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建设

2011-04-11 11:28高艳华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城市化生产经济

高艳华

(中共吉林市委党校,吉林 吉林132011)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建设

高艳华

(中共吉林市委党校,吉林 吉林132011)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建设低碳城市也成为中国众多城市的共同追求。通过对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低碳城市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发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新能源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建筑,倡导绿色交通等对城市实现低碳转型大有裨益。

新型城市化;低碳经济;低碳城市

当下,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危机和金融危机、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突破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又是不可忽视的环节,由此,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建设低碳城市成为中国众多城市的共同追求。

新型城市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作为一个世界性课题,理论界对此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说法和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它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的扬弃,旨在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规模扩张、外延拓展式的城市化模式,创造一条全新的质量提升、内涵丰富、品质拓展的城市发展道路。因此,新型城市化是一个既注重外延也注重内涵、规模设计科学、职能定位准确、空间布局合理的质量统一体。

(一)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如果说新型工业化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腾飞之路,那么,“新型城市化”就是一条“占地面积少、立体空间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带动承载辐射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和谐之路。借此,中国的社会经济将迈上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国外有些学者因此将“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并称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支飞翼”或“两个快车轮”,二者齐力共进才能相得益彰,也才能真正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通过对新型城市化内涵的梳理,本文认为,新型城市化是指以人为本,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带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为促进,城乡统筹,政府引导及市场主导,坚持可持续集约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市化模式。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如下特征:

1.经济集约发展。城市化的本质是一种空间集聚,新型城市化不但要集聚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还要集聚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不但要集中、集聚各类要素,还要节约、高效使用各种资源;不但要加快城市自身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还要为全社会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创造条件。

2.社会和谐发展。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市化要求人口在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空间“转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户籍“转化”,使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也能够共同创造和平等分享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最终在城市中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环境友好发展。新型城市化要求“友好”地对待环境,努力保持“发展”的城市系统与“稳定”的环境系统之间的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一方面,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承载能力,协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环境依存关系,确保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安全;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中,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尤其要改善城市的创业环境,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以此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4.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是“农村”一极到“城市”一极的社会变迁过程,作为不同的空间经济体,城市和农村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新型城市化要求从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并用发展和改革的方式,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以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要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城乡规划,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同时,还要统筹城与城之间的体系布局,即加快发展省域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通过发展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城市群,构建组合有序、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二)向低碳转型是新型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在初始阶段是以量的增长为标志、以自然环境恶化和社会事业滞后为代价的话,那么,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进一步的发展就应以质的提升为发展目标、以自然环境优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为最终结果。

在新的阶段,新型工业化具有“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而新型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则具有一定反作用,同时新型城市化在提高新型工业化效益、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升新型工业化速率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推进实施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以避免那种GDP有增长而居民无幸福、有数字进位而无实质进展、财政收入增幅大而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大甚至倒退的有悖于科学理念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一定要把握住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一核心主题和发展目标,既要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努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又要以新型城市化为依托,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和谐共进。

为促进城市实现低碳转型,许多城市先后进行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但由于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发展状况不同,因而对低碳城市的建设方式也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对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低碳城市等方面的专题研究,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

1.发展低碳技术,改善燃料结构。低碳技术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部门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分为减碳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去碳技术三类。因此,发展低碳技术既要限制高耗能企业和产品的发展,也要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升级改造步伐,并不断鼓励电力、钢铁、水泥和铜加工等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同时,也要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电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并利用废弃农作物秸秆、城市固体有机垃圾和能源作物等进行发电,制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燃料油等,以改善燃料供给结构。

2.完善行业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发展低碳技术,一方面要实施严格的低碳技术标准,制定相应的低碳行业准入标准,并纳入环评指标;另一方面要鼓励中小企业加大低碳化技术改造,并加强监督检查,对不合格企业应坚决取缔。此外,还应加快建立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检测、评价和考核体系。

(二)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新能源发展

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主动权取决于新兴产业的发育程度,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根本途径,其中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尤其值得关注。目前,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快推进,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根本扭转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发展局面、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一是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可再生能源、替代性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发展,并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应着力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企业;三是对于有可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传感网与物联网关键技术、微电子和光电子、生命科学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科学等产业,既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也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

(三)实施清洁生产,建立低碳产业园区

清洁生产是在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物质能量低利用的“两高一低”背景下提出的,它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生性、替代化”的5R原则,通过现代生产技术的开发、生产工艺的重新设计等方式,实现生产制造中物质使用量的减少,并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生产排污的目的。从操作层面上看,加快清洁生产的进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用先进技术。目前,能耗高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在清洁技术方面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并不明显,导致产品从上游的原材料采集、生产过程、继续深加工等步骤尚未形成配套的清洁生产技术,因此采用先进技术已成为推行清洁生产的关键所在。一般的,清洁生产技术可以通过国际合作的渠道引进,也可以通过自主创新与技术研发的渠道获得。

2.规范制度体系。一方面,对于能耗高、排放高的企业要给予外部压力,要把清洁生产的要求纳入排污证许可、环境评价与限期治理的制度之中;另一方面,要改革排污税和消费税,要通过税收途径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并以税收优惠方式形成促进企业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以从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推动清洁生产。

3.加大外部环境对清洁生产的支持。一是要加大对清洁生产的金融支持,尤其应对推行清洁生产的技改项目给予低息贷款或延长贷款年限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应以金融创新配合清洁生产的推行,譬如发展低碳择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低碳金融衍生品;二是要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措施,以吸引高端低碳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可以考虑利用园区优势,选择一些具有潜力的项目集中研发攻关并转化为成果,以此打造低碳产业园区。

(四)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农业

与工业相比,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不仅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而且也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为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从“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至关重要。

1.运用生物技术并发挥生物质能,推进无毒化肥和无毒农药的发展。一是应在大力发展牲畜养殖场的基础上,建立固体粪便有机肥料厂,如此,既可以解决牲畜的“粪便公害”,也可以就近解决农业有机肥料的供应;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沼气建设,推进农村的生态系统建设;三是农业科研机构应把无毒农药的研发、试验与推广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尤其应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

2.推进农业的轻型化作业,把发展“低能耗”的农业机械与加快农业机械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从农业机械生产的源头抓起,鼓励推行“低碳技术”以及清洁生产标准,以降低农业机械的耗能量和排污量;另一方面,为普及与应用低能耗的农业机械,对轻型化的农用机械应给予价格补贴。

3.逐步推进数字化农业,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是一种极具发展潜能的农业模式。这种全新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不仅能够实时跟踪农作物的生长、灌溉、施肥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并给予技术指导和分析,同时也可以逐步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户的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的低碳化和现代化。

(五)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因此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作用;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准;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例如需求潜力大的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组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等等,不仅可以使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带动经济复苏,还可以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城市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

(六)发展低碳建筑,倡导绿色交通

1.借鉴经验,大力推进节能建筑。据研究,人类消耗的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和产生的垃圾40%来自建筑物,而利用低碳建筑技术可以使能源消耗减少80%。因此,发展低碳建筑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发达地区的成熟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建筑业的实际,健全建筑节能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安排,从宏观层面推进低碳建筑的发展。一是要参照国际节能规范标准(IECC),在遵照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基础上,建立新形势下节能建筑的评价体系,操作中可以借助国家出台的硬性政策要求强制推行;二是要建立建筑节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主要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和投资银行贷款等规范性的财税政策;三是要推进建筑节能地方法规的出台,从法律层面规范建筑节能。

2.创新观念,鼓励发展低碳交通。交通运输部门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一方面应积极调节交通方式,以有效消减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应积极创造市民步行、自行车出行的条件,或以电动汽车、使用天然气汽车为突破口,全面促进中国城市群的低碳经济发展。

F107

A

1007-4937(2011)05-0068-03

2011-05-30

高艳华(1962-),女,吉林吉林人,副教授,从事宏观经济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陈淑华〕

猜你喜欢
城市化生产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用旧的生产新的!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