的变动,对民主政治的思考集中表现为由苏维埃政权向民主政府的转变,民主政府的符号由工农共和国变为民主共和国,这种思考和变化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总体构架,在同一的共和国形态的民主制度下,具体的民主制度形式则表现出政权形态的多样化。土地革命时期表现为单一的苏维埃政权形态,1933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民主形式的政权,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这种民主制度形式的多样化表现在抗日根据地实行 “三三制”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主政权形式;在国民党统治区则以国民参政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主形式。
所谓“三三制”原则就是在政权人员组成上“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7](p742)同时规定:“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其组织形式,应是民主集中制。”[7](p743)这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验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作为新型的民主联合政权,它为以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发展开创了道路,使各党各派和社会各界都有同等的说话机会,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条件,同时也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提供了切实的制度建设的经验,因此“三三制”的民主形式,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民主实践的基础。
1945年4月,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对于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再次重申:“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把这样的国家制度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8](p1056)而对新民主主义的政体则具体解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8](p1057)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答复,因为“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中,将产生一个对于我们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时又区别于俄国制度的特殊形态,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 ”[8](p1062)因此,民主联合政府实际上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的合理延伸。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架构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原理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把握了客观规律,根据时代的要求,正确认识和引导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并使之中国化,为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架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历史经验都证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9](p28)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深化。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历程正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中国化的过程,毕竟民主既是一种理念,更是实际的操作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p11)民主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程度,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然,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10](p168)
从实践特色看,中国共产党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环境中,在现行的运行机制下从实践中去深化民主制度的改革,而不是从西方的历史经验出发去发展中国的民主制度,因此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架构是带着中国历史的痕迹的。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11](p24-25)这清楚地说明了民主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讲,最重要的是一种制度,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的中国化选择。
中国近代的历史没有选择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民主发展道路,而是走了“新式的特殊的”新民主主义民主发展道路,“它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同时,也还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7](p732)中国共产党以此作为阶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当今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民主制度具有中国的特色。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9](p28)毕竟,民主的模式不是唯一的,民主制度的建设也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国家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并不断改进发展民主制度的建设。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架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其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在革命条件下对民主国家制度的寻求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但是革命进程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变化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架构,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思考和选取中,特别是在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政治主张的继承与发展中,与近代中国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原则逐渐被确立,并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阶段的民主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倡导了统一战线的民主形式,实践了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三三制”政权模式,提出了“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并为之进行了积极的努力。融合这些民主制度的实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政治,既符合当时时代的需要,结成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建立联合政府,又形成了向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过渡的民主政权形态,具有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双重特点,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总之,民主革命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的时代特色。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架构顺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
人民民主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制度始终立足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民主革命时期的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工农民主专政政权,而近代中国工人和农民占了全民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代表工农利益的苏维埃政权体现了人民民主的要求;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权形式实现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在抗日旗帜下的民族联合,集中表达了民众的抗日需要,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体力量,也是抗日的主体力量;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建国方案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革命阶级的联合,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规定了“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12](p277)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发展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共同选择,有利于团结人民,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这种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反映群众需要的民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突出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架构为社会主义时期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理念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架构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文化传承、历史渊源与制度构建的内在统一,在国家制度的结构形式上更好地凸现了民主发展,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加有利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同时也表现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成熟性。
各个国家如何实现人民民主,依靠哪种具体的制度去体现人民的权利,是与各个国家的历史和国情相联系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主发展的多样化模式特别是延安时期“三三制”民主原则在观念和制度创新方面给中国共产党民主制度的实践提供了更多发展创新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党的领导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其中无产阶级专政转变为更加符合中国实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同时继承了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统一战线在新时期得到新发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的理念上升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方式增添了新的内容,使民主从制度上扎根于群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虽然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架构是历史与现实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民主制度的终结,而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起点,“新型的民主国家是一种理想,而且是一种开放性的理想。”[13](p8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对于民主制度的建设既体现出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而且也成为世界民主化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因为“民主制度的民主化不能仅仅被当成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事情,国家应当具有全球性的眼光,而向上的民主化也不应当停留在地区层次上。”[13](p81)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架构顺应世界民主化浪潮的需要,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为中国的民主制度指明了方向。
[1]孙文.建国方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列宁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李颖.从一大到十六大(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二局.中国宪法文献通编[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1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D6
A
1003-8477(2011)09-0025-04
史艺军(1956—),女,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晓敏(1979—),女,大连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讲师,博士。
2010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社会’范畴文本维度及当代启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201241
责任编辑 张晓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