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莲,刘心一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的构建
刘爱莲,刘心一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人文知识分子创造的精英文化以及伴随着近代工业发展而出现的大众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建设,就是要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精英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
在当今中国,构建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培养民族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又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构建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为主要文化要素的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精英文化建设以及大众文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各文化要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进程。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变,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文化、主要由人文知识分子创造的精英文化以及伴随着现代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要素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主流文化,是指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两部分,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果之中,构成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要内容。精英文化,①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低俗文化)相对应的高雅文化。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笔者认为,精英文化之“精英”真正含义有二:第一,它彰显了其自身具有的较高社会地位和影响;第二,它表明了精英文化所承担的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是指“由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1](p31-34)从性质上讲,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大众文化,②在西方学者看来,大众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丰富的概念。有否定性含义“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和肯定性含义“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之分。根据这一区分,本文的大众文化主要是指一种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出现而兴起的文化。即消费主义所带来的文化,而不包括封建迷信等文化。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并与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相适应的,反映大多数人的文化兴趣和爱好,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种商品文化。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为支撑、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官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2](p25-28)
(二)三种文化形态相互作用构成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非同一层次的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主流文化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性质与特点。同时,它又从文化层面对多元化文化思潮予以宏观引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精神支持。精英文化是一种“中间文化”。一方面,精英文化担负着对主流文化的解释和示范的任务;另一方面,精英文化又承担着具体引导大众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的重任。大众文化是一种最普遍最通俗的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大众文化以其自身的商品性、自主性、时代性对文化的普及以及大众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差异性是相对的,三者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关系。主流文化决定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性质以及发展趋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成为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部分非主流文化,①非主流文化除了包括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外,还包括一些如封建迷信等的文化.与此同时,大众文化反作用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大众文化促进了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反思与自省: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在社会文化建设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其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有利于解决社会所面临的文化思想问题以及转型期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所囊括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为了实现资本利润的最大化,无所不用其极地刺激和调动人们的生产意识和消费意识。”[3](p10-11)对大众文化的这一特点,如果不加以积极的引导,必然会削弱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社会凝聚作用。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由于其自身内部的规定性,决定了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是绝对,相反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张力,维持着三者之间的内在平衡性。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这种互动平衡结构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主要框架。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剧,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等问题,给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作用的发挥带来了不少的困难:主流文化不能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精英文化不能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大众文化带来的消费主义文化降低了民众的文化品位。
主流文化不能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具体表现为,首先,政治宣传的泛化使民众对主流文化避而远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泛政治化的主流文化宣传对民众价值观的树立以及社会整体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存的今天,泛政治化而忽视群众实际需要的主流文化宣传,极大地影响了民众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认同。其次,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严重影响到民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引起的社会发展结构失调等问题不断出现。这些矛盾的出现,引起民众对社会主义所宣扬的“共同富裕”本质的质疑。进而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产生了怀疑与不信任。最后,主流文化中传统文化的部分缺失,削弱了作为主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缺乏必要的本土文化认同基础。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会引起民众对主流文化所宣扬的内容的质疑,影响主流文化社会作用的发挥。
精英文化不能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讲,其一,精英文化自身还没有做好应对社会转型带来一系列挑战的准备。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精英文化一直是掌握话语权的文化形态,士大夫知识分子是整个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捍卫者、承担者和传播者。然而,在社会转型期,精英文化及其整个精英阶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打破了那种以精英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模式。精英文化亟须调整其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便更好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其二,工具理性观念的影响。在工具理性看来,追求有用性就是最大的真理。于是是否具有有用性就是我们评价某一事物是否具有存在价值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相比之下,经济效益见效低、见效慢的精英文化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排挤。其三,人为地造成精英文化和大众之间的沟通障碍。不少人片面地认为,精英文化中内容“高雅”,相对而言,大众及其所能接受的文化是“低俗的”。这种认识不仅不能促进精英文化自身的发展,使精英文化承担起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重任,反而会造成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需求的严重脱节。
大众文化带来的消费主义文化降低了民众的文化品位。鲍德里亚认为,当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不断满足被激起的欲望,就是消费主义。由消费主义所带来的消费主义文化,已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生存需要的问题,更是社会身份乃至人生价值重新确立的问题。在消费主义的观念中,由于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是通过消费来完成的,因此消费成为衡量个人身份地位的唯一标准。每个人都被驱使着去消费,消费得越多其社会身份和价值观品位就越高。这种过分追求数量,而忽视对过程和结果的体验认知的消费文化观,必然会造成大众文化品位的下降。
马克思主义从世界观、方法论角度,为构建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概括说来,现实的人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开放发展原则,是马克思恩格斯解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一贯秉持的原则。这三大原则同样为我们构建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奠定了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
(一)现实的人的原则。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p56)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作为我们考察社会问题前提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p73)这样的人“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p73)然而,主流文化的泛政治化宣传,精英文化的超出大众理解范围的文化解读以及大众文化的“物欲横流”,都表明当今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忽视“现实的人”的需要。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构建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可以避免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倾向,突出在文化体系的建设中对现实的人的关怀力度。只有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进行的文化建设,才能照顾到处于不同文化层次的民众的文化需求,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人们不断产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整体性方法论表明,整体优先于部分,有着部分不具有的优势;同时,作为部分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整体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文化领域逐渐形成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为主的文化形态,这三种文化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多层次文化体系。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构建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就要处理好各文化形态自身、各文化形态之间以及作为局部的各文化形态与文化体系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问题。以文化形态的传播教育为例,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有着多种传播方式:书刊、报纸、网络等等;传播教育的受众也分为不同的人群:党政干部、学生、农民、工人等等。我们在考虑某一特定文化形态的传播教育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种,而是要运用整体性原则,综合运用涉及文化形态宣传教育的各种因素,增强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同样,作为局部的各文化形态与文化体系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要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体系,就必须综合考虑各文化形态的功能与作用,扬长避短,实现各文化形态的优势互补,推进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发展。
(三)开放发展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其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用僵化的、教条的思维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这一点在他们对共产主义的论述中可见一斑。他们认为,共产主义并不是某个既定存在的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并且当这个过程完成过后,人类就实现了自身真正的解放。坚持开放发展原则,构建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就是要动态地发展多层次文化体系内部各构成要素,有效地推动多层次文化体系的建设。首先,要保持文化体系的开放性。多层次文化体系不仅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在文化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体系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构建多层次文化体系。文化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清楚地认识到多层次文化体系建设,在整个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文化体系内部各文化形态的不断发展。
构建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多层次文化体系建设,从现实层面来说,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在发挥文化体系不同层次文化要素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体系。
马克思主义引领主流文化的建设。第一,坚持现实的人的原则,强化主流文化中对现实的人的关照力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过去在主流文化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了主流文化的政治性色彩,忽视了主流文化建设中人的作用以及人的现实需要。进而造成了受众对主流文化的冷漠与质疑。第二,坚持整体性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我国又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这些思想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是其所是的根基。这要求在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基础上,要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问题,以使之更好地与中国自身文化相结合,为民众进一步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奠定文化层面的认同基础。第三,坚持开放发展原则,加强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主流文化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一方面体现为对其他两种文化形态的引领;另一方面体现为对多元社会思潮的辨别、整合。加强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就要求主流文化要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马克思主义引领精英文化的建设。第一,坚持现实的人的原则,实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有效对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脱节,成为日益突出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忽视了人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普通民众对主流文化以及精英文化的需求以及理解能力。因此,只有充分了解民众的实际需求,才能有效地实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接。第二,坚持整体性原则,完善精英文化对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整合。精英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知识分子既是精英文化的创造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者。知识分子拥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因而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既不同于主流文化所宣扬的高度概括的、具有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普通民众所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一种更强调科学性、学理性的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精英文化在实现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坚持开放发展原则,转变知识分子阶层的自我认知。在三种主要的文化形态中,精英文化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责任。知识分子阶层的自我认知直接影响到其责任的实现。社会转型期间,知识分子阶层应当充分认识到其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适时地调整自身的态度,以更好地完成其担负的社会责任。
马克思主义引领大众文化的建设。第一,坚持现实的人的原则,避免“见物不见人”的消费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消费文化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而出现的,是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态的文化表征。在消费主义文化观念中,消费是人存在的目的。人生活的目的、意义都淹没在对各种各样的“物”的追求之中。人所消费的“物”成了衡量其社会身份、地位的标准。这种文化消解了大众文化教化寓乐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将关照人自身的现实需求作为大众文化的发展目标。第二,坚持整体性原则,实现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大众文化以其自身的商品性、自主性、时代性,对文化的普及以及大众素质的提高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大众文化在迎合大众喜好的同时,又有降低民众文化品位之嫌。因此,必须从整体性原则出发,综合大众文化所造成的正负影响,实现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第三,坚持开放发展的原则,增强大众文化的活力。大众文化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开放性。一方面要在迎合大众喜好的同时,引导大众文化品位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抵制消费主义观念带来的扭曲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人与自然的对立等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
[1]高敏.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环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6).
[2]黄长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与路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张再林.文化书写的另一种可能[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G120
A
1003-8477(2011)09-0018-03
刘爱莲(1957—),女,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心一(1984—),女,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科学无神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作用”(项目批准号:09BZX07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高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