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燕,金梅保,丁 敏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1)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对内脏干扰少、术后患者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1]。术后非切口疼痛(特别是颈肩部疼痛)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极为常见的症状,发生率高达35%~60%[2]。减轻LC患者术后非切口疼痛,是医护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本院普外科对50例LC术后患者实施早期活动方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本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22~78岁,平均52.5岁;胆囊结石31例,胆囊息肉19例;术前B超及术后病理报告均明确诊断,无其他合并症。
1.2 治疗方法 全麻下行LC术,用CO2气体作为腹腔膨胀介质,气腹压10~14mmHg,术后不使用止痛药物,常规吸氧6h,氧流量2L/min,6h后进流质。
1.3 早期活动方案
1.3.1 第一阶段(术后6h内) 患者全麻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实施。
1.3.1.1 颈肩部按摩 按摩使局部组织毛细血管开放,促进血液循环,加速CO2排出[3]。操作者左右手交叉捏摩左右侧颈部、肩胛部各6次。
1.3.1.2 上下肢运动 上肢运动:第1节扩胸运动,双手握拳,用力上举与床面垂直,外展至贴床面并与躯干垂直,重复5次;第2节伸肘运动,双上肢贴床面,放于躯干两侧,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屈伸,反复5次;第3节双肩环转运动,反复5次。下肢运动:第1节伸膝运动,双腿平放于床面,屈膝使双脚平放于床面,小腿尽量靠近大腿,然后伸膝,反复5次;第2节上抬双下肢运动,上抬左、右下肢,交替进行,反复5次,如患者抬下肢困难时,家属可予协助。
1.3.2 第二阶段(术后6~12h) 继第一阶段活动内容在数量上增加外,可进行床上全身运动,指导患者用未输液的手捂住腹部切口,左右翻身各5次,间隔1~2h进行1次。在第二阶段末期,护士或家属扶助患者床上坐起,持续10min。
1.3.3 第三阶段(术后13~24h) 协助患者从半卧位移坐在床边,双下肢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和足的伸屈运动,然后双足放在地面或脚凳上坐10~20min。在第三阶段末期,可扶助床边站立,患者无头晕可扶助室内行走,每次10min。
1.3.4 第四阶段(术后25~48h) 自行完成进食、穿衣、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进行适量主动运动,分别于晨起、上午、下午、睡前各运动1次,每次15~20min,活动量视个体情况而定。
1.4 评价方法 疼痛程度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定,0分为无疼痛,1~4分为轻度疼痛,5~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疼痛持续时间分<12h、12~24h、>24h三类。
50例患者实施早期活动方案后,44例未发生非切口疼痛,6例发生非切口疼痛(颈肩部),发生率12%,疼痛持续时间<12h3例、12~24h3例,VAS评分均为轻度疼痛。
3.1 LC患者术后发生非切口疼痛的机理 LC患者术后非切口疼痛与CO2气腹有关,气腹对膈神经产生刺激引起疼痛[5];膈肌受牵拉后造成肌纤维断裂;术后残留的CO2在水分作用下转变为硫酸,持续刺激腹膜;气腹后腹膜表面张力消失,膈肌下坠;气腹引起内脏黏膜暂时性缺血。气腹压力大、手术时间长、充气量多时,颈肩部疼痛发生比例高[6]。
3.2 实施早期活动方案能减轻LC患者术后非切口疼痛 通过改变体位,如半卧位、坐起、下床活动,能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气体交换,促进身体各系统代谢,使胃肠功能恢复,加速CO2排出,避免术后CO2积聚于膈下刺激膈神经导致非切口疼痛的发生。本组50例通过早期活动,仅6例发生轻度非切口疼痛,且疼痛持续时间短。
3.3 实施早期活动方案的注意事项 实施早期活动方案前向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取得配合;活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活动量及活动范围,提高患者耐受力。
[1]陈平秀.外科腹腔镜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对预防非切口疼痛的效果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4):617-618.
[2]朱江帆.普通外科内镜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2.
[3]况文霞.循证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非切口疼痛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2):131-132.
[4]张春华,邹碧荣.疼痛评估[J].中国临床护理,2009,1(2):158-163.
[5]任巧梅,甘启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颈肩痛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2008,29(10):1452-1453.
[6]陈小娣,王彩娟,沈郁,等.循证护理在预防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8):638-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