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的济民教育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2011-04-09 13:32:23吴增礼
关键词:书院道德价值

吴增礼 杨 果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中国书院的济民教育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吴增礼 杨 果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205)

经世济民是中国古代书院的优良教育传统。书院的济民教育是通过引导生徒强化“济斯民”的价值认同、“仁者爱人”的情感认同和“著力躬行”的实践认同来实现的。书院这种颇有成效的教育方法对当前大学生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培育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书院;济民教育;大学生;服务人民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但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科学概括,而且在内容上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结构。其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新荣辱观的本质,凸显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核心,它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价值导向。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服务人民的表述,甚至也没有像“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那样形成体系,但这种思想的酝酿和实践则早已有之。唐宋以后,特别是中国古代书院的救世济民、“仁者爱人”和“民胞物与”等优秀教育传统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基地——古代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化育人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诚然,古代书院与当今高校所处的时代不同,其济民教育传统与高校大学生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培育,也在各自文明发展史上,受各自社会形态、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而别具特色,但是古代书院和当今高校都是一种教育组织形式,都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都是要坚持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因而二者具有较强的互通性。作为构成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古代书院的济民教育传统,是当前提倡服务人民荣辱观的思想文化渊源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古代书院济民教育传统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为高校大学生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培育,提供历史凭借。倘若完全无视或忽视古代书院的这种优良传统,当今大学生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培育就会因缺少历史厚重感而无所依据。

一、借鉴书院“济斯民”的办学宗旨,强化大学生服务人民的价值认同

众所周知,办学宗旨是教育中最具根本性实质性的问题,它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因而古代书院十分重视办学宗旨的确立。在古代书院发展史上,尽管历代书院创建的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创建的过程也各有差异,乃至创建者的身份和学术建树大相径庭,但对书院办学宗旨的看法却颇为一致,即在“明道”的基础上,兼济天下、利济苍生。其中,宋代岳麓书院主教张栻就书院办学宗旨的论述最具代表性。他指出,创办书院“岂将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①他明确指出了创办书院绝不是为了给生徒提供一个群居闲谈、猎取功名利禄的场所,也不是传授给生徒如何求得唱酬文辞的技巧。书院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人才,经世济民,造福天下苍生。为了贯彻“济斯民”的办学宗旨,书院教育家又确立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君臣、上下、人民。”②当生徒能够“明诸心,修诸身”,已经具备很高的品德修养时,就应该而且能够担负起“传道”“安百姓”的责任,把自己的才能施展于“上下、人民”。可以说,“修己”只是一个起点或者手段,“安百姓”,“立志救世”③,才是最终的目的和归宿。总之,书院教育生徒要学“致君泽民之术”,树立经世济民之志,这是孔孟圣教的教育目的。

古代书院把“济斯民”作为办学宗旨,实质上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引导生徒首先要树立经世济民之理想,形成救世、“安百姓”的价值认同。书院把这种济民的价值取向渗透在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课程、学规等各个方面,使生徒形成了“为生民立命”、“利济苍生”的勇于担当的价值认同。正是牢固树立了这种“济民斯”的价值认同,所以历代书院培养的生徒都积极从事“在朝美政,在野美俗”之事业,他们的事迹在书院教育史上形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书院教育生徒形成济民价值认同的传统无疑对当前大学生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培育有借鉴作用。

一般而言,现代大学都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而在这三大职能中,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最终归宿是服务社会。在我国,大学的最终职能是服务人民。然而当下一些高校在服务人民的教育方面却差强人意。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大学生能以其独特的价值认知与判断引领着时代话语,但同时也正因为此,大学生服务人民的价值观相对于其他群体更加复杂多样。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结构中,传统与现代等不同价值观已压缩到同一时空的“新新人类”的价值结构之中。从传统角度而言,传统是大学生服务人民价值取向形成的文化基础,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受到这些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从现代角度而言,社会发展中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追求享乐等价值取向正渗透到一些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服务人民的价值选择。④这种状况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特别在服务人民的价值信仰领域出现了极大的困惑和迷茫。这种问题的出现和蔓延,使原有的服务人民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诉求受到了严峻挑战。

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人民的价值认同,不仅是应对上述严峻挑战的需要,而且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根本性质的反映,“服务人民”在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服务人民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人民性特征”。⑤因而在我国,“服务人民”是一个具有普遍性质的基本道德要求,这就意味着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也不例外。从价值层面分析,“服务人民”就是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以人民的利益要求和实践为最高价值评价标准的价值观,它是社会本位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主要表现形式。“服务人民”则把这个问题提高到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高度来考察,这就能够实现道德的目的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能够促进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的结合。⑥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加强“以服务人民为荣”荣辱观的培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人民的价值认同。其次,就个体人生价值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在生活中拥有一个明确的服务人民的价值认同也是非常重要的。服务人民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服务人民的价值认同危机,实际上是大学生的自我身份感和人生意义的丧失。而服务人民的价值认同能够维系大学生对精神家园的寻觅和追求,有助于大学生找到精神世界的归属,帮助大学生确立人生意义,使之不再处于无所依傍、没有着落的境地,⑦这就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因此,强化大学生服务人民的价值认同是不能动摇的。

二、倡导书院“仁者爱人”的情感追求,强化大学生服务人民的情感认同

书院教育生徒要有“济斯民”之志,有“致君泽民之术”,这是经世济民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仅仅有济民的道德诉求和经世的才能,这只能算是被动地经世济民,是一种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功利性”行为。为了充分发挥生徒的济民意愿,把济民的道德诉求变为情感诉求,书院又倡导生徒要有“仁者爱人”的济民情感。

“仁”是书院儒家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书院教育家特别重视“仁爱”精神,把其当作为学之要。宋代白鹿洞书院山长朱熹明确指出:“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事”,“亲亲、仁民,是做这爱之理”。⑧“仁”的本质是从情感上关爱他人。由此可以看出,书院向生徒灌输“仁爱”思想,很显然是要求生徒具有人性关怀的精神和情怀。书院倡导的这种“仁爱”情感不是同情、怜悯之情,而是“民吾同胞”的“亲亲”情感。“万物皆天地所生,而人独得天地之正气,故人为最灵,故民同胞”;“自一家言之,父母是一家之父母;自天下言之,天地是天下之父母”。⑨天下之人都是天地所生,并独得天地之灵气,同根同属性,因此天下之人都是同胞。既是同胞,血脉相连,生命与共,情同手足,因此爱人即为爱己,伤人即为伤己,也因此对待百姓就要像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有“仁爱”感情。“若是未仁,则不能视民如己”,对待百姓,要有“仁爱”之心,要真心实意地、设身处地与百姓换位思考,否则就不能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们。

由上可见,书院要求生徒形成的济民思想是一个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统一体。价值认同是书院生徒实现救世济民的社会价值和体现自我价值的动力,而情感认同则从内在情感层面深化了生徒对济民价值的认识,并进一步为生徒实践济民理想提供了可靠稳定持久的精神动力。就大学生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培育而言,情感认同存在于服务人民教育的诸环节中,是对每一环节都发生影响的一种导向机制和动力机制。因此,当代高校在对大学生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培育过程中也非常有必要充分发挥情感认同的功能。

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人民荣辱观的情感认同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情感认同深化可以深化大学生服务人民荣辱观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罪恶行为的产生,并不完全是由于人的无知,许多时候是因为人的无情。明知善与恶、是与非,却不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而是不愿行善,甚至明知故犯。同理,有了一定的服务人民的道德认识和价值认同,不一定就会有相应的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实践活动。因此,还需要强化大学生服务人民的感情认同。如果说服务人民的道德认识和价值认同是教育大学生明察何者为荣何者为辱的价值判断的话,那么服务人民的情感认同则是大学生将荣辱的理论认识转化为情感体验和心灵感受。只有当服务人民的道德价值真正变成了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它才会深入人心,才能保证大学生服务人民荣辱观实践的持久性和可靠性。⑪另一方面,情感认同可以促进大学生服务人民道德意志的形成。情感认同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深化服务人民荣辱观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将服务人民荣辱观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意志。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离开了情感的推动,人的实践活动就缺少坚强意志和动力。服务人民的荣辱观如果深化为大学生情感认同,⑫主体道德情感都会被肯定和强化,形成实践服务人民荣辱观的道德意志,就会激励他们形成持久不衰的服务人民的热情和精神,为服务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继承书院“著力躬行”的道德实践精神,强化大学生服务人民的实践认同

书院倡导“济斯民”的办学宗旨,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不断强化这种济民教育内容,其目的是要生徒建立淑世济民的价值认同。为了把价值认同深化、巩固,书院又倡导“仁者爱人”的情感追求,要求生徒在树立济民价值观的基础上,把济民的道德诉求转变为情感诉求。然而,无论是出于济民的价值认同还是情感认同,其最终落脚点和归宿都是济民的社会实践。“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致知”的目的是“力行”,因此书院的济民教育最终要在社会上躬行实践。

主张躬行实践的济民教育,实际上是书院主张不尚空谈,“知行合一”的教育特色的突出体现。书院教育家认为经世济民的道德品质不但是一个学习、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书院反对空谈心性,提倡切实躬行的践履精神,认为对生徒进行经世济民教育仅仅“眼头过,口头运,心头转”,只是停留人事理解的层面是不够的。“若言‘同胞吾与’了,便说著‘博施济众’,却不是。所以只说教人做工夫处”⑬,仅仅持有“民吾同胞”的情感,对人民有“仁爱”之心,把“博施济众”、“润泽斯民”停留在情感层面也是徒然无功的。书院教育家非常注重教育生徒勇于把内在的济民责任与情感外化为行动,培养生徒的道德实践精神。书院教育生徒“凡民之事,以身先之,则虽劳不怨”,济世泽民之事要躬身实践,亲力亲为,不怕艰难困苦。“务民之义,只是就分明处用力,则一日有一日之效”⑭,“莫说道一下便要做成。今日知得一事,行得一事,只要不间断,积累之久,自解做得彻去”。⑮要从日常之事做起,坚持不懈,不能眼高手低。通过这些社会实践,生徒把“济民”、“安百姓”的道德责任转化为道德行动,在躬身实践中“利济苍生”。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生徒的济民贤德才能得到彰显和发扬。

古代书院的济民教育非常重视社会践履,不仅把社会践履当作济民教育的有效方法,更把社会践履作为济民教育的归宿。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济民教育才能内化为个体的德性,才能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指导个体的思想言行。而当代一些大学生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荣辱观与社会实践形同“两张皮”。许多教师和大学生把服务社会荣辱观的教育仅仅当作课堂教育,走出课堂便与己无关。

的确,大学生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培育有理论教育的必要,但不能当作全部。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养成不仅需要高楼深院的“第一课堂”,还需要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从而将大学生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培育,以此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通过亲身体验,将他们的理想存在转换为现实存在。在社会实践中加强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培育,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之路。在当代,高校坚持服务人民荣辱观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是要在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实践中加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把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服务人民荣辱观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教育的新途径,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惟其如此,才能有助于大学生通过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胡锦涛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形成正确的服务人民的价值观,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认同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服务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去。

中国书院的济民教育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到,作为历史的产物,书院的济民教育传统确实存在着消极的糟粕,但也包含着积极因素。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服务社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热爱祖国为荣、服务人民为荣”荣辱观来指导,另一方面也应当予以充分认识和借鉴古代书院的济民教育传统。只有这样,大学生服务人民荣辱观的培育才能具有更具体的意义和无穷的活力。

注释:

①张栻:《张栻全集》,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第693页。

②朱熹:《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076页。

③陈谷嘉:《中国书院史资料》(上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87页。

④李辉:《价值认同感: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取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1期。

⑤《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⑥李河水:《以服务人民为核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长冶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⑦陶倩:《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实证研究》2007年第12期。

⑧⑨⑩⑬⑭⑮黎靖德:《朱子语类》,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418页,第2267页,第735页,第2268页,第732页,第2475页。

⑪饶华:《浅析道德情感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作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⑫本书编写组:《十七大党章学习问答》,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第83页。

责任编辑 东园

猜你喜欢
书院道德价值
朵云书院黄岩店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48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白鹿洞书院记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