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萍,张素丽
(海南大学医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我校大学生《救护学》课程培训的实践与启示
朱 萍,张素丽
(海南大学医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为了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和在学生中倡导红十字精神,我校自2004年后一直坚持开设《救护学》选修课程,并同时举办各种讲座、比赛、社团活动,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宣传救护知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大学生;救护;培训;实践
·医学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空间的增大,我们的生活随时面临着危急时刻,如地震、海啸、触电、溺水、疾病造成的呼吸心跳骤停等意外事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挽救生命。减轻伤残”最有效的办法是意外伤害发生时实施现场应急卫生救护。资料显示,由院外救援服务系统(EMS)即“120”或“999”实施的院前急救客观上存在一定应急反应时间:国内平均10~15min,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为7~8min。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是“救命的黄金时刻”。最佳时刻为呼吸心跳骤停的前4min,此时能得到应急初级卫生救护,生命的存活率可以达到50%,而每延长1min,生命的存活率就会急剧下降。要做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就要求现场第一反应者必须在现场进行及时、有效、科学、正确的救护,以弥补“120”或“999”在“救命的黄金时刻”不能及时到达现场所导致的时间差,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因此,培训民众使他们成为第一反应者,让更多的人能够及时地得到现场的应急救护,就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1]。2001年8月28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等15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通知要求,大中专学生等人群应接受卫生救护培训,学习一些现场急救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一旦出现意外,在“120”未到达现场之前,第一反应者能正确、及时、科学地进行自救、互救,避免二次伤害带来的更加严重的后果,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此次汶川大地震也证明了此决定的必要性。2004年开始我校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在校各专业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救护》的公共选修课程,普及培训现场救护知识。现将多年来培训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培训中实践与探索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
发达国家对市民的自救互救知识教育相当重视。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挪威,自1965年起已在学生课程中开展现场急救的素质教育,目前有90%的居民经过了急救培训;奥地利和德国经过急救培训的人数均达到人口总数的80%。仅2008年,美国就有1009万人进修急救课程,其中近半数取得红十字会的救护员培训证书;每年约有20万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过现场急救,存活人数高达7万人以上[1];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我国与世界的差距可以用巨大来形容。甚至很多危险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从未接受过应急与救护知识的培训教育,急救知识普及率不到人口总数的1%。直到1987年中国红十字会等部门发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全国各地才开始了对现场救护知识的普及。到2000年全国已有1000万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初级救生培训。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加速了对本市市民的急救知识普及,勉强达到了奥运会要求的“奥运举办城市救护普及每80人有1人”的标准。《中国红十字事业2010-2014年发展规划》提出:到2014年底,参加应急救护培训人数应达到当地人口总数的1.5%。与其他城市比较,海南的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无论从年代和普及率来看均有明显的落后。2003年以后省红十字会逐渐举办各类救护师资培训,近几年面向社会逐渐推广并培训公众。我校现场救护知识的培训走在全省前列,2003年,我校开始参加海南省红十字会举办的救护师资培训,当年在我校举办各种类型的救护知识讲座受到学生欢迎。通过讲座的形式可以使同学们对现场救护的重要性和一些简单的救护知识有所了解,但是毕竟不能在救护的实践操作上加以训练,在借鉴兄弟院校的一些成功经验后[2],我校决定面向学生开设《救护》公共选修课。2006年我校获得救护知识培训全国先进单位,到目前为止通过选修课的形式直接培训在校大学生人数达6000余人次。
2.1 我校大学生救护知识培训内容方法和考核方法概况 选修课《救护》的教学目标:倡导和弘扬红十字精神,普及现场应急救护知识,教授基本急救技能,内容包括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四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意外伤害、常见急症、灾害事故等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常识。每期课程32学时,每周三、周日晚上各2个学时,连续8周。任课教师均为取得教师资格和救护师资培训证书的临床医生(高级救护培训师)。教学目标为科普层次,体现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主要通过教师集中面授理论、分组实行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操作练习,人人过关,最后进行进行理论与操作考核。教学内容:参考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参照国际标准资料和国内相关公众自救互救培训内容。具体安排:①理论教学为12学时,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其中救护新概念和现场心肺复苏4学时,创伤四大技术2学时,意外伤害、灾害事故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常识讲授4学时,常见急症2学时[2-3]。为了使本课程更符合目前的发展需要,在如何救人的同时我们还刻意补充了关于如何预防的紧急避险知识内容,虽然内容不多但是很实用,例如救助溺水人员的方法要求,车祸、火灾逃生技巧等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②实践操作16学时,以20人为1组,操作项目为心肺复苏及各种创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急救技术。每组准备急救人体模型、纱布、绷带、三角巾、止血带、夹板等材料。教师先示教,然后指导学生操作,纠正动作要领,最后进行模拟急救现场进行自救互救演习。考核4学时,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考核,主要统计学生的理论课到课率,占总评成绩的10%;另外一部分为基本操作考核,必须人人考核过关。总评合格者给予1.5分的选修课学分。对于要求取得急救员培训证的同学,另外增加部分的理论和操作内容考试,考试合格颁发海南省救护员证(目前为国际通用)。课程结束后让每个学生书面写出对开设《现场救护》的建议(不记名),学生可以在网上对课程进行满意度测评。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参照其他单位的救护培训经验,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究,其中《救护》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获得海南省教育厅的项目支持。通过几年的课程教学,学生对课程进行满意度测评,对于目前《救护》作为选修课课程的设置,在课程的组织、授课方法、内容几个方面,平均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2 在校大学生救护培训的经验 通过几年的救护知识培训实践,笔者认为要开展好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普及,首先要自己从内心建立红十字精神,把这种精神贯穿在自己工作的方方面面,只要这样才能克服一切关于报酬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困难,面对学生能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传授红十字精神,否则学生就是掌握再高明的救护技能也很难服务社会。其次是各级领导重视与支持,培训所需要的人体救护模型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的演示器具,教学所用的教室、多媒体等的配备和使用都需要上级的经济支持。我校领导2006年、2007年专门划拨经费购置教学需要的器材和组织师资进修提高。再者教学方法要活,大学生思维敏捷、活跃,注意力容易转移,对急救基本技术的掌握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这项培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要指导学生建立“时间就是生命、正确的操作技术是抢救生命成功关键”的理念。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我们苦苦探索的问题,多年来我们摸索出了很多教学方法,理论上我们总结了很多口诀法练习、漫画法解疑、动画视频法熟悉过程的方式方法,实际操作上总结了以边讲边练、讲讲练练、小班化教学、分组讨论讲评、开展救护模拟比赛、暑假大学生社会活动时向农村推广普及相关知识、联系临床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急救的重要性和不可等待性等行之有效的方式,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海南地域环境特殊,每年溺水事故,狂犬、马蜂、毒蛇叮咬事故频发,对此我们也特别重视。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我们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观摩提高学术水平,组织外出交流团参观,到处联系收集资料,这些年来有多人次去北京进修,多人次参加省内的各项救援活动。此外,我们带领学生参加省红会举办的救护知识竞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又可以更大层次地宣传推广救护知识。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海南省红十字会组织的救护知识竞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现场急救的意识,并获得组织优秀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些活动都大大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普遍反映,由于学习了《救护》课程让他们懂得了生命的珍贵,理解了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和奉献”的精神,同时提升了帮助他人、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自信和欲望。让他们把自己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另外手持救护员证书对毕业找工作也有帮助,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还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但是,目前我校《救护》公共选修课程尚不是全校必选课程,场地、设备、师资尚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需要领导重视加大投入。
各种灾害事故、意外伤害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在大学生中普及常见急救知识和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建议更多的高校开设《救护》课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新时期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1]闫远杰,殷振瑾,郭洪杰,等.大学生救护培训及社区救护普及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12-113.
[2]姚金兰.某高校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伤害的救护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12-1113.
[3]邵 华,王春生,陆玮新,等.大学生卫生突发事件现场救护知识现状与培训效果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7,6(37):605-606.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raining course on“ambulance aid”.
ZHU Ping,ZHANG Su-li.Hospital of HainanUniversity,Haikou 570228,Hainan,CHINA
In order to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first aid and promote the spirit of the Red Cross,we provided ambulance aid training as a electiv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2004,and organized a variety of seminars,competition programs,community activities.We also encouraged and organized students to popularize the basic ambulance aid knowledge in communities.Fovorable results Were achiev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Ambulance aid;Training;Experience
R193.8
A
1003—6350(2011)22—138—03
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编号:Hjsk2009-43)
朱 萍(1967—),女,安徽省砀山县人,副主任医师,学士。
201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