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敏
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呼吸内科(湖北恩施 445000)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各种特异和非特异性的吸入物、感染、食物、药物,甚至气候变化、运动及妊娠都是致病和诱发因素,单纯的心理因素不能直接引起哮喘病发作,但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会加重病情,提高发病频率。尤其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药效不佳的哮喘患者,精神与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对哮喘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十分重要[2]。笔者调查分析82例哮喘患者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状态,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82例哮喘患者。男43例,女39例,年龄17~61岁,平均38.7岁;病程2~37年,平均9.4年。其中,轻度17 例(20.7%),中度43 例(52.4%),重度20 例(24.4%),危重 2 例(2.4%)。发病诱因包括感染因素4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1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过敏因素10例(吸入刺激性气体7例,食异体蛋白质3例),精神因素27例,妊娠1例,无明显诱因2例。
通过观察、走访和问卷调查,大多数哮喘患者发病过程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因素的影响,治疗过程中也表现出多种心理状态。
2.1 诱发哮喘的心理精神因素 各种不良的刺激都可通过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内分泌的改变,导致各种激素分泌异常,尤其是迷走神经的作用,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炎症细胞浸润、粘液水肿而诱发哮喘。过敏是引起哮喘的重要因素,而非实物的联想和条件反射性刺激也产生与过敏相同的效果。据调查,82例哮喘患者中27例(32.93%)发病前都分别因失恋、丧偶、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及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而导致情绪急聚变化和心理严重失衡,其中15例(18.3%)未接触过敏物质和气味,但看到类似过敏花粉的假花、植物、食物和药物而诱发哮喘发作。
2.2 不良心理状态 在住院过程中,有58例(70.7%)患者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一是恐惧与紧张,在医院的环境中(尤其是闻听病友死亡时)因惧怕病情加重和死亡内心极度恐惧,这部分患者在夜间加重,经常做恶梦,并因梦而憋醒,导致一到夜间就紧张。二是忧虑与焦躁,当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时,有时担心药效不佳,怀疑药物副作用大;有时担心长期住院花费过高、经济负担过重,想出院又担心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因而整日长吁短叹、心浮气躁、坐立不安,这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中尤为突出。三是悲观与抑郁,由于对疾病的治疗缺乏信心,又担心招亲人遗弃或影响婚姻,整天忧心忡忡,闷闷不乐。四是依赖心理,包括对平喘药物的过分依赖和对家属及医护人员关怀、照顾的过分依赖,一旦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加重哮喘发作。
如前所述,患者的心理活动、情绪和个性因素对支气管哮喘有直接影响。因此,对哮喘患者除躯体治疗外,还应配合疏导、解释和支持等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尽量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1 加强对哮喘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的评估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 心理护理不是泛泛而谈地说一些简单的安慰、劝导话语,必须突出针对性,因此首先要对患者的情绪状态、个性特征、应对能力进行评估,充分了解患者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近期有无重大生活事件发生及病人对事件的体验,并将调查与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以便为合理选择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方法提供依据。
3.2 重视健康教育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支气管哮喘不能根治,但可以被控制,这需要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来指导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如利用个别讲解和发放知识手册,让患者了解哮喘病的发病机制及诱发因素,讲解哮喘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过程,能使患者更好地掌握药物使用方法、作用、不良反应;告诉患者哮喘是慢性病,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出现反复均属正常,不能过于心切。结果使患者从根本上减轻了心理压力;再如教患者学会采用放松技术,增强患者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影响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达到镇静、催眠的作用,确保在应激状态下使患者呼吸平稳,血压、心率稳定。
3.3 消除不良心理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哮喘患者的心理大多非常复杂,其不良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因此要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生活经历、家庭、工作和学习情况、想法和要求。在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患者、同情患者,恰到好处地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事实上,热情的态度、亲切的抚慰是消除不良心理最直接、有效的举措。在护理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应用心理学知识热情开导患者,对有紧张恐惧心理的患者重点分散其注意力,使之逐渐松弛,另一方面动员家属配合,多体贴、关心患者,绝大多数患者随着被感动和被说服,心情愉快起来,从而战胜疾病的信心也越来越强,随着疾病的好转其不良心理也渐渐消失[4]。
3.4 言行一致是心理护理的保障 心理护理中热情诚恳的态度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开导、抚慰,还要知、信、行并重,尤其是在护理行为中要处处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否则护理效果将适得其反。在护理实践中,我们坚持注意仪表端庄、举止优雅、操作稳重,还要主动了解和尽可能的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提供优质服务,经常主动陪同患者进行各种检查,在夜间增加查房次数。这些细微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患者感受被关怀、被尊重,绝大多数患者非常乐意与我们交谈、接触,能认真听取我们的建议,接受我们的劝慰和帮助,由此与我们进一步密切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所进行的心理护理也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社会共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而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影响更明显[6~8]。在目前对支气管哮喘尚无特效的根治方法的情况下,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不仅仅是密切护患关系、树立医院良好形象的需要,更是有效治疗疾病必须采取的措施。因此要从健康教育、灌输知识上,增强患者对改善心理的认知;要从热情、诚恳的开导、劝慰中取得病人信任,培养患者战胜疾病信念;要从行为训练指导上,减少各种不良的精神刺激,提高病人心理保健技能与技巧,使患者以良好情绪和健康的心理控制哮喘发作频率,回归正常生活。
[1]邢瑞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与家庭护理[J].家庭护士,2007,5(9):89-90.
[2]王慕鹏,张晓丽,王玉洁.健康教育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8,29(22):70-71.
[3]麻艳红.支气管哮喘74例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6):191.
[4]白梅.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5):30-31.
[5]史秀艳.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9):192-193.
[6]张彩萍.提高老年支气管患者生存质量的护理研究[J].河北中医,2009,31(6).
[7]尹雪玲,连秀华.心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8):114-116.
[8]李成华.外伤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J].医学信息,2010(11):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