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宇峰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卢宇峰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研究对象界定不清、研究方式不当,是近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式微的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该围绕自身核心价值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区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正确界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二是以市场分析为主线;三是抓住社会主义本质;四是运用“超长期”和“超宏观”分析方法。
核心价值;生产关系;市场分析;分配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研究对象界定不清、研究方式不当,是近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与课程教学式微的主要原因。要回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的问题,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价值是以提高全人类福祉为本原的人本主义精神。围绕这个精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注意以下问题。
1.经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自身的哲学基础和内在核心价值,并以此区分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就其思想而言,是提高人民福利的人本主义精神;从哲学性质或纯粹逻辑上讲,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人本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应是以人为原本、以人为本位、以人为中心来展开理论研究的人本经济学”。“在具体的意义上说,以科学价值观为前提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应重视‘人’、更应成为人本经济学。”[1]“理论经济学人文性的另一种内涵,便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2]。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和核心价值。“它应该也必须向以人为本复归为己任”[3]。
政治经济学是属“人”而不是属“物”的,而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因此,属“人”的政治经济学只能以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为特定的、基本研究对象并且由此达成和贯彻其所固有的人本精神。经济学研究的消费(c)、投资(i)、产出(y)和就业等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更深层次的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理解人与人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这个核心,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关键,政治经济学应该以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5]
2.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捍卫最广大人民群众即无产阶级的利益,是整个社会贫困人口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民福利的增加。“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动因是捍卫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6]。目的决定任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研究目的蕴涵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不仅决定了其核心价值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决定了其根本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和发展的运动规律……”有些学者主张政治经济学应该主要研究“福利”,应该是一门“福利经济学”,是混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学的具体研究目的以及具体研究任务也会有所变化。由于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当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这使得有些学者认为,“传统政治经济学是破坏的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现代的政治经济学应是建设的经济学……”主张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应由生产关系转变为研究生产力。但是,政治经济学“捍卫和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的根本目的从未改变(也不能改变),所以根本研究任务也不能变化,仍然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和发展的运动规律……”正是通过生产关系的不断革命、改革与调整,才能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合理分配与社会公平,从根本上提高全社会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当前,党和国家着手解决的收入差距问题并不是生产力问题,而是生产关系问题。只有研究好和解决好生产关系问题,收入差距问题才能解决,社会和经济才能和谐发展,社会整体福利才能有效提高。
研究对象的确定与研究任务紧密相关,根本任务没有变化,那么,根本的研究对象也就不会改变。政治经济学从来就是通过研究生产关系,从而找到一个生产关系的变革途径来解放生产力并提高人民福利的。生产力本身是一个物质的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中所谈的生产力,只有在与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分析中才具有作为一个人文学科范畴的意义,不可能也不应该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当代学者一直都有论述和说明。
3.对于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福利的途径,所以,生产关系才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对象。那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福利”等观点,是混淆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手段。
概言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捍卫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由此决定其研究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三者不能混淆,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特定的研究对象是恒久不易的,是马克思经济学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政治经济学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研究二者的辩证关系;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如生产关系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则是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1.经济学是致用之学。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必须联系实际并服务实际,研究发现,与政治经济学理论相对应的社会实践,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成功和持续深入。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联系实践,必须对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中的市场分析进行挖掘和研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协调的运行条件,以正确指导实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市场进行和展开的,政治经济学在生产关系研究中必须研究和探索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如何通过市场相互作用,研究和探索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协调发展和防止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产生的经济矛盾及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学(尤其社会主义部分)在内容上应该更多探讨生产关系如何通过市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社会公平的具体路径。这就要求政治经济学在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中,要充分认识到现有生产力条件下,生产关系是通过市场机制影响生产力的事实和重要理论意义,重点介绍和研究生产关系、市场经济、生产力三者辩证运动的基本规律。
2.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辩证作用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大体而言,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协调发展时,那么市场应该(大体)均衡,社会生产是协调的,社会是和谐的。因为一个好的生产关系最终将通过合理的分配关系得以实现,而合理的分配关系将形成适当的社会消费率,从而对市场形成适当的社会消费需求,适当的需求又会刺激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提高生产力的措施,即恰当的生产关系会通过市场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否则相反,其逻辑如下:
(1)若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关系失调→贫富差距扩大、基尼系数↑→再加上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社会平均消费率(APC)↓→市场需求(AD)相对不足→供给(AS)相对过剩→投资动力不足、失业↑→不利于生产力提高。
(2)从另一角度讲,即使私有制度的生产关系与市场机制有助于激励私人投资的扩大,投资扩大的必然结果是供给的增加;但若出现上述情况(1),生产力不能提高,则蛋糕不能继续做大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是一句空话→必然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提出要求。因此,生产关系是市场中的生产关系,是通过市场得以实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放到市场中研究,才能更好地完成提高生产力的任务和实现政治经济学人本主义的终极目的。至于生产力本身,虽然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通过市场与生产关系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因而成为政治经济学一个重要范畴。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面向市场经济现实,在其核心价值指导下,以市场分析为主线,深入探究公平分配的界定、方式、途径、效果等分配关系乃至于生产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以生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只有准确理解了上层建筑的本质,才可能对生产关系进行有效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就制度主张而言,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373。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7]374。这就决定了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经营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等)深深烙上了属于社会主义公平范畴的性质而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烙印。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不同经济主体仍然存在,其相互间的经济关系以及新的劳资关系一起构成中国现阶段新的生产关系,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和具体作用机制,都必须约束于社会主义制度与本质之中。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上层建筑,并以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公平、共同富裕等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为大背景和研究指向,即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本质,以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指针。
具体而言,就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该更多聚焦于分配关系,应该更多地对分配的现状、途径、方式、后果(分配对社会公平与生产力的影响)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分配制度是所有制的最终体现,抓住了分配,才是真正抓住了社会制度的本质。
2.紧密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有一个目的论和方法论问题。如果以为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上层建筑就是单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生产关系而大搞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这方面已经有过历史的教训。必须进一步看到,维护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的基本价值。所以,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就不仅仅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更要服务社会主义本质,通过生产关系对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来找到一条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长、分配公平合理、最终持续快速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途径。因此,研究生产关系绝不能停留于上层建筑层次或者在意识形态领域兜圈子,而应联系生产力并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国内经济学研究过多地集中于数量和模型方法的运用,但是回顾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没有一种经济思想产生于模型。事实上,不论是在微观还是宏观领域,美国可能是模型运用最充分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它并没能预测和防范宏观上次贷危机的爆发和微观上五大投行的倒闭。恰恰是一直有“社会主义”价值传统的北欧诸国,不但社会和谐稳定,而且全球竞争力多年来居于前列,值得研究和学习。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在更大程度上属于管理学的方法范畴;而经济学应该更多地关注“主义”,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的是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马克思经济学范式则擅长对规模宏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演变规律以及经济系统的历史性、整体性和社会性进行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是从总体上去把握社会经济关系……”“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历史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体现了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它在方法论上打破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的神话,指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道路。”[8]较之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马克思经济学分析方法具有明显的“超长期”、“超宏观”特点:作为“超长期”分析,它是以社会经济基本形态变化的时间跨度为度量周期的;而就“超宏观”分析而言,它是以全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为基本对象,因而是匹配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2.政治经济学在认识和理解上长于社会经济整体的超宏观、超长期分析,这一点在研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时尤应加以注意。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一个长期的结论,是一种必然的大趋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非指生产力每一丝微小的变动都能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而是指生产力经过长期积累,原有的生产关系无法继续容纳时,才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是一个“超长期”的过程。但生产关系的被动变革,必定是生产力的长久压抑甚至最终社会的巨大动荡的结果,历史上的各个国家历次的社会大革命,都是以生产力长期被压抑和人民长期的生活困苦为背景和成因的。因此,理解和研究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应该与“超长期”(而不是长期、更不是短期)的生产力运动变化相联系,生产关系研究的结论要与生产力长期发展的大趋势相适应。从“超长期”角度看,今天的以社会化大生产和高科技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已经把社会主义的灯塔点燃,事实表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短缺现象,比如饥荒,并非由于粮食产量不足、粮食生产力不高,而是由于国际粮商的垄断,进一步说就是(粮食的)分配不均造成的。故如前所述,研究生产关系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核心和大方向,生产关系研究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价值,以“共同富裕”为方向、以分配关系为重点。
(2)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是现实的、持续的、明显的客观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须臾不曾中止的。如马克思所言,一定的社会生产及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和展开的。如前所述,(政治)经济学仍然应该以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的、基本的)研究对象;对生产关系自觉的、持续的研究和调整是生产力、社会经济平稳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3)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本国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球生产力的一部分,其发展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国际生产关系的影响,如经济危机在不同国家间的诱因、传染。因此,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二者关系必须面向全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放到全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大背景下研究,正如马克思明确宣布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解放全人类的事业”,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绝不是一国一地的生产关系,而是全部人类的生产关系。比如研究本国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就不能离开全球的贫富差距(全球分配关系)与生产力差距这个大事实;研究本国的经济政策,就不能不考虑经济密切相关国家的政策的“对冲”影响。全球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研究生产关系必须具有“超宏观”的眼光。
[1]巫继学.人本经济学宣言[J].南京社会科学,1995,(4).
[2]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4.
[3]巫继学.人本经济学: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学诠释[J].中州学刊,2004,(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
[5]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
[6]易培强.中国经济学的主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J].当代经济研究,2005,(7).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盖凯程,李俊丽.经济学的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耦合刍议[J].当代财经,2007,(7).
F11
A
1007-4937(2011)05-0058-04
2011-06-08
卢宇峰(1972-),男,湖北武穴人,讲师,从事理论经济学与社会经济转型研究。
〔责任编辑:陈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