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莫遗盛,冯 洁
(1.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剂科,广西 南宁 530031; 2.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免疫调节剂按功能分为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通过影响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和免疫病理反应而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免疫增强剂可通过非特异性途径提高机体对抗原或微生物的特异反应,临床主要用于抗感染、抗过敏和抗肿瘤治疗。医学研究表明,诸多疾病与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而免疫调节剂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临床应用也日趋广泛。笔者在此对我院2009年至2010年免疫调节剂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资料来源于我院药品管理网络系统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相关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数量、购药和零售金额。药品的使用单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品限定日剂量(DDD),每种药品的DDD值以第16版《新编药物学》[1]规定的日剂量为准,文献未收载的以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日剂量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而定。用药频度(DDDs)=药品消耗量/药品DDD值,反映了药品的用药人数;日用药金额(DDDc)=药品消耗总金额/DDDs;金额排序与DDDs排序的比值=金额序数/DDDs序数,此比值反映购药与用药人数是否同步,比值接近1.0时,同步性良好[2]。
统计结果见表1至表3。
表1 2009年至2010年各类免疫调节剂销售金额排序
表2 2009年至2010年我院免疫抑制剂销售金额前10位排序与DDDs排序之比
表3 2009年至2010年我院免疫增强剂销售金额前10位排序与DDDs排序之比
这两年我院免疫调节剂品种较稳定,销售金额为696.98万元,占药品销售总金额的7.81%。免疫增强剂为546.92万元,占免疫调节剂金额的78.47%,免疫抑制剂金额占21.53%。表1显示,各类免疫抑制剂中微生物制剂用药金额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激素类,说明这两类药物在治疗人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占据相当高的地位;中成药用药金额在免疫增强剂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近年临床试验表明,许多补气、滋阴、壮阳以及清热解毒的中草药都可增强免疫功能,且毒副作用小,可长期应用,因此这类药市场份额大、前景广阔。而随着生物技术的逐步发展,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的新品种会不断应用于临床。
由表2可知,2009年至2010年我院免疫抑制剂DDDs排序前10位中的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强的松分别排第1位和第2位,甲强龙排第4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为免疫抑制药物用于临床历史已久,其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且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用药频度较大。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骁悉、新赛斯平、他克莫司主要应用于人体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由于我院器官移植手术例数有限,这类药物用量不是很大,DDDs排序偏后。来氟米特(爱若华)由美国新凯公司研制,是具有抗增殖活性的异唑类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成人类风湿关节炎,其DDDs值偏小。我院的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主要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用药面偏窄,DDDs排序偏低。表3显示,中药制剂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的DDDs分别排第1位和第2位,是因其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开窍、益气强心、生津复脉等功效,而免疫增强作用得到普遍认可,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所青睐[3]。复方甘草酸苷片和甘露聚糖肽的DDDs分别排在第3位和第4位,两药均疗效确切、服用安全和方便,市场占有率比较大。DDDs排在第5位、6位的是微生物制剂卡介菌多糖核酸、乌体林斯。卡介菌多糖核酸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巨噬细胞活性,活化淋巴细胞,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乌体林斯为草分枝杆菌制剂,对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
金额序数/DDDs序数的比值若接近或等于1(0.8~1.20),就表明出药品销售与使用同步性良好。从表2和表3可知,我院2009年至2010年各类免疫调节剂用药金额前20位的品种中,有6个品种的金额序数/DDDs序数的比值接近或等于1,占全部品种的30%;比值大于1和小于1的品种分别为30%和40%,使用情况比较合理。从日用药金额看,日用药金额在10元以下的有8种,其中地塞米松0.67元、强的松0.13元;10~20元有4种。以上这些日用药金额患者一般可以接受。20元以上的有8种,其中乌体林斯、胸腺肽、他克莫司的日用药金额较高,金额排序/DDDs排序值也较小,如果价格能降下来,临床应用将更加广泛。中药制剂、生物制剂和微生物制剂多数品种价格偏高,而免疫增强剂普遍比免疫抑制剂高。随着这类药物纳入药品招标目录,将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1]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20.
[2]张春梅,冯 霞,钟 艺,等.我院2003年-2004年中成药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6(2):92.
[3]陈强松,刘俊波,黄智芬,等.参麦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J].华西医学,2010,25(3):597-598.
[4]莫遗盛,湛永滋,王冬梅.草分支杆菌F.U.36注射液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