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蓝琨, 刘雪松
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50014)
混凝土是现代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但是由于材料自身内部结构的原因,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裂缝不仅影响到结构的美观,往往会影响到结构的正常使用,遭到业主的投诉,成为开发商和施工单位比较头疼的质量问题。虽然大量科研和实践都证明不能完全避免裂缝的出现,但是,通过各方面的措施将其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还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
楼板裂缝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分别为收缩裂缝,由于混凝土塑性收缩、失水收缩、硬化收缩、碳化收缩过程中形成的裂缝,如施工初期楼板面形成的不规则裂缝;温度裂缝,由于温度变化及温差形成的裂缝,此类裂缝容易集中在屋面层、东西单元的房间、结构转换层;结构裂缝,由于结构受荷载作用形成的裂缝,如跨中板底部位受弯裂缝及受负弯矩的板顶部位形成的弯剪裂缝。
1)水泥凝结或膨胀不正常,如采用热水泥或过期水泥致使安定性不稳定,水泥中含有生石灰或氧化镁和水化合后产生体积膨胀导致裂缝。外加剂掺量过大或过小、与水泥或掺合料的相容性不好。混凝土初凝的塑性和沉降收缩、硬化过程中缺水产生的干燥、水化和自身收缩、混凝土硬化后期的温度体积变化、碳化、干湿体积变化等。
2)水灰比、塌落度过大。混凝土收缩主要取决于单位用水量和水泥用量,而用水量的影响比水泥用量大;在骨灰比一定条件下,混凝土干缩随水灰比的增加而明显增大。
3)碱-骨料反应,混凝土在固化以后,其内部所含的碱与骨料中所含的碱活性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一种胶凝物质,此种胶凝物质吸收水分后会发生体积膨胀引起裂缝。
1)现在建筑市场施工操作基本都是以人工为主,机械设备为辅,加之建筑工人都由进城务工人员取代,他们的技术素质相对较差,从业经验较少,施工行为往往无视施工规范及操作规程,因此施工因素离散性大,可控性差。
2)目前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开发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施工单位低价中标,要求施工单位把工期压了再压。一般主体结构配备3层底模,施工速度平均为5~7天1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天1层,间接引起了裂缝的产生。
3)土建与水电安装工种交叉作业,楼面负筋位置的正确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经踩踏后降低了部分板筋的有效高度,使该位置的钢筋混凝土楼板上部抗拉能力减小,导致裂缝。施工中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时,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加荷载,造成楼板弹性变形。
4)混凝土养护不当引起开裂。
1)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的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做综合考虑。
2)对于高层及小高层住宅中,对多跨连续板边跨的板边往往简化处理为简支。
3)结构体型突变及伸缩缝设置不合理,平面布局凸凹较多导致在转角处产生应力集中形成薄弱部位,一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易于产生裂缝。
1)选用收缩性较低的水泥,合理搭配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间关系。一般情况下,水泥强度比所使用的混凝土强度大一个等级。严禁不同厂家的水泥混用。
2)选用级配良好的粗、细骨料,粗骨料中针片状石子严禁超标,细骨料不能使用细砂,含泥量严格控制在规范要求以内。尽量选用收缩率小的骨料。
1)科学合理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严格执行经单位批准的模板支撑体系方案及拆模申请制度,避免挠度过大现象;对于跨度大于4 m的房间及悬挑部位等特殊部位的模板支撑体系要做出针对性的措施。
2)加强混凝土养护,设法使混凝土温度级慢慢下降到接近外界气温,缩小降温过程中的温差。以便减小温度应力,阻止裂缝的产生。
3)做好工人的技术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的关键因素;施工中要严格执行拆模申请单制度,只有在同条件养护试块合格的情况下才允许拆模。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以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强度为拆模依据。
1)要注重设计,在构件截面允许、配筋率不变而且浇筑方便的条件下,钢筋直径越细、间距越小则对预防开裂越有利。设计中平面布置上尽量减少凹凸现象和设置必要的伸缩缝。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当无法回避时,应做局部处理。
2)在结构设计中,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对于现浇箱梁、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针对板角裂缝这一现象,在板角四周增设辐射筋,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方向与辐射筋相一致,能有效地抑制裂缝。
3)控制混凝土板内管线的预埋,管线预埋宜与钢筋成斜交布置,应避免管线立体交叉,严禁多层管线交错叠放,必要时宜在管线集散处增设垂直于管线的钢丝网,增加双层双向抗裂构造配筋等加强措施。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相信经过综合措施的控制,能够避免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或者尽可能将其有害程度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