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65)
浅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王 芳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65)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它要求加大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应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理论水平和爱国主义情操。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阵地应通过发挥“两课”的主要作用、建立民族精神教育网站、加强三位一体的育人功能等途径来切实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网络;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内容;途径
随着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互联网络系统迅速向全球扩张,人类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信息媒体,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个领域,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大学生是网络使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给他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不知不觉中被打上网络的烙印,民族意识逐渐淡化。因此,如何使民族精神在新的条件下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以延续和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艰巨而极为重要的任务。
“民族精神源于民族的社会存在,是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传统的升华。”①网络条件下,不同的文化和价值意识形态在网上不断交汇,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在扩充知识,了解世界的同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逐渐弱化,有甚者甚至否认中国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只有把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才能不断增强其民族认同感,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计算机网络数字化、全球化、交互性、虚拟性的特点为大学生接受西方先进的知识和观念。但是,网络信息中“英文内容占95%,法文占3%,其他世界上众多不同语系只占2%,中文估计只占千分之几”,②以及“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③这表明西方国家利用网路信息上的主导权意图使世界人民对西方资产阶级的生存方式产生无限的信仰,使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网络中居主导地位,从而达到在意识形态上控制全世界的目的。这无疑会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偏移,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对社会主义终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
互联网中不健康的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传播。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手机网民较传统互联网网民增幅更大,依然构成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而在所有网民中青年学生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在身体上的日渐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其在面对各种黄色信息时,容易受到侵蚀。除黄色信息外,网络上不断出现的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恶毒攻击、凶杀暴力等现象都会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网络操作匿名性和隐蔽性的特征以及网络立法的滞后性,使得如今网络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的制造与传播、黑客骚扰、网络恶意攻击等。而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都比较强,容易受到这些错误讯息的误导。同时,青年大学生本身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感还比较弱,这些不良的道德行为将对大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违法犯罪行为已经成为继色情信息之后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又一大因素。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和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他们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他们不但要成为先进文化和先进知识的主要接受者和传播者,而且还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而在网络社会中,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有些大学生上网成瘾,荒废学业。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网络时代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可以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抵制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一直密切关注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并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加强网络时代下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通过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把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网络条件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必须把民族教育提高到一个显著的位置。同时,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活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其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十分重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特别是其所涵盖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诚实守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公共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唱响主旋律,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建设,对明确自己担负的民族责任,自觉抵制网络腐朽文化的侵蚀,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精神风貌,树立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针对网络时代下的新情况、新特点,多渠道多途径地展开民族精神教育。
即使在网络时代下,“两课”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民族精神教育必然成为“两课”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两课”的作用来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第一,在“两课”教学中开辟民族精神教育专题,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更真实、更形象地去说明问题,从而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第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方法。计算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用网络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民族精神也要在网络中开辟一片天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可增加民族精神教育专题的内容,网页内容要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这些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些愚昧、庸俗的落后文化,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必将对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他们从出生起就开始接触大量的西方文化,对本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知之甚少。因此,在网络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对大学生的渗透力,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历史教育。“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院士杨叔子教授曾经说,他的一个美国朋友评价中国留学生时认为,他们外语很好,理科很好,也懂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中国历史。中国的留学生没有中国历史观念,这如何能希望他们会爱国、为中华民族服务?”④同样,中国当代的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自己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他们就不能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就不能增加自己的爱国热情,就更谈不上把对祖国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在网站上还要增加服务性、娱乐性的内容,例如聊天室,学术报告信息,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信息等,从而提高网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现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而是包括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是对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强化和补充,不但可以为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效。因此,在网络社会中要把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全民教育过程中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充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三者的功能。
中华民族精神在大学生身上继续弘扬和实现,仅仅靠理论引导和教育是不够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后天的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引导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现实生活,从接受知识走向社会活动。大学生只有在亲身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把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出来,才能深化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高校应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各种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力。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和中华民族能否在新世纪崛起的重大问题。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唯有重视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对新情况新形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人才。
注释
①彭立勋:《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深圳特区报》2003年5月8日。
②张志丹,朱扬宝:《信息网络时代下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兰州学刊》2003年第6期。
③陆群,敬华:《网络中国》,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第173页。
④刘成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途径探索》,《党史文苑》2004年第10期。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彩教案”(10JDSZK018)
责任编辑 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