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翻修”教学系列报告(三)——国家大剧院改造设计

2011-04-09 08:54:36朱文一王辉埃米莱利维尔德ZHUWenyiWANGHuiAmyLelyveld
世界建筑 2011年6期
关键词:旧城国家大剧院空间

朱文一,王辉,埃米·莱利维尔德/ZHU Wenyi, WANG Hui, Amy Lelyveld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课程“城市翻修”主题系列主持教师:朱文一教授

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课程

课程名称:城市设计(分专题教学)

课程编号:40020413

课程时间:2010年秋季学期后8周

城市设计专题

专题题目:国家大剧院

指导教师:朱文一、王辉、埃米·莱利维尔德

选课学生:2007级

A组:徐瑾、朱天禹、贺鼎

B组:陈天雄、褚英男、张晓川

1 国家大剧院地段

2 课程进度安排

一、教学计划

课程要求学生能综合地认识、分析和解决城市更新与发展中的问题,尝试培养学生从系统的城市观入手进行建筑与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教学目的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的现有教学计划中,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课程处于提高平台阶段,城市翻修之“国家大剧院”课程希望能在以下3个方面提高学生城市设计能力。

(1)以城市变化为理念

与以往一些设计课注重设计结果的最终状态相比,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以城市变化为理念。城市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关注城市现象、研究城市问题,就不能只关注城市建设的结果,而应关注城市的变化,从城市发展与演变的动态过程中考察城市。当前,我国城市急速发展,城市空间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成区中的旧城区面临一些特有问题,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的方式有其特殊性。课程以城市变化为理念,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参与到当代北京城市的变化过程中,以此培养学生关注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视角,并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理念,了解城市设计的目标是提高城市品质。

(2)以提出问题为导向

课程以提出问题为导向,意在启发学生深刻认识旧城地段面临的特殊问题,梳理新建建筑与北京旧城保护间的现状与矛盾,从城市设计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课程要求学生对于地段进行调查研究,在对地段、周边及整体城市空间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实际问题并尝试加以解决。课程选择实际地段,就是强调学生对实际地段面临问题的调查与研究,鼓励学生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并做出调查报告。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前期策划与创意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

(3)以场地关联为线索

课程要求学生能针对旧城地段的特殊性,在充分尊重并利用旧城文化的基础上,以场地关联为线索进行城市设计,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联系,在城市翻修设计中充分考虑原有场地。

另外,课程要求学生对城市地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这将有利于他们加深对环境的认识与现实问题的发掘,为解决方案提供更多依据。

2. 课程要求

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课程选取“国家大剧院”作为地段(图1)。国家大剧院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长安街以南,地段总占地约15hm2,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6万m2。国家大剧院主要由3个功能区组成:一是北入口、地下车库;二是核心的观演功能区,包括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三是南入口、餐厅、机房等服务区。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大面积的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国家大剧院是北京的地标建筑,曾引起社会广泛的争议,从建筑学专业角度也有很多议论,如国家大剧院尺度太大、与旧城不协调、水通道安全问题等等。如此重要的地标建筑,给人们以丰富的想像空间,从建筑学专业角度更应给出自己的理解,发挥想像,提出优化建议和构想。针对国家大剧院地段,课程提出了城市设计的具体要求,包括:第一,结合对于北京未来城市形象的理解,发挥超强想象力,尝试给出独特的方案构想;第二,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地段的特殊性,体现“中心”、“旧城”、“改造”等主题,每个设计组根据调研及策划,要求研究并提炼地段的特色,通过建筑与场地设计充分体现该特色;第三,设计注重研究与分析能力的训练,要求从实地调查分析入手,以旧城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掌握调查、整理、分析的研究技能;第四,设计要求统筹考虑地段与北京旧城及周边环境的关联,对地段进行功能定位和活动策划,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第五,各组根据项目策划进行初步设计;除保留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主要观演空间外,学生可根据主题需要对原有建筑及场地进行改造;设计范围内要求进行较为深入的城市设计,合理组织交通、景观、开放空间、建筑等各种要素;第六,单体建筑设计不做深度要求,定出结构柱网、主要交通核即可;第七,课程要求总建筑面积根据方案构思确定。各部分功能面积自定,在保证主要功能基础上,学生也可根据构思主题自行策划功能。

3. 课程进度

课程进度共分为前期调研、方案构思、深化设计、图纸表达、评图表述这5个阶段(图2)。前期调研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对课程题目和场地的理性解读,尤其是对场地的特殊性以及与整体城市的关联性提出大胆的构想;方案构思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将初步构想与现实地段互动,并给出初步方案;深化设计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在构想逐步落实过程中,全面接触城市设计知识;图纸表达阶段主要训练学生按照课程最终要求,整理和串联8周城市设计技术图纸,形成完整的课程作业;评图表述阶段主要训练学生通过口头表述,在规定时间内解析提交的课程作业,并与评图组教师充分交流,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3 北京城市演艺文化空间(朱天禹、徐瑾、贺鼎)

4 北京坛庙空间(朱天禹、徐瑾、贺鼎)

5 北京市区大型公共活动空间分布(陈天雄、褚英男、张晓川)

二、教学重点

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为宏观的视野,同时考虑国家大剧院地段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解决有关建筑与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建筑与场地功能策划的问题。因此,课程的重点包括宏观分析、形态研究与活动策划这3个方面。

1. 宏观分析

关注整个北京城内同类功能的分布成为课程作业的一个特点。从文化观演空间分析出发,A组学生对于城市演艺文化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北京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演艺建筑的分布及影响范围(图3);同时结合方案主题,他们对北京的坛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整理(图4)。B组学生考察了北京市区内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的分布,并对旧城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功能空间进行了分析(图5)。

天安门周边城市空间的状况更是学生关注的重点。A组学生对于长安街沿线的建筑与城市空间进行了分析(图6);B组学生对于天安门区域的城市空间的功能、开放空间与空间尺度及肌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图7)。

国家大剧院场地及其四周环境成为学生体验城市功能运转的场所。B组学生调查研究了场地西侧的旧城四合院区域,考察了国家大剧院自身与周边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作业对国家大剧院的改建强调与西侧四合院肌理的空间关联(图8)。

2. 形态研究

国家大剧院因空间尺度过大、形态特异引起了大量争议,因此,形态研究成为各组学生关注的重点。B组学生对于旧城内各种建筑的材质、质感与尺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旧城空间中,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巨大尺度空间打破了原有旧城空间尺度,致使旧城新旧空间肌理混杂;在大剧院场地内部,建筑与场地所使用的材质相对和谐,但大剧院与旧城的空间尺度及材质并无关联,两者之间完全割裂。大剧院过大的尺度、特异的形态与新奇的材质切断了与旧城原有城市空间肌理之间的联系(图9)。

6 长安街沿线建筑空间尺度分析(朱天禹、徐瑾、贺鼎)

7 天安门区域城市空间分析(陈天雄、褚英男、张晓川)

8 国家大剧院的改建与西侧四合院肌理的空间关联(陈天雄、褚英男、张晓川)

9 旧城城市空间形态分析(陈天雄、褚英男、张晓川)

3. 活动策划

国家大剧院处于城市核心地带,该地段极为重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国家大剧院是国家级的文化观演空间,因此,大剧院建筑与场地承载的活动对展示城市形象、增加城市活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翻修的主题之下,对地段未来承载的活动进行策划成为各组学生关注重点。A组学生从城市核心文化区的定位及“国家大剧院”地段所代表的皇家文化进行切入,以“坛”的空间形式为地段策划了多种活动,形成了“乐坛”的设计构想(图10);B组学生则为北京旧城南北联系构建一条多样文化体验之路,为地段策划了以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城市公共活动(图11)。

10 未来城市核心文化区功能分布设想(朱天禹、徐瑾、贺鼎)

11 北京旧城多样文化体验之路设想(陈天雄、褚英男、张晓川)

三、课程作业

A组和B组学生从不同的出发点完成了“国家大剧院”城市设计课程作业,分别提出了“国家乐坛”和“观演公园”的设计构想。

1. 国家乐坛

A组学生方案以“国家乐坛”为题展开设计。(图12)方案以“坛”这一赋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空间形式切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同时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观演空间——“乐坛”,并巧妙地利用“国家大剧院”原有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剧院与旧城之间的功能和形态关联。方案概念清晰完整,赋有想象力与创造力;方案设计较为深入,为解决大剧院地段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该组学生前期研究细致充分,通过现场调研、国外案例对比、坛庙空间分析等方法,对于地段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结合前期分析开展设计,找到与地段相匹配的设计出发点。方案图纸表达充分完整,赋有感染力与新意,表达了方案“国家乐坛”的基本理念。

2. 观演公园

B组方案以“观演公园”为题展开设计(图13)。方案概念清晰完整,以容纳各种观演空间的市民公园为切入点,通过城市历史研究和现状考察,确定了构建古都民俗观演文化空间的主题;方案在原有地段中引入连续、开放的台地绿化空间,整合了地段内部及周边的各类开放空间与绿化形态,运用台地空间形成连续步行体系;同时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嵌入多种功能,营造出丰富、宜人的空间环境。方案前期研究充分,通过现场调研、旧城空间尺度质感分析等方法,对于地段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并能以此为基础开展设计;图纸表达清晰,能表达方案“观演公园”的理念。

四、教学启示

8周时间的“国家大剧院”城市设计课程,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1. 与大师作品零距离互动增加教学激情

与低年级制作大师作品模型不同,课程以大师作品作为改造设计的研究对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与建筑大师之间的隔空对话,拉近了学生与建筑大师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教与学的互动,形成了赋有激情的教学环境。

为了加深对大师作品的印象与了解,课程前期专门安排了师生共同踏勘调研国家大剧院地段的教学环节。2010年11月11日,师生共同前往国家大剧院,对大剧院周边环境、场地条件与内部使用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调研,这也成为与大师作品零距离的重要一环。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们能就大师作品的现状与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与意见,利用城市设计的手段对大师作品进行改造完善,这也为学生与大师作品之间搭建了深入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2. 从原点思考城市地段强化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启发学生从原点思考城市地段,挖掘该地段的内在潜力。学生们在课程前期能够进行较为充分的调查研究,基于对地段的理解提出初步的概念设计,但往往方案的切入点不能与地段完全匹配。由于该地段所处环境极为特殊与重要,因此能否找到切实符合场地关联的切入点十分关键。这些初始条件与要求加大了设计的难度,也促使学生不能浅尝辄止,必须深入地从原点开始思考城市地段的问题与定位。

课程题目选取真实的城市核心地段与城市中的热点问题,在加大题目难度的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同时,将城市设计联系当前实际,可以培养学生从原点出发,探索发现并解决实际城市问题的可能性。

3. 教师团队国际化搭建交流平台

在本次城市设计课程中,一位来自耶鲁大学的外教埃米·莱利维尔德也参与了课程教学。由于外教的加入,教学方式采用了全英语授课的教学模式。不仅如此,学生收集资料查询了一定的外文文献,在设计过程中的图纸表达使用了中英文双语。这种国际化的授课模式训练了学生使用专业外语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外教强调建筑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认为设计深化应与总体构思相统一。在学生进行总图设计时,外教注重总图各部分的整体性,要求学生使用同一逻辑来组织建筑各部分。同时,外教十分鼓励从剖面入手理解建筑空间关系并进行深化设计,在强调空间组织一致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深入细致地处理好剖面上空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课后学生的反馈,外教对设计逻辑一致性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理清自己的设计思路,并能启发他们深入地理解建筑空间的整体关系。

五、结语

城市翻修课程将当前城市更新与发展中的问题引入城市设计教学,尝试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设计课程教学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特点是与学科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前沿紧密关联。城市翻修教学报告介绍的案例仅仅是初步的探索,希望藉此与广大设计课程教师交流。□

12“国家乐坛”设计方案(朱天禹、徐瑾、贺鼎)

13“观演公园”设计方案(陈天雄、褚英男、张晓川)

猜你喜欢
旧城国家大剧院空间
2023 年“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开幕
空间是什么?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中华建设(2020年5期)2020-07-24 08:55:30
创享空间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海峡姐妹(2016年2期)2016-02-27 15:15:42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
《骆驼祥子》被国家大剧院搬上歌剧舞台
对当前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28
国家大剧院 北京音乐厅 中山音乐堂
广播歌选(2010年8期)2010-01-20 09: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