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

2011-04-11 01:32王历荣
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 2011年4期
关键词:海权海洋权益海洋

王历荣

(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市 311300)

关于中国海洋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

王历荣

(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市 311300)

从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3个方面探讨了构建中国海洋战略的依据;从有依据、有条件、有精力和有能力分析了构建中国海洋战略的可能性;从实现主权需求、发展需求和责任需求浅析了构建中国海洋战略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构建中国海洋战略应遵循的发展原则、和平原则、法制原则、国家利益原则以及实力与机制并重等五大原则。

海权 海洋战略 中国 思考

发展、安全、统一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三大要素。“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这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其他战略必须服从这一战略。实施海洋战略是世界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在21世纪的战略选择。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市场开放、经济发展使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海洋也必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与海权息息相关。中国的贸易往来需要安全的海上通道,而安全的海上通道需要中国强大海权的保护;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洋资源的支持。对于中国来说,中国海洋主权需求、海洋发展需求和海洋责任需求的实现有赖于中国海权和海洋战略的实现。

1 构建中国海洋战略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战略都有其制定的依据,中国海洋战略也不例外。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制定海洋战略的历史依据。此外,国外经典的海洋地缘政治理论也可以为中国海洋战略构建理论借鉴。中国海上严峻的形势和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需要更要求中国海洋战略的构建。

1.1 海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西方经典的海洋地缘政治理论,如马汉的“海权论”、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乔治·莫德尔斯基的“海权——世界霸权周期论”、莱曼的“海上优势论”、科贝特的“海上战略论”等,这些都是西方经典的海权理论,尽管由于时代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利益出发点不一,对海权的理解和作用的评价各异;尽管都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客观来说,即使在全球化的当下,其合理性依然没有消失:它们通过对人类利用开发海洋历史的总结,揭示了海洋对国家兴衰的影响;揭示了利用海洋与控制海洋的辩证关系和海军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国家要兴盛强大,拥有集政治、经济、军事一体的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性。因此,20世纪以后,世界各主要大国无一例外地接受了海权思想,并成为各国现代海洋战略和海军建设的理论基础,影响着海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前苏联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印度、巴西等都确立了自己的海权概念和思想学说。这些海权思想同样可以为我们思考当前自身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战略走向提供重要的启示,对制定中国海洋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历史上中国海洋兴衰及海洋战略思想

由于近代中国国力的衰弱以及对海洋的漠视,海洋不但未给中国带来荣誉和富饶,相反,中国的国门从海上被敲开,灾难与屈辱的历史从海而来,海上敌人的入侵,也成为中华民族灾难的直接根源。国父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伤心向东亚海权”的浩叹。中国曾经是东亚海洋秩序的主导者却成为海洋秩序中任人宰割的对象,在世界海洋秩序中失去了发言权。更为严重的是,自新中国成立到冷战结束,中国海上安全仍是困扰新中国生死攸关的问题。“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依然是中国海上安全的重要威胁。中国尝尽了有海洋而无海权历史的苦头。其实,中国有着悠久和辉煌的海洋开发和利用的历史。尽管西方入侵导致了国家海权丧失,致使我国海洋事业长期落后,但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不屈的民族,在对外抗争中,中国仍然涌现了不少海权思想家和实践者,形成了一系列海洋战略思想。郑和、林则徐、魏源、严复、李鸿章、丁日昌和孙中山的海洋战略思想是新中国以前海洋战略思想的主要代表,他们打破了漠视海洋的传统思想,促进了海权意识的觉醒,对中国海权建设起了重大作用,这些先人的海洋战略思想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战略的历史依据。

1.3 中国海上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海洋战略的构建和海上利益的维护

海洋权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海洋权益就是维护国家利益,一个国家海洋权益受到威胁或挑战,就是国家利益受威胁之时。如今,中国面临着海峡两岸统一、南中国海争端、钓鱼岛争夺和东海划界三大现实问题,存在着中国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潜在隐患,中国海上严峻的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中国 300万 k m2海洋国土有近一半与海上邻国存在争议和分歧,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在黄海存在争议,中国与日本和韩国在东海存在争议,中国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国在南中国海存在着岛礁、领海归属以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争端。另外,中国还面临美日印等海洋大国对中国海洋权益的挑战。中国海上严峻的形势和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是我国构建海洋战略的现实需要。

2 构建中国海洋战略的可行性

2.1 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有依据实施海洋战略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为海洋世纪的到来拉开了序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可以拥有 12海里领海、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这个被称为引起“蓝色圈地”运动的《公约》,为世界海洋新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同时,《公约》也是世界范围内反对海洋霸权主义的产物,对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和各国的海洋权益规定了一系列主要原则、规则和制度。其意义在于为各国开发利用海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的发展、转让以及争端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公约》还使人们认识到,海洋是21世纪确立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世界性大趋势和各国的战略选择。进入21世纪,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海洋开发和利用,将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东盟各国都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海洋开发战略。海洋是人类的希望,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我国于1996年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利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扩大我国海洋管辖权;有利于维护我国作为先驱投资者所取得的实际地位和长远利益;有利于发挥我国在海洋事务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形象”。

2.2 中国具有发展海权的基础,有条件实施海洋战略

海权是构建海洋战略的核心和基础。要考察构建海洋战略的可能性或可行性,首先需要考察海权确立的可能性。中国海权论者倪乐雄认为,现代海权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 4个要素:第一,必须面对海洋,而且要有出海口。当然,面对海洋并不必然导致海权意识或海权实践的产生。第二,整个民族的生存必须依赖对外贸易。当然,贸易也未必就一定产生海权意识或海权实践。临海和对外贸易两个要素同海权的关系是“有之未必然,无之则必然”,也就是说,具备这两个条件不一定产生海权,没有这两个条件就一定不会诞生海权。第三,对外贸易必须经过海洋,于是就有了“海上生命线”的保护,以及海外贸易地区的秩序稳定问题。这样国家的生存和安全以及国防范围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自己的主权范围。第四,国际社会尚未完全超越霍布斯时代,“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依然是国与国关系的主宰原则。只要战争没有退出历史舞台,那么就一定存在国家用军事力量保护“海上生命线”的情形。根据马汉的“六要素论”,中国也具有良好的发

展海权的条件。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结合部,处于世界陆海交通要冲之地。近年来,“太平洋时代”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太平洋地区将成为21世纪经济的重要舞台和海洋开发的中心。因此,中国处于“海洋世纪”与“太平洋时代”结合处。中国拥有 300万 k m2的海洋国土,18000k m的海岸线、14000k m 的海岛岸线、6500多个海岛和数百个优良海港。沿海地区有近 1/ 10的就业人员从事涉海行业,涉海就业人数高达几千万人。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重视海洋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在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提出“今后军队要更好地担负起保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的“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也显示了中国对发展海军及维护海洋权益的高度重视。1995年 10月,江泽民在青岛视察海军部队时指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1996年 10月,江泽民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题词:“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石油。”这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海洋也是国土的概念。有关“海洋开发和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容也已经正式写进了十六大报告,有关提升海洋产业、深化沿海开放、发展沿海经济等内容写进了十七大报告。近年来,我国政府走向海洋的决心日渐坚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则更为海权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已经具备实施海洋战略的海权基础,有条件实施中国的海洋战略。

2.3 中国陆地边界稳定,有精力实施海洋战略

“就地缘政治属性而言,中国兼具陆权大国和重要海权国家的双重身份,是连接‘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唯一大国。”“陆海复合国家”的身份和长期面对陆海强邻的地缘政治现实注定中国将持续面临两个方向的战略吸引。

长期以来,由于复杂的国际局势及未决的边界划分争端等,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战争压力。而这些压力又主要来自陆上,使我们不得不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向陆地,海洋位于次位。冷战结束以来,我国的陆地安全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的阶段: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同中亚各国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稳定了北部边疆;与东盟在政治、经济与安全上的对话与合作不断加深;同印度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有了较大进展。陆地边界稳定才使中国开始有精力去重新思考和调整中国新世纪的海洋战略。

2.4 综合国力增强,有能力实施海洋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迅速崛起。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前所未有。从1978年到2010年的 30多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 3645亿元增长到 39.8万亿元,增长了100多倍,年均增长达 10% ,是同期全球经济年均增长率的 3倍多,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收入从 200美元提高到超过400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 10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 8万亿元,国家实力和经济社会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中国进出口发展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 206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 29727.6亿美元,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二十七位,上升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第二进口大国,也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资吸引国和重要的资本输出国。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新兴经济体蓝皮书》称,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壮大,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 30% ,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同时,中国的海洋事业也不断发展: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海防日益巩固;海洋科技、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海洋综合管理从无到有,不断加强;海洋法规陆续出台;海军力量不断壮大。综合国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巨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国已经具备走向海洋的能力。

3 构建中国海洋战略的目标和任务

2002年,十六大作出了“实施海洋开发”的战略部署,2003年明确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07年发出了“发展海洋产业”的要求,2009年提出了“和谐海洋”的战略构想。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和谐海洋”的战略构想正是基于当前世界海上形势而作出的正确判断,是对世界海洋理论的重大创新,它既是发展我国海洋战略的理论指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战略构建的宏伟目标。

胡锦涛指出:“推动建设和谐海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海洋”就是要把海洋变成一个和平的海洋、发展的海洋、合作的海洋、共享的海洋。和谐海洋与霸权和强权无关。和谐海洋突出强调国际海上合作的重要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和谐的海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和平也离不开中国,海洋安宁更需要中国。和谐海洋是中国走向和谐世界的桥梁,只有占地球表面 71% 的海洋实现了“和谐”,才能为整个世界的“和谐”奠定基础。“和谐海洋”构建的思路和实践将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因此,“和谐海洋”是中国海洋战略构建的核心目标和内涵目标。

3.1 实现主权利益,确保国家海洋领土主权的统一和完整

领土主权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国独立的重要标志。前文提到,中国的主权需求面临着海峡两岸统一、南中国海问题和中日钓鱼岛与东海问题三大任务。实现海峡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海洋战略的核心任务。南中国海、东海的中国主权面临着被侵占或被分裂的威胁: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因此,维护中国在南中国海、在东海问题上的海洋领土主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战略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3.2 实现发展利益,维护和拓展国家海洋利益和权益

随着经济、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以及资源紧张、环境污染问题的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海洋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空间。控制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和维护海洋权益逐步成为沿海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海洋权益的内涵大大丰富,围绕国际海洋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海洋利益的分享而展开的国际海洋斗争越来越突出。海洋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开发海洋已成为21世纪中国开辟新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海上通道就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海上通道安全对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此,维护中国在海洋岛屿的归属、海域划界、海上战略通道等方面的海洋权益和拓展海洋资源的利用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战略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3.3 实现责任利益,营造有利的国际海洋环境和国际海洋秩序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发展和机遇,同时也增大了我国生存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超过 50% 的对外依存度,使中国急需良好的国际和国内海洋环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使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更加规范、更加有序、更为制度化。同时,《公约》对海洋权益的重新界定,又使各国掀起了开发和利用海洋、争夺海洋权益的热潮。中国作为《公约》的首批签字国之一,作为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公约》的权威性,同时又要对《公约》不合理的内容、不合时代要求的规定进行改革。营造有利的国际海洋环境和国际海洋秩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战略的第三大目标和任务。

4 构建中国海洋战略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构建应遵循国家战略奉行的指导原则。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内外政策,内求发展,外争和平,因此,和平与发展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平原则和发展原则是中国国家战略的指导原则。不管是外争的和平原则还是内求的发展原则都应该依法实施,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即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所以,法律原则、国家利益原则也是中国海洋战略的指导原则。以上所有原则的实现,还必须坚持实力与机制并重的原则。

4.1 国家利益原则

邓小平说:“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利益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制定战略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最高准则。国家海洋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海洋,中国在海外的国际利益不断扩展,中国的国家利益遍布世界。海洋是在21世纪保证我国发展利益的关键,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海洋又是重要的战略空间,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战略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原则,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4.2 发展原则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发展的社会主义,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主题。目前,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 50%,而外贸的 90%是通过海上贸易来实现的,中国己经成为世界海运需求大国,是世界的重要石油进口国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基于这种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战略也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主线,服从并服务于中国的中心任务和发展的大局,走发展的海洋战略之路。

4.3 和平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就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过 60多年来的发展、充实,如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强调,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再次指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致力于与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战略必然以和平为指导原则。

4.4 法制原则

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已被写入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规定的“依法治国”就包括在对待海洋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战略必须建立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之上,以不断完善的国际国内法,特别是有关海洋法为支撑。坚持法制原则,就是要坚持国际法基本原则和现代海洋法。既要遵守国际法和海洋法,更要充分利用国际法和海洋法。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积极推进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建设,使《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更好地发挥其“海洋宪法”的作用,同时积极完善国内海洋法律制度建设。

4.5 实力与机制并重的原则

以汉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者认为,“权利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实力不均使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不可避免”。现实主义国家利益观的核心是“以权力来定义国家利益”。纵观国际海洋秩序的发展演变过程,权力始终是决定海洋秩序稳定与变迁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权力越大,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海洋秩序的构建中就越有发言权,就越能维护和拓展本国的海洋权益。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相互依赖程度的日益深化,国际机制在国际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基欧汉所言,“国际制度一旦建立以后,它们却能够对国家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国家海洋战略既要看到在海洋领域国际社会还存在争端,又要清楚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国际机制的作用,始终坚持实力与机制并重的原则。

[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勇. 浅析中国海权发展的若干问题[J].太平洋学报,2010(5):90-97.

[3]刘新华.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形势与中国的地区性海权[J]. 太平洋学报,2011(2):83-92.

[4]蔡一鸣. 学习借鉴海权论 构建当代和谐海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4):57-63.

[5]倪乐雄.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从陆权走向海权的历史必然[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6]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0):47-52.

[7]王历荣,陈湘舸. 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构想[J].求索,2007(7):33-36.

[8]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11年6月23日

猜你喜欢
海权海洋权益海洋
培育家国情怀的初中地理海洋权益教育探析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法律分析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海洋权益问题研究
马汉及其『海权论』
海洋观·海权意识·《河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