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仙,温爱玉
(杭州市公安局安康医院,浙江杭州 311113)
精神病患者因精神症状所致可出现自杀自伤、他伤和逃走等危害行为,常需采用约束用具以防止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1]。由于保护性约束是一种强制性护理措施,患者家属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为了解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及护理需求,2010年4月至5月,本院护理部对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71人进行问卷调查,以求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1 对象 住院1年以上的精神病患者家属,愿意参加本次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表 自行设计调查表,经专家审阅确定,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及护理需求两部分。一般资料包括家属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患者关系和患者入院性质、住院时间、住院次数;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及护理需求含8条目,见表1,第1~3条目了解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第4~8条目了解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护理需求。每条目有3~4项选项,被调查者选择1个选项。
1.2.2 调查方法 患者家属来院探视时,专人发放调查表,说明调查目的,取得其同意,家属填写后直接收回,文化程度低者由护士宣读,根据其选择代为填写。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有效回收率88.75%。
1.2.3 统计学方法 所获资料输入SPSS 10.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1 患者家属的一般资料 共71人,其中男27人、女44人;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9±12.3)岁;文化程度:≤初中31人,高中或中专30人,大学10人;与患者关系:父/母17人,子/女13人,兄弟姐妹33人,配偶2人,朋友2人,同事/其他4人;患者入院性质:严重危害社会治安37例,一般性质34例;住院时间:1~2年7例,≥3年64例;住院次数:首次住院14例,第2次住院12例,第3次及以上45例。
2.2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及护理需求 见表1。
表1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及护理需求(n=71)
3.1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83.10%家属对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用保护性约束有心理准备,比施忠英等[2]调查结果51.30%要高,这可能与本组患者入院时已对家属做相关宣教、告知并签字有关,也可能与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家属有一定的经验相关;87.32%家属支持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采取保护性约束,92.96%家属认为对患者采取保护性约束是治疗手段或保护措施,说明本组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认知较好。
3.2 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护理需求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对患者采用保护性约束预先要征得家属同意占69.01%,这与施忠英等[2]的调查结果相近,说明患者家属对知情同意权的维护和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士就要做好告知及签写知情同意书等工作,以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有研究表明住院精神病患者以不留家属陪护为好,有家属陪护往往降低了患者依从性,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3],本次调查显示,64.79%家属认为患者受约束期间无需陪护,这可能与患者入院前危害社会治安性质较严重如伤人、杀人、毁物有关,或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家属已理解陪护会影响患者治疗。家属对约束患者双上肢及在床上约束比较容易接受,有调查表明[4]对住院精神病患者采取四肢与肩部共同约束相对安全有效,且使用率达68.57%,因此,护士向患者家属宣教告知时,要说明不同约束方法、部位的适用范围与优缺点,使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有正确的理解和充分的心理准备。
3.3 实施保护性约束的注意事项 规范保护性约束操作,建立和实施保护性约束的临床路径,在患者约束期间加强观察及落实基础护理,可降低约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约束护理质量[5];虽然大部分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有一定的认识,但部分家属认识较差,因此,在实施和解除保护性约束时采用细化标准[6],严格掌握适应证,减少执行的盲目性、随意性及粗暴行为,并对患者家属做好约束的护理需求评估,有利于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
[1]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等.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5.
[2]施忠英,张菊英,许德君,等.精神病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及护理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84.
[3]李继玲,刘晓苗,刘冰,等.讨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家属陪护问题[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250-251.
[4]王云仙,李亚惠.住院精神病人保护性约束的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9B):25-26.
[5]施忠英,曹新妹,朱学勤,等.精神科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的建立与实施[J].上海护理,2010,10(1):41—43.
[6]岳淑英,马美玲,许丽荣,等.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细化标准的制定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6,21(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