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站在统与分的十字路口——苏丹北南关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前景
■史小春/文
苏丹南部公投前一天,公投观察员、美国前总统卡特(左)与苏丹总统巴希尔(右)举行会谈。
1月9—15 日,苏丹南方举行公投,决定留在统一的苏丹内还是成为独立国家。此次公投是落实苏北南双方2005 年签署的《全面和平协议》的重要步骤,将决定苏丹这个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的前途命运,故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投票工作在和平气氛中顺利结束,300 多万选民在苏国内外3000个投票站投下庄严一票,大约1.7 万名苏国内观察员,以及来自联合国、非盟、阿盟、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等的1500名国际观察员对公投过程进行了观察。从目前统计结果来看苏丹北南分离已成定局。国际社会在对公投顺利举行表示欢迎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公投后苏局势走向的担忧。苏丹北南如何从战乱走向和平,又为何从统一走向分裂?回顾苏北南关系演变历史,或许对我们深入了解苏南方问题,客观分析北南关系发展前景有一些帮助。
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南北跨度约两千公里。苏丹古代努比亚文明具有突出的非洲和黑人属性。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继续向苏丹扩张,信奉基督教的苏当地努比亚居民多数被阿拉伯化。由于尼罗河上游沼泽等阻隔,阿拉伯人未能溯流而上抵达苏丹南方,南方主要居民仍为黑人,并保留了非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自此,苏丹逐渐分化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组成的北方,以及信奉拜物教或基督教的非洲裔黑人组成的南方。由于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矛盾不断积蓄和发展,北南双方先后爆发两次内战,历时近半个世纪,从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苏丹南方问题。
一、埃及统治时期(1820—1899年)
由于尼罗河和沼泽等天然阻隔,1820年埃及入侵苏丹之前,苏北南交流往来较少。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出兵苏丹后,为争夺垄断苏丹的奴隶贸易和资源,加强了对苏丹南方的渗透与控制。埃及组织北方阿拉伯人对南方黑人部落进行猎奴战争,从事奴隶贸易。每年成千上万的南方奴隶被贩卖到埃及和阿拉伯半岛,仅仅在埃及占领苏丹的第一年,就有3万多名南方奴隶被运至埃及充军。这段历史造成了南方黑人对北方阿拉伯人的深重历史积怨,并绵延至今。
苏丹南部朱巴的一个投票站内,人们排队参加投票。
二、英国殖民统治时期(1899—1955年)
1899年英国和埃及签署《共管协议》,苏丹沦为英国殖民地。为加强对苏控制,英国殖民者采取“分而治之”政策,实行“封闭区制度”,禁止北方阿拉伯人在南方从政、传教和经商;鼓励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南方传教,兴办教会学校,关闭南方的清真寺和伊斯兰学校;鼓励南方黑人保留传统习俗,推广英语,禁止阿拉伯语;组建南方地方武装,培植亲英势力。封闭区制度人为阻断了北南往来互通,北南隔阂与差异进一步加大。期间,英国一度考虑将苏南方并入肯尼亚或坦桑尼亚等英属东非殖民地,但因条件不成熟未果。二战后,埃及国内的民族主义力量迅速上升,主张尼罗河流域统一的呼声不断高涨,埃及与英国对苏丹的争夺日趋激烈。为阻止苏丹并入埃及,英国殖民者彻底改变“分而治之”政策,强行将北南双方拼凑成一个国家,北南矛盾随之迅速激化,为苏丹内战埋下祸根。
三、北南内战时期(1955—2005年)
北南在这一时期共进行了两次内战(1955—1972年,1983—2005年)。第一次内战因英国殖民者将南方管理权移交给北方政府而起,以约瑟夫·拉古为代表的南方武装力量——阿尼亚尼亚运动要求南方实行自治,反对将南方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1972年北南双方签署《亚的斯亚贝巴协定》,规定苏丹具有阿拉伯和非洲双重属性,南方拥有自治地位。第二次内战因苏丹中央政府取消南方自治政府、在苏全境实行伊斯兰法而起。约翰·加朗领导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简称苏人解)主张建立统一、民主、世俗的新苏丹。此次内战持续长达22年,最后以2005年双方签署《全面和平协议》而告终。北南内战断断续续进行了半个世纪,造成约20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流离失所,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苏丹沦为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
四、过渡期(2005年至今)
根据2005年《全面和平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苏丹进入为期6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南北方共同组建民族团结政府,南方成立以苏人解主导的自治政府;过渡期结束前6个月,即2011年1月,南方举行公投决定南方去留。过渡期内,北南双方总体上维系了执政伙伴关系,但在石油收入分配、北南划界、大选、南方公投等问题上争执不断,民族团结政府几度滑向崩溃边缘。在主张建立统一的世俗主义新苏丹的约翰·加朗2005年7月因飞机失事罹难后,在美西方支持下,南方离心倾向不断上升,通过公投实现南方独立建国逐步成为苏人解高层的共识。尽管巴希尔总统领导的全国大会党坚持维护苏国家统一,但却无力改变去意已决的南方政治领导人的决定,也无法打消苏南方民众不断高涨的独立意识。
苏丹南部公投期间,首都喀土穆局势平静,人民生活正常。
一、北南和平共处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历史上,苏丹北南双方人民饱受殖民统治和长期战乱动荡之苦,国家满目疮痍,百业凋敝。北南和平进程启动后,特别是2005年《全面和平协议》签署以来,苏丹总体上维持了和平稳定局面,成为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百姓生活明显改善。无论公投结果是分是统,和平稳定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是北南双方人民的共同愿望。值得一提的是,石油作为北南双方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已将双方紧紧绑在一起:南方有资源缺设施,北方有设施缺资源。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北南双方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共同发展。巴希尔总统公投前造访南方首府朱巴时表示,“苏丹再也不会成为战场了”,不管公投结果如何,只要能带来和平,都将受到欢迎。苏第一副总统兼南方自治政府主席基尔则反复强调,无论公投结果如何,“南北和平共处不可替代”。
二、悬而未决问题是影响北南关系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苏丹南方公投的顺利举行,使得北南划界、阿卜耶伊地区归属、石油收入和尼罗河水资源分配、外债安排等悬而未决问题暂时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上述问题的实质是北南双方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双方激烈争夺在所难免。例如,北南划界涉及资源富集地区归属,双方争执不下,进展缓慢;阿卜耶伊地区石油产量占苏石油总产量的11%,根据《全面和平协议》规定,该地区居民应通过公投决定该地区归属南方或北方,但北南双方在选民资格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且互不让步;石油收入分别占苏中央政府和南方自治政府财政收入的50%和90%,石油资源80%在南方,而输油管道、炼油厂等设施大部分在北方,这一现状决定了石油收入分配将是一场长期激烈的争夺;苏政府背负着360多亿美元外债,北方主张双方按人口比例进行分摊,南方则不愿承担一分一毫,巴希尔总统近期一再呼吁国际社会免除苏所有外债,以便使北南双方在“和平分手”后“轻松上路”。类似问题还包括生活在北方的约200万南方人以及生活在南方的北方人的国籍问题、尼罗河水资源分配问题等。这些问题关乎北南各自今后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双方能否保持和平与稳定,任何一个问题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双方关系骤然紧张甚至兵戎相见,从而引发苏局势再陷动荡。
(责任编辑: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