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平
由于不完全川崎病(IKD)继发冠脉损害发生率不断增加[1],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但因IKD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特征性实验室检查指标,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而临床上不少疾病会出现发热、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易误诊为川崎病。现将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误诊为川崎病9例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年龄6个月~1岁4例,1~3岁5例,均为男性;被误诊的疾病: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IA)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1例,支原体肺炎2例,癫痫合并药物超敏反应1例,麻疹1例,猩红热1例,化脓性淋巴结炎1例,败血症1例;诊断IKD时间:发病5~7 d;最长误诊时间12 d;9例患儿临床均出现发热、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
1.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5~29.3)×109/L、血小板(412~718)×109/L,血沉 41~56 mm/h,C-反应蛋白(CRP)46~127 mg/L;心脏B超检查:冠状动脉辉度增强2例(JIA、IM),大量心包积液1例(JIA)少量心包积液1例(IM)。
1.3 结果 均使用免疫球蛋白,9例仍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2例考虑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反复应用;明确诊断后进行了相应治疗,病情好转,目前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及癫痫患儿仍在治疗、随访中。
以往由于对不完全川崎病认识不足,IKD易被延迟诊断,可能只有在患儿恢复期的典型末梢膜状脱皮时方能诊断。由于川崎病冠脉损害及其心脏后遗症的严重性,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当临床上发热超过5 d,有其他诊断5项中2项或3项,血沉、CRP明显增高时,往往会想到不完全川崎病可能性,有时忽略了在诊断之前应除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1],易被误诊。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上出现发热、皮疹、颈淋巴结肿大,本文9例患者均出现上述表现,其中2例出现冠脉辉度增强,血沉快、CRP明显增高,年龄小、且为男性,误诊为川崎病;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其中2例考虑免疫球蛋白无反应,连续应用,待IVIG治疗失败后才考虑到其他疾病。而其中有些疾病有特异性诊断方法及特征性改变。如猩红热常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皮疹有特殊性,其超声心动图检查缺乏典型冠状动脉损害,咽试子有A组溶血性链球菌阳性,对青霉素及内酰胺酶治疗敏感;IM心脏B超可出现冠状动脉改变,但不伴有杨梅舌、手足硬性水肿,EBV-IgM阳性,外周血中异常淋巴细胞增高。药物过敏综合症有明确服药史,本组中1例在服用抗癫痫药物。麻疹可能不能询问出麻疹接触史,但卡他症状明显,口腔黏膜斑阳性,血清中麻疹IgM阳性;川崎病肺部改变以间质为主,可出现肺实质改变,但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升高,阿奇霉素治疗有效。KID与JIA鉴别有时困难,本组1例患儿被误诊时间最长;二者均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特征性实验室检测指标,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1,2],但JIA病程较长,不伴有杨梅舌、口唇皲裂、手掌及足底硬性水肿、红斑以及皮肤脱皮等,超声心动图检查一般无冠脉损伤的典型表现,应用免疫球蛋白往往无效,其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3]。因此,在诊断IKD之前应注意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尽可能减少误诊误治[3]。
1 杜军保.进一步提高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水平.中华儿科杂志,2006,44:321-323.
2 周国平.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断及治疗现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717-720.
3 许飞.川山奇病临床特点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996-3998.
4 张乾忠.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和诊断.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728-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