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克龙
(中共绵阳市委党校,四川绵阳 621000)
·经济探求·
后危机时期经济转型面临的三大风险及其防范
舒克龙
(中共绵阳市委党校,四川绵阳 621000)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复苏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战略目标,必须对其所面临的高通胀、房地产泡沫、流动性过剩等风险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及早防范。
高通胀;房地产泡沫;流动性过剩
当前,世界经济已逐步进入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供求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将日趋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将更加突出。世界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更具不确定性,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将更趋复杂。因此,在以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为主线的“十二五”期间,做好面对复杂局势的各种风险防范,是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首要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胀率一度大起大落,极不稳定。2006年CPI是1.7%,2007年是4.8%,2008年2月是8.7%,2009年2月又成了-1.6%。直到11月才由负转正,2010年又出现了逐月攀高的苗头。“十一五”期间这种大起大落的通胀率对我国经济及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影响,也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出了预警。按教科书定义,通货膨胀是由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市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它一方面会使价格信号失真,导致盲目发展生产,使生产和经济结构发生畸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另一方面,会使居民财富大幅度缩水,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甚至引发挤兑银行、抢购商品、社会动荡等严重问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我国发生高通胀的风险会来自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
从国际看,美元仍是当今世界各国国际结算和储备的主要货币,但二战后建立的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早在1973年就解体了,从此,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仅是一般纸币而已,这就奠定了美元贬值的基础。但由于美元仍是当今世界的强势货币,因此,美国并不担心美元贬值,反而利用其强势地位,一方面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向世界支付大量美元,造成世界美元的泛滥,使各国手中美元贬值,财富缩水;另一方面,美元大幅贬值又造成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从而使各国国内物价大幅上涨。石油、黄金、铁矿石、粮食等国际市场价格这些年来都出现了大幅上涨,2008年7月石油价格一度涨到147.2美元/桶。世界银行报告,2008年全球53个国家物价涨幅达到了两位数,我国也在这年2月CPI达到了8.4%。而美国为了走出金融危机困境,仍在大量印发美元,2010年7月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发行了1.7万亿美元,11月3日又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增发了6 000亿美元,这使本来就泛滥的美元更加泛滥,并促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不断上涨,这必然会传导到我国国内,给我国带来较大的通胀压力。
从国内看,为了抵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巨大冲击,中央近两年来一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投放了大量货币,2009年国家财政启动投资4万亿、新增银行贷款9.59万亿,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银行新增贷款达到7.5万亿,地方政府融资配套资金是7万多亿,而这些基建项目还需后续不断投入资金才能完成。短期内大量的货币投放,也使我国国内的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我国近两年的通胀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出现的通胀既非简单的需求拉动型,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也非简单的成本推动型,即给工人、农民工增加工资而引发的,而是既有美元不断贬值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不断涨价传导到国内的因素,又有国内基础性货币投放过多,并且利率较低、投资渠道过窄,从而导致一些游资爆炒部分农产品的因素。因此,必须针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高通胀风险。
第一,科学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治理通胀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来降低当前的货币供应量以抑制总需求;二是提高银行利率,回笼货币减少流动性,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提高货币购买力,从而达到平衡储蓄与投资,消费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防止高通胀的发生。
第二,不断完善对外经济政策,尽量阻止、减少国外通胀对国内的传导输入。一般来说,我国通胀与国际收支状况有相互推动的作用,人民币升值过快必然吸引大量国际热钱的涌入,形成对国内市场的巨大冲击,使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对此,一是我国货币对外汇率的升降应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和我国的实际国情而定,不能由别国说了算;二是加大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的积极合作,共同采取协调措施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三是加快推进人民币跨区域结算的范围,使人民币尽快成为亚洲地区贸易结算和储备的重要货币,并逐步走向国际化。
第三,加大宏观监控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能源、原材料等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监控调节力度,严格控制涨价项目的出台,加强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确保市场供需平衡。
第四,建立健全稳定的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监控体系,动态监控价格趋势,防止游资对农产品的炒作。各级政府应确保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充足供应,并做好组织、调运等相关工作。
第五,尽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完善的资本市场,拓展更多的投资渠道来疏导民间资本。应逐步放开金融、电力、电信、教育、医疗、卫生等垄断行业部门,让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有门。
自从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取消福利房分配后,房地产市场从此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在宏观上我国还没有将住房作为民生必需品来进行调控,在微观上又缺乏对商品房价格形成机制的严密监控制约,任其按市场化运作,以至造成我国房地产市场房价脱离国情、越涨越高。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间,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房价基本上翻了四至五倍,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普遍上涨了二至三倍。面对疯涨的房价,老百姓怨声载道,政府也感到调控异常艰难。2010年是调控力度空前的一年,先后出台了“国十条”、“国五条”、“限购”、“限贷”等一系列强力调控政策,结果房价始终不肯低下高昂的头。这种非理性、疯狂上涨的房价已经严重地扰乱了百姓正常的生活秩序,并对我国经济发展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其危害性正日益显现:
一是高房价侵吞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果。老百姓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辛苦积累起来的财富,一夜间就被暴涨的高房价洗劫一空了。在许多城市购买一套房,要消耗掉一个中等收入家庭一辈子的积蓄,特别是那些80后、90后准备结婚的年轻人,更需祖孙三代人齐努力才能买得起一套婚房。至于那些按揭买房者,在长达20~30年的时间内,将背负沉重的还贷压力而不得不节衣缩食艰难度日。即使先租后买推迟买房,但按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动辄几百万一套的高价房,哪怕年收入十万,30~40多岁也难以买房。况且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青年人是难以租房结婚的。
二是高房价与中央提出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是背道而驰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但高房价已经透支掉了老百姓未来几十年的消费能力。当开发商等少数既得利益集团获取巨额社会财富的时候,牺牲掉的是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内生动力——内需。正是由于房价连年快速上涨,严重脱离了人民大众的实际购买力,并蚕食掉了老百姓对其他商品的消费能力,因而才使得我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始终只有依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而无法有效启动内需。
三是目前我国过高的房价已经产生了较严重的资产泡沫,它正威胁着我国未来经济的安全。高房价的资产泡沫具体表现是:(1)目前高房价既远远超过了社会大众的实际购买力,也远远超过了一个家庭年收入5~6倍,即可购一套房的国际标准。(2)房屋的空置率不断增高,根据2010年国家电网披露,对全国660个城市6个月的追踪,用电量为0的房间达6 500多万间。(3)目前高价房市场呈现出的是一种虚假的市场繁荣。人们争先恐后排队登记拿号购房、唯恐这次买不到下次又涨了,这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前的情况已非常相似,这种高房价的涨势是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的,一旦人们的预期发生逆转并付诸行动,房地产资产泡沫的破灭就来临了。
分析近年来推动房价过快上涨诸多因素中的最根本原因,应是土地财政这一问题所致。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2010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3.6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3.2%;土地购置费89.31亿,同比增长77.9%。土地购置费比土地购置面积增长高出44.7个百分点。这正是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土地财政愈演愈烈所致。因此,遏制房地产过快上涨,需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第一,必须对住房性质重新定位。即必须认识到住房的性质不是普通消费品,而是民生必需品。民生必需品的性质决定了其生产的公益性和微利性,因而不能成为市场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对象。各级政府对民生必需品如食物、住房、教育、医疗等负有保障满足每个公民基本需求的重大责任,因而绝不能由非完善的市场去自发调节。如果某些必需品处于短缺时,政府就应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来激励市场增加供给,并在分配和流通中(不管购买还是租赁)确保以较低廉的价格满足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民生必需品的重要性不是它能提供多少利润,而是它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民生。
第二,改革现行的财税体制,遏制地方政府高价出让土地以获取财政收入的强烈冲动。现行的财税体制是20世纪90年代由中央地方实行“分灶吃饭”改革而形成的,1994年分税制以前,原地方政府占整个财政收入比例为75%,承担的事物也是75%-80%。分税制后,地方政府占整个财政收入比例降到了40%,但承担的事物却没有减少。因而迫使地方政府只有用高价出让土地的收入来弥补财力的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中央一是放权让利,适度增加地方政府财力;二是考核地方政绩时,对土地出让金带来的GDP增长有更科学的考核标准。
第三,对中央调控房地产政策执行不给力的各级地方官员,实行一票否决。2010年从4月实施的“国十条”从开始直到年底,中央出台了许多调控政策、规定,但许多地方政府、地方官员在执行中不给力。如2010年初规定的保障性住房,在全年供地中应占到 70%,但 2010年执行的结果却仅占到14.01%,并且在“国十条”出台后,杭州、北京等许多地方仍不断冒出顶风而上、高价拿地的新地王。这种执行不给力最终导致了房地产调控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对中央调控政策执行不给力的官员,应实行一票否决。
第四,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遏制投机性炒作。调控过快上涨的房价,根本上是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大量供给。2011年,各地政府必须完成落实中央下达的保障性住房的目标任务,应把其当做政治任务来完成。对于投机性炒作,一是应加大税收调控来遏制对第三套、第四套以上房屋的购买,税收调控应采用累进税制,使其投机成本大大高于预期收益,迫使其放弃投机性炒作;二是用累进税挤压出现存的大量空置房出售,以增加市场住房的供给量。
所谓流动性,就是按照我国外汇结算制度,我国出口企业获得的外汇收入以及外商投资所带来的外汇,必须由央行买入,然后由等值的人民币投入市场,这就形成了流动性。流动性的特点,就是由外汇占款所引起的货币增发,在国内是无任何产品和服务相对应的,这就会造成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的需求,必然会引发通胀。如国内出口创汇100亿美元,按1∶6.6兑换成人民币,则国内就增发了660亿人民币,而这660亿人民币产品在国外,国内则没有相对应的产品和服务。近年来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即外贸和资本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这就导致了我国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多。2009年外汇储备余额是2.4万亿美元,2010年达到了2.8万亿美元,增长了18.7%。如此庞大并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必然导致流动性的不断持续膨胀。二是由于人民币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不断升值,以及我国高于美国近10倍的银行利率,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我国进行套汇、套利,从而也促使了我国流动性的不断持续膨胀。这种不断膨胀的流动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后果就是推动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和通货膨胀。对此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必须改变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特别是连续多年的外贸顺差,使我国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余额越来越大。它对我国经济直接带来三大问题:一是由于美元近年来不断贬值,从而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也不断贬值缩水,造成我国财富的巨大损失。二是导致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商品的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制裁。三是巨额的外汇储备迫使央行向市场释放出更多的人民币,从而造成更多的流动性过剩,这对“十二五”期间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因此,保持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双平衡,减少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是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有效途径。
第二,输出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来自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是来自外部的输入。因此,输出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将过剩的流动性引向国外,是化解流动性过剩的治本之策。人民币以及人民币资产对外部的输出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目前,我国已开始逐步与周边一些国家实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但仅靠这种境外贸易结算还不能大规模输出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只有通过建立起输出人民币现金和资产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地输出过剩的流动性,缓解流动性引发的通胀压力,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被动应对国际货币冲击的状况;二是可以使人民币尽快国际化,成为国际结算、国际储备货币;三是通过资本项目逆差对外输出流动性,即通过对外特别是非洲、亚洲和拉美投资、贷款、援助等,既可以输出人民币流动性又可有力地带动我国出口。
第三,健全完善虚拟经济的流动性储备池功能。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在我国主要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构成。虚拟经济能吸收大量资金,具有流动性储备池功能。在流动性膨胀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其储备池的功能,将过多的流动性吸纳到储备池里,能有效化解外部输入的流动性膨胀。我国虚拟经济对流动性的吸收,主要来自国内股票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2 000多家,市值规模全球第二,已经具备了极强大的吸纳流动性的储备池功能。但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全球第一,股市增长却全球倒数第二,绝大多数投资者无投资回报,这是管理者只重视融资,忽视投资者利益所造成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否则随着大批投资者的离去,股市的融资功能必将再次丧失,其流动性储备池的功能也会随之丧失,股市的这两个重要功能的丧失,都会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十二五”期间管理层理应呵护好国内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F202
A
1008-8520(2011)03-0030-04
2011-02-13
舒克龙(1956-),男,四川绵阳人,经济学教研室副教授。
[责任编辑:梁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