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生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工作

2011-04-08 10:24:47田贵平
关键词:大众化理论课高校学生

田贵平

(天津工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天津 300020)

论高校学生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工作

田贵平

(天津工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天津 300020)

高校学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又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虽然目前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认识不足、教师互动性差、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及学生主体性作用不明显等问题。要提高高校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应直面问题,并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紧迫性和长期性、共性和个性、主渠道和多渠道、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学生;政治理论课

高校学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更关系到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七大”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分别提出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指明了在高校学生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方向。

一、在高校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毛泽东在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文化,也应该成为人民大众的而非少数精英所垄断的文化。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青年发挥着重要作用,居于重要地位。大学生是青年中最有活力、最有思想的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任务和作用,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一)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增长。高校学生数量剧增,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显示: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大约有3 000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接近 9 000万。到 2020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将达 19 5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 40%[2]。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能否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能否自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度。

高校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以知识丰富、能力突出及创新精神强为特征的社会群体,其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及行为方式对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们特别是对大学生周边的同龄人及其亲朋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国家政策的重要传播者,是国家与家庭及普通百姓之间有效的联系环节。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和接受状况,将深刻地影响其家庭成员和身边的同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和接受状况,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度。

高校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必将是我国未来公务员队伍中特别是党政干部队伍中的主体,还有一部分必将成为我国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师特别是高校的教师或者成为各条战线的业务骨干。公务员队伍特别是党政干部队伍是制定和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师特别是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职责;各条战线的业务骨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政治素养及理想信念,将对社会各界起着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深度。

(二)它直接影响到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 =最高限度的通俗化”[3]。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首先应转变马克思主义学术化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推导为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行动的指南。但通俗化不是自发的活动,而是以掌握科学理论为前提的一种自觉的社会实践。高校是知识精英云集之地,是新思想的诞生地和高度开放的思想交汇地。作为来自千家万户又即将奔赴各行各业的高校大学生,真正学习并领会马克思主义后,既有正确的政治理论修养又有深厚的专业学术功底,既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又将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历,应该说最有条件在致力于学习型社会建设,培养全民的理论兴趣和理论思维能力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化为大众的语言,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在实际工作中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问题、新实践、新情况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判断,及时地升华和提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鲜活的实践经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高度系统性和抽象性的革命学说,它不是工人运动自发的产物,而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史上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不是工人运动自发的产物,需要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的转换过程。实现这一转换的关键,在于一部分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理论功底的知识分子。在高校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对于培养一大批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和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工作队伍这一重大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它直接关联到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用的发挥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能不能掌握中国人民群众,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要具有说服力,而要具有说服力就必须深刻,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不能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当今的时代特征相结合,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发挥武装中国共产党和教育中国人民的作用。高校大学生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中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因为他们在校期间系统地学习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和经验,亲身体验到 60余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怀有深厚的情感,关心国家命运,渴望社会进步,期盼世界和平,关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对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有强烈的内在需要;因为他们经过了严格的高考选拔制度,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功底,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理论思辨能力,能够听懂、学会马克思主义。大学生的亲身体验、内在需要及理论素养,有助于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更好地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逻辑和规律,更紧密地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更科学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含量。

二、在高校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对工作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易导致简单化或急躁化

高校中有些理论宣传者、教育工作者和领导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存在着狭隘的认识以及简单化的倾向,如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然降低学术性;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一个时期内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将其看成“静态完成”;有的认为大众化就是通俗化,通俗化就是庸俗化;有的认为大众化就是一个从现存的理论到既定的高校大学生这一大众的单向传播过程;有的认为大众化可以靠短暂的群众运动、突击学习来解决,也仅依靠马克思主义学科、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能完成,等等。这些认识是不正确的,不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存在着诸如单纯依赖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简单化倾向,过于侧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单纯追求大学生就业率的急功近利行为,教师习惯于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解释和复杂深奥的逻辑论证等诸多问题。狭隘的认识以及简单化的倾向使有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存在误解甚至有抵触和厌烦情绪;部分大学生常常将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当作真正、全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考试成绩好当作“三好学生”的完美追求;有的班主任、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学生的专业成绩,误以为学生写一两份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就是理想信念坚定。

(二)对工作的特殊性认识不足,降低了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认识上,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大学这一智力资源集中、思想活跃之地的特殊性,不能准确地理解大学生群体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内在价值需求等方面的特征,忽视由于思想多元化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非科学意识形态的存在,及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的各种现实矛盾和困境对思想正处于波动期的大学生们的负面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把握好大学生的共性特征,更不能区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如不同大学、不同科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秉性气质的学生特征,等等。认识上的局限导致具体工作的不深入不具体,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内容的高度一致性,既未考虑每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了大学生多彩的生活世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容易将本来极富生命力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演变成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中规中矩的案例分析和统一的案例教学;再如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一方面教学工作量大另一方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有一定的距离,在具体教学时不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往往满足于对统编教材的诠释,往往习惯于采取简单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之间的互动互补性不够

首先表现在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沟通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门公共课程相互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需要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配合,但实际上教师各自为阵的现象极其普遍。其次表现在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互动互补性不够。有的专业教师不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与己无关,甚至以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科学无国界为由,忽视对学生进行“科学家有国界”的引导,把个别社会不公、个别不良现象归咎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指导的结果,把个别党员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发展中的教训无限夸大,客观上直接降低了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再次表现在任课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辅导员的互动互补性不够。有些管理部门只管具体工作,忽视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建设;有的班主任工作、学生会管理工作侧重于具体任务的完成,忽视马克思主义引导作用;教师缺乏与学生党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机构相互协调的机制,任课教师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学生课外的表现及动态情况,学生组织的各类活动缺少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的正确指导,使得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处于互不相干的状态。

(四)教材的内容有待改进

教材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教材建设成绩喜人,编制出统一的四门教材,评出了精品课,规范了案例教学。问题是统编教材过度强调统一性、权威性和理论性,忽视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存在着内容重复、详略不当和实践性不突出等问题。统编教材与高中教材相比,内容重复;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相比,理论色彩太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相比,内容显得空洞。现在,教师们把精力用在了解释、诠释、注释统一教材上面,就连列举的教学案例都是整齐划一的。事实上,文科不同于理科,医学院不同于工学院,文学院不同于法学院,重点本科不同于普通本科,大学本科不同于大学专科。对于不同的学生对象,执行一样的考试大纲、一样的教学模式、一样的教学案例,本身就是违反教学规律的事情。另外,统编教材只注重正面教育和正面引导,缺乏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必要介绍及分析,使大学生在遇到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时不能明辨是非,在错综复杂的事实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其实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战过程,是一门战斗性极强的科学,不仅从来不怕任何论战和挑衅,而且在论战和挑战中更能显示出真理的光芒和力量。

(五)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充分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主要对象,毫无疑问是大学生。但大学生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并有自我意识和价值判断的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只有尊重、保护和发展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使被教育者化被动为主动,真正地接受马克思主义。遗憾的是,教师授课主要采用的方式仍然是“灌输式”而不是引导式,教师讲授的仍是一种标准化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更谈不上教学生学会认知的方法。这种只重教而轻视学、只看到教师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状况,直接导致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产生应付心理,学习态度不认真,上课纪律松散,课堂不活跃,调查问卷雷同,社会实践虚假,期末考试应付及格了事等不良现象。另外,在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不良的倾向,如过度注重教学情境的激发而忽视了教学目的的实现,过度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忽视了教师的必要引导,注重提供大量的社会信息但缺乏对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注重发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缺乏对问题的理性引导和理论升化,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忽视了学生课外的表现。

三、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把握好在高校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紧迫性和长期性的关系

中央的号召、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水平及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状况,客观上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及时、科学、有效开展对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高校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真理,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必须用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探索、不断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丰富和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思想文化的负面影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的客观形势等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期性。另外,大学属于“铁打的兵营流水的兵”,活跃其中的永远都是青年人,每一代人都会有每一代人的特殊性,每一个时期都会有每一个时期的现实问题,没有任何教材或者理论或者思想可以保持永不变化,也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模式和方法可以一劳永逸。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应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任何指望在短期内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想法或寻求一劳永逸地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所有问题的想法,都只能是一种幻想。

(二)把握好在高校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彼此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具体来讲,从教育发展历程看,我国的大学生从小就在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氛围中成长,都曾或系统或部分地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教育对象的年龄看,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强烈并渴望独立思考人生、开始涉足社会、有一定分析问题能力的阶段,同时会出现思想盲区和认识上的反复。从教育环境看,扑面而来的各种思想传播和现代信息的海量堆积,各种物质利益诉求带来的社会矛盾正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常常面对自由与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多元化的思想难以准确把握。应根据这些共同的特征采取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工作方法,比如适度地增强学理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加大实践教育的力度等。

人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多姿多样,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不一样,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表现出层次性、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在了解大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到学生中,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背景、成长历程、交友状况、经济情况、就业动机、上学目的、性格特征、思想动态、信仰状况、对政治理论课的反馈等情况,在具体实施教育时可根据学生的政治面貌、知识水平、综合表现等方面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做到有的放矢。

(三)把握好在高校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

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在马克思主义教学过中,一支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教师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通过相互听课、学术交流、各学科教师的联谊会或教学情况通报会等活动主动加强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互动,既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又要当其他教师的表率。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教材内容的改进和完善,具体来讲,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理学研究,学理化的深入有助于防止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化、庸俗化及教条化理解。二是坚持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编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读本。三是尊重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开放性,积极回应非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质疑,教会学生识别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能力。

充分发挥一切教育资源的作用,体现多渠道教育的优势,更好地强化和巩固大众化的效果。学校在党团组织活动、学生会工作、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网络建设、学校新闻宣传、校园环境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考察、与家长的沟通等各项相关工作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加强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

(四)把握好在高校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高校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高校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主导作用就是教师在学生学习中通过方向引领、方法指导、习惯探究、心理疏导及创设学习情景,等,发挥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真理性、学术性、示范性、人文性、艺术性。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校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无从发挥。所谓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大学生自身产生强大的持久的学习动力。一是要转变教育理念,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围绕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价值需求来组织教学。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如果脱离开国家的需要和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必定无法真正让马克思主义深入到大学生中去。二是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三是要改进教学方式,既可通过预习、提问题、看案例和演讲及演小品的形式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又要善于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四是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无心理压力的均等的发表意见的条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辩论。五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五)把握好在高校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在高校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种基本形式。理论教学能使学生通过集中面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认知的一般规律,但单纯的理论教学,由于缺乏感性的实践的经验为基础,容易使学生感到理论空洞枯燥无用。实践教学能使学生在大量的生动的感性实践中得到深刻的体验,强化对所感知和实践的事物的记忆,但单纯的实践教学,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升华,容易使学生陷入到支离破碎的感觉中,被复杂的甚至自相矛盾的社会现象所迷惑。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入实践并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目前,高校在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应下大力气改进实践教学环节,让更多的大学生而不只是学生骨干参加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而不只是在寒暑假进行集中的、突击性的实践,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一支从事实践教学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10-10)[2010-07-29].http:∥ww.china.com.cn.

[3]列宁.列宁全集:第 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1.

[责任编辑:张文光 ]

Abstract:Marxis m populariz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notonly an important contentof,but also a key role toMarxis m popularization in our country.Although the promotion ofMarxis m populariz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still there are some problems,such as inadequate sense,poor interactivity among teachers,weak pertinence of teaching content,and feeble subjective role of students,etc.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Marxis m populariz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we should confront the problems 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gency and long-term,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main channel and multi-channel,the leading role and the main role,aswell as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Marxism popularization;university students;political theory curriculum

On the Promotion ofMarxism Populariz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T IAN Gui-ping

(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020,China)

A 715

A

1004-1710(2011)02-0130-06

2010-10-11

田贵平 (1964-),男,湖南澧县人,天津工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化理论课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