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丽,冯素文,朱秀芳,范建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杭州 310006)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持续质量改进的运作方式,已不断融入医院细节管理中。手卫生是指医护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1],住院病房的手卫生主要包括洗手和卫生手消毒(又称快速手消毒液洗手)[2]。2005年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在50%以下,尤其是接触患者前和两患者之间的手卫生依从性更低。医护人员的手带有大量细菌,提高手卫生的水平,可以显著减少手部的细菌数量,从而可降低30%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3]。2009年7月至12月,本院计划生育病房开展QCC活动,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进行为期6月的持续质量改进,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1 资料 本科医护人员33人,其中男4人、女29人;学历:大专及以下8人,本科18人,硕士7人;职业:医生13人,护士20人;工作年限:1~4年3人,5~9年10人,≥10年20人。
1.2 方法
1.2.1 成立QCC小组 QCC小组成员共8人,确定QCC小组名称为缘生圈,选出圈长1人(由高年资护师担任),设辅导员1人(由护士长担任)。确定缘生圈活动主题为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选题原因: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措施之一,也是医护人员自身防范的关键环节。QCC活动实施日期为2009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1.2.2 分析手卫生现状和设定目标 活动初,缘生圈对病区日常频度高的6项操作进行2周的手卫生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病区的平均洗手率83.0%、平均合格洗手率81.4%,显示病区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低,缘生圈成员通过分析得出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见图1。设定了平均洗手率目标值为90.36%、平均合格洗手率目标值为89.46%。
1.2.3 对策及实施
1.2.3.1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 安排成员查找手接触传播疾病的实例,提高自我提醒意识;成立科室院感监控小组,加强监督及监测;做对比手培养试验,用事实说话;在洗手池、病历车和各种治疗车面上设净手标识,用电脑屏保设时刻温馨提醒语:“今天您洗手了吗?”“为了您的健康,别忘记洗手啊!”
1.2.3.2 增加手卫生便利措施 治疗车、病历车和操作密集处配备快速手消毒液;薄手套、洗手液、干手纸、护手用物配备充足,取用方便。
1.2.3.3 指导医护人员合理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普及快速手消毒液的准确信息,包括无气味且刺激性小的快速手消毒液、使用快速手消毒液的优缺点;指导护手知识,如担心对皮肤有损伤者可以用护手霜等护肤用品,手部皮肤已有损伤者上班时戴薄手套,有湿疹者妥善治疗,短期内适量外涂皮质激素类药物,尽量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搔抓、用肥皂、热水烫洗等。
1.2.3.4 调整高峰期人员配备冲突 高峰期增加人员配备,合理分工,同事之间相互提醒,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1.2.4 评估工具 参照《医护人员手卫生规范》和《WHO医疗机构手卫生指南》[3]标准,以正确的六部洗手法和快速消毒液洗手法作为手卫生评估标准,QCC小组专人负责每日对医护人员手卫生实施监督,记录操作前后(包括接触患者前后和两患者之间)的洗手次数和合格洗手次数;定期随机抽样进行手细菌培养,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有关要求[4]。在QCC活动开展前、实施阶段(每2个月)和完成时进行评估、对照。
1.2.5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输入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百分率。
图1 洗手依从性低的原因分析
2.1 开展QCC活动的有形成果 QCC活动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见表1。通过缘生圈管理,平均洗手率由83.0%升至93.0%,平均合格洗手率由81.4%升至93.7%,洗手次数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110%,规范洗手目标达成率=152%。
表1 QCC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2 开展QCC活动的无形成果 通过QCC活动,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及和谐度均有一定程度提高。通过开会讨论及头脑风暴法的运用,圈员们纷纷出主意,有效地调动了积极性,尤其促进圈员们的脑力开发,运用QCC活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性 在医院工作中,医护人员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5]。西安多名新生儿医院感染死亡事件,向医院管理者敲响了警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医护人员对手卫生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令人堪忧。医护人员关注手卫生,不仅关系到自身的防护,也关系到他人的健康,而且能有效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保证安全医疗,提高医疗质量。洗手是最方便、最廉价、最基本,而且是最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的方法,因此,病区医护人员应本着对患者健康负责和对自身的保护,严格从基础手卫生(洗手和卫生手消毒)做起。
3.2 QCC对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性 QCC增强了医护人员自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圈员通过讨论,拟定和实施相应对策,如做手细菌培养对比试验,用事实说话,提高认识;在洗手池、病历车和各种治疗车上设净手标识,用电脑屏保设温馨提醒语时刻提醒;尽可能提供手卫生的便利措施;在洗手损伤手部皮肤的问题上,一则宣传护手知识,再则配备薄膜手套和护手霜;在推行过程中,通过建立帮助式和平等朋友式的工作关系和管理指导方式,使医护人员在较为积极、自动自发的氛围下工作,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主动性。一系列对策实施近6个月以后,在切口换药、静脉注射、皮内注射、肌内注射、体格检查等操作环节中洗手率均有显著上升,合格洗手率显著提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9,19(12):1.
[2]李小燕.新生儿病房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调查[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9,13(6):1696-1697.
[3]孙利华,赵岚.护士对手卫生的认知误区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8,7(11):811-812.
[4]李文丽,蒲荣,毛鹤森.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的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09,6(1):136-137.
[5]吁英.影响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主动洗手因素的探讨[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3):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