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温桂芬
(深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广东 深圳 518020)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因素的预防及护理
王 娟,温桂芬*
(深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广东 深圳 518020)
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固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DVT常见于下肢,以左下肢最多见。DVT形成后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患肢静脉部分或完全功能丧失而致残,甚至栓子脱落造成致命的急性肺栓塞。而老年患者由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下肢静脉曲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等,加之年老体弱,手术后活动不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如何预防老年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重要。本文就老年患者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的预防及护理进行综述。
目前学术界基本公认DVT的病因与静脉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血液的凝固性增高有关。
1.1 静脉内膜损伤 血管内膜损伤发生于创伤、炎症、感染等,导致血小板凝聚、粘附,形成血栓[1]。术中人体内因组织损伤释放出各种代谢产物,破坏血管壁的生理调节机能,而造成DVT的发生;因静脉输液而反复静脉穿刺容易损伤静脉内膜。
1.2 血流速度缓慢 全麻可致下肢肌肉松弛麻痹,收缩功能减弱,周围静脉扩张,血流速度迟缓,容易形成血栓[2];术中、术后患者卧床时间长,缺乏下肢肌对静脉的挤压作用,使血流缓慢、淤滞;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处于松弛状态,使血流滞缓;老年患者行动不便,不愿早期活动,下肢肌肉泵作用消失亦是发生DVT的重要因素[3]。
1.3 血液的凝固性增高 老年患者的高血脂症及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等因素常表明患者术前存在高凝状态[4]。术前禁食时间过长而未及时补充水、电解质;部分患者术前贫血、脱水;部分患者术前清洁灌肠导致体液丢失过多;麻醉手术时间长、失血多、循环血量补充不足等,使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术中和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增加,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5];术中、术后输入大量库存血,血中颗粒碎片较多可使血液黏度改变[6];手术可引起血小板凝聚而释放凝血活酶,凝血倾向增强[1]。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和脱水剂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2.1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对手术存在紧张、恐惧心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取得其家属配合,进行心理疏导,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2 术前宣教 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及后果,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指导患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应进食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结,以免排便时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早期锻炼方法。对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等患者,术前应予控制血压、血糖及降脂治疗,以改善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2]。嘱咐患者手术后一旦出现下肢酸痛感、肿胀、苍白、麻木、变冷、感觉异常等,即提示DVT形成,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
2.3 预防静脉内膜损伤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不必要的牵拉和挤压,减少组织损伤,注意伤口的冲洗和引流,减少组织因子的产生和扩散。术后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特别是大隐静脉反复穿刺,更容易损伤静脉内膜;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给予稀释,缓慢滴注;输液肢体要注意保暖,防止药物外渗;静脉留置针期间应注意观察局部,如有红肿、疼痛,及时拔除留置针,并给予50%硫酸镁溶液湿敷。除非必要,不宜加压输液,液体输入不畅时不可挤压,以免损伤静脉内膜,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7]。
2.4 预防血流速度缓慢 腿部静脉存在很多静脉窦,静脉窦内的血流大多依靠腿部肌肉的收缩作用增加血液向心回流。对合并心肺疾患的老年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时,应适当降低气腹的设定值,对降低术后DVT的发生可能有意义[8-9]。术后卧床期间,在麻醉作用消除后,鼓励并协助患者定时变换体位,指导患者或家属每1~2 h按摩双下肢一次,20~30 min/次。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加强膝踝关节屈伸、上举等活动,促进血液回流,减轻静脉淤滞[10]。手术后若病情许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2.5 预防血液高凝状态 对老年患者手术前应详细查体,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加强术前综合评估,了解患者各种生化指标及凝血功能,治疗并纠正电解质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进食低脂、粗纤维、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燥,以免排便时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对年老体弱排泄多的患者,应及时补充水、电解质,防止体液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从而诱发静脉血栓的发生。术中及时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出血量,采用自体回收血液或输新鲜血液。手术后若病情许可进食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喝水,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易江华等[11]认为老年人低蛋白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能与抗凝血酶降低有关。必要时使用药物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按医嘱口服阿斯匹林,或使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用药过程中监测凝血功能、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征象。
一旦患者出现DVT,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在患肢外下方垫入适当厚度的软枕,以使髋关节、膝关节稍屈曲,避免按摩、推拿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急性肺栓塞。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并发症,约11%在出现症状的1 h内死亡[12]。肺栓塞一般在血栓形成后1~2周内发生,因此血栓形成后1~2周内要告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甚至休克等,若出现上述症状,提示可能是肺栓塞,应立即使患者平卧,给予高流量吸氧,并立即做好抢救工作[13]。注意观察下肢皮肤温度、色泽、足背动脉搏动、肿胀程度、局部的张力、有无水疱破溃,及时处理疼痛对肢体血管的刺激作用。每日测量双下肢膝上15 cm处、膝下10 cm处周径,并准确记录,与以前记录及健侧周径比较,以判断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由于老年患者活动减少,常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下肢静脉曲张等原发疾病,加之手术创伤,引起血小板凝集而释放凝血活酶,凝血活酶被挤入静脉血管等共同作用,使静脉血流滞缓、血管内皮损伤,不能正常清除和稀释活化的凝血因子[14],血液高凝等因素导致下肢深静脉栓塞高发。2/3人群的左髂前静脉前方被右髂总动脉跨越压迫,后方又受第三腰椎椎体挤压而血流不畅,容易发生血栓,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左侧多见[5]。血栓一旦脱落将危及生命,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同时延长住院时间及增加患者的经济、社会负担。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以及不同的手术方式,及早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或下床活动,进行积极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减低DVT的发生率,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叶牧丹,方 玫,王雪琴,等.妇产科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5,3(6)∶564.
[2]赵忠文,刘晓林,陈 瑜,等.腹部手术后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4)∶1875-1876.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3.
[4]吕厚山.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3)∶201-202.
[5]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2.
[6]邹华章,刘达柱,佟方明,等.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华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8)∶632-634.
[7]郑少颜.开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其预防[J].海南医学,2010,21(16)∶149-150.
[8]张震波,杨福泉,冯 伟,等.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 335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1)∶28-29.
[9]韩俊杰,张震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附15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8,13(4)∶347.
[10]苗艳红,刘 燕.328例妇科盆腔手术病人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J].家庭护士,2008,6(4)∶323-324.
[11]易江华,林淦松.髋部手术前血浆蛋白水平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10)∶710.
[12]胡德英,田 莳.血管外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97-302.
[13]王春玲,李春燕.患肢微量泵入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海南医学,2010,21(8)∶133-134.
[14]刘 刚,韩一生,赵建宁.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4)∶237-240.
R473.6
B
1003—6350(2011)14—146—02
王 娟(1962—),女,广东省化州市人,主管护师,从事外科护理。
*通讯作者:温桂芬。E-mail:wf13921@163.com
2011-03-23)
·护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