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文涛,吴 乐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2.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当前农民分期售粮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邹文涛1,2,吴 乐1
(1.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2.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在国家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形成了明显的粮价看涨预期;国家托市政策又降低了农民可能承受的价格风险,导致当前普遍的农民“惜售”现象,农民分期售粮已经对粮食价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分析当前农民分期售粮的原因及其对农民、政府和不同粮食收购者的影响,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涉农政策,将农户储粮纳入统计范围,加大政府对农户储粮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农民;分期售粮;粮食价格;看涨预期
农民分期售粮是指农民在粮食收获后,因预期粮食价格将要上涨等多种原因而改变以往集中售粮的销售方式,转为储粮观望或先卖少量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民“惜售”现象),待价格合适时再分批销售的行为。农民分期售粮已经开始成为影响粮食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须给予重视并对其形成原因和影响进行研究,为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建议。
以往,农民之所以在粮食收获后需要立即出售套现,主要是由于经济压力和规避风险。经济压力指家庭消费、教育、医疗和下一阶段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等所需的资金压力,规避风险指规避粮食价格下跌可能带来的损失。另外,存粮本身也存在损耗。受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农民“惜售”越来越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对粮食经纪人、粮食贸易商和加工企业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调研表明,截止 2010年 6月,农民仍存有 20%左右的玉米待售,农民分期售粮成为 2009—2010年玉米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之一。
农民分期售粮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以支撑由于粮食一定时期内不能变现带来的经济压力。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 4 760.62元,比 2004年增加了 62.12%,其中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三项非农收入合计2 325.06元,占 48.84%,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为农民分期售粮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另外,三农服务社、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农村服务组织为与农民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而提供的赊销服务,使农业再生产所需自有资金大为降低,减轻了农民的经济压力。第二是要有仓储设施。但目前绝大部分农民并没有专门的仓储设施,以在家简单堆放为主。由于条件简陋,农民不能长期储粮,特别是水稻能保存的时间相对玉米和小麦更短。受仓储条件和仓容限制,一般农民储粮时间不会超过一年。现在也有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和收储点以“粮食银行”的方式免费代农民储粮,对农民家庭仓容的不足是一种补充。第三是农民能较充分地了解市场行情,有进行分期销售的时间保证。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获取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农民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甚至有种粮大户能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辅助销售粮食。但调研中也发现有例外,如大约有 10%的农民因为在外务工,没有时间多次回家分期售粮,还有种粮大户因无足够仓储条件,被迫选择收获后一次性出售。
通常,农民分期售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要么是认为当前市场价格太低不愿意销售,要么是因为对粮食价格的看涨而储粮观望。当前的主要原因是后者,并且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也降低了粮价下跌可能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损失。
(一)农民普遍形成的粮价看涨预期是决定性因素
一是国家最低收购价连续上调的影响,见表 1。自 2006年以来,每年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均有大幅度上调,小麦平均每年上涨约 6%,早籼稻平均每年上涨约 7.5%,2009年中晚籼稻和粳稻分别比 2006年上涨了 27.8%和 26.7%。国家政策给出了明显的粮价上涨趋势信号,这是农民形成粮价看涨预期的最重要因素。
表1 2006—2010年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 元 /斤
二是多元化市场主体抢购粮食,抬高了市场价格,加强了农民对粮食价格的看涨预期。不光农民,各类粮食企业也存在看涨预期。粮食收获季节是掌控粮源的关键时期,对各类粮食收购市场主体来说,能否在此季节获得更多的粮源对全年的企业运营至关重要,所以他们均在粮食收获季节投入大量资金,多渠道收购粮食。多元化市场主体抢购粮食的行为,抬高了市场价格,加强了农民对粮食价格的看涨预期。
三是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心理价位提高。化肥、种子、机械、雇工等费用的上涨,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同时农民对自身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和土地使用成本变得更加敏感,使农民对粮食的心理价位提高。2009年上半年主要农资价格是回落的,但从 2009年 10月起,化肥价格开始明显反弹,2010年 3月尿素 (国产)价格 1.96元 /公斤,比 2009年 10月涨了 0.16元 /公斤,涨幅 8.89%。农药价格也在 2009年 12月触底反弹;农用柴油价格则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中,2010年 4月 0号农用柴油价格 7.27元 /公升,同比上涨了 30%。
(二)国家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对农民分期售粮形成正向激励
以下分析中假设为粮食收购商与农民之间的交易,农民为供给者,收购商为需求者,所有的需求都由农民提供。
图 1 政策性最低收购价对降低农民市场风险的效应图
图 1中,当粮食市场价格在 P1时,P1>P0,最低收购价政策不启动;当 P下跌时,若在最大需求 (Qmax)得到满足之前(E点),价格尚未降到 P0,最低收购价政策也不会启动。
但若在最大需求 (Q′max)得到满足之前,价格会降到低于 P0,则最低收购价政策启动。需求曲线在 A点后为直线。若没有最低价格 P0托底,价格会降到 P2,农民收益为 S□OP2DQ′max。但是由于政府设定了最低收购价,交易价格固定为 P0,农民实际收益为 S□OP0CQ′max。所以,受最低收购价政策影响,市场价格下降而导致的农民实际损失减少了 S□P2P0CD,即图 1中阴影部分面积。
虽然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时间限制,临时收储政策也有数量限制,但是政策性最低价对市场的导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期过后,市场价格一般也不会低于最低收购价,甚至有一定的上涨,见图 2。以三等白麦为例,图 2中三条虚线为 2007—2009年最低收购价,连续折线为 2007—2009年市场价。可以发现,每年政策期后的粮食价格都在最低收购价之上。
图 2 2007—2009年三级白小麦全国主要粮食批发市场平均价[2]
综合而言,农民预期价格会上涨,即预期分期售粮的收益比一次性销售要大,而同时价格下跌可能带来的损失又由于政策影响会减少。
根据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3],首先以新粮集中上市时的价格所带来的收益为参照点,当预期价格上涨时,农民会分期售粮,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并且根据敏感度递减规律,价格上涨初期,边际价值较大,农民会更多“惜售”,但是当价格继续上涨时,边际价值递减,农民对价格的上涨变得越来越不敏感,即农民开始更多地出售存粮。相反,当价格不涨反跌时,农民会以当时较高的价格重新建立一个参考点。根据损失厌恶规律,一旦价格开始下降,农民会变得非常敏感,即他们会比较迅速地抛售掉手中的存粮,这会进一步加剧价格的下跌趋势。但由于有政策性最低收购价存在,粮食价格会有一个最低点。理解这一点,对分析农民售粮节奏的变化非常重要。
1.对农民的影响: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如图 3所示,假设当期 (收获后的新粮集中上市期,下同)农民的供给为 s,收购者的需求为 d,当农民没有储粮,而是在当期全部销售完,供需平衡价格为 p0(若 p0低于国家政策性最低收购价,则按最低收购价收购,超出市场需求的供给部分由国家敞开收购,农民利益得到保护,这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目的所在),假设 p0高于国家政策性最低收购价,农民的收益为 L=p0·q0。
当农民储粮,即减少当期粮食销售时,供给曲线 s向左移动到 s′,市场价格由 p0上升到 p1,因而粮食的q1部分给农民额外增加收益△S1(图 3中阴影部分);而被农民储存起来的粮食 (q0-q1),如前文中所述,通常会获得一个更高于 p1的价格 p2(当然也高于 p0),因而第二部分额外收益△S2=(q0-q1)·(p2-p0)。所以农民所获得额外收益为△S=△S1+△S2,农民分期售粮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图 3 农民分期售粮对农民收益的影响图
2.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增加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一方面,农民储粮可以部分地替代国家收储,当粮食价格上涨时,农民会销售存粮,相当于增加粮食市场供应量,有一定的平抑粮价的功能,并且可以省去国家收储的收购费用、保管费、出库费等,节约国家储粮的成本。但是农民出售粮食的数量、时间和地点都是不可能由国家控制的,也就是说不一定按照调控的要求进行,并且在粮价开始下跌时,从前文的分析可知还可能导致农民大范围快速抛售粮食,加剧粮价下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粮食各品种间价格波动具有传导性、同步性和放大性特征,抬高的粮食价格可能传导到其他粮食产品,进而带动原粮价格全面上涨。并且因粮价上涨而增加的粮食加工企业的成本,可能沿着产业链向下游转移,抬高成品粮和畜产品等的价格[4]。原粮、成品粮和畜产品等价格的全面上涨将拉动 CPI大幅上升,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这些将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增加。所以,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时机、方式的要求会更高,并且需要对农民销售存粮的影响进行准确评估,才能确保达到调控目标。
3.对粮食收购者的影响 粮食收购者包括中储粮等承担中央储备任务的企业、地方粮库、加工企业、非国有的粮食购销企业和个人(各类粮商和粮食经纪人)。总体来说这些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对其收购粮食的方式、资金和运营等方面做适当调整,以适应农民售粮节奏的变化。但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存在差别的。对于中储粮等承担中央储备任务的企业,贸易粮部分是市场化操作的,低买高卖是其获取利润的主要方式,新粮集中上市阶段的粮价偏高不利于其以低成本获得粮源,但总体来说粮价持续上涨有利于其获得更大的价格利差;但粮价若一直高于最低收购价,则一直不会启动托市政策,其不利影响在于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是作为平抑粮价的中央储备粮的,粮源没有增加的话会越抛越少,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会面临无粮可抛的困境,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对于地方粮库来说,与中储粮的贸易粮类似,不再做分析。另外,在笔者调研中发现,部分地方粮库从事贸易粮业务时还面临一个自有资金不足的困境。对于加工企业来说,粮价上涨意味着成本上升,资金的压力增加。虽然企业可以通过价格将成本向产业链下游传递,但是这依然是影响企业运营的一个不利因素,特别是对资金实力有限的小企业来说,将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对于非国有的粮食购销企业和个人来说,其主要从事的是转手粮食贸易,以自由资金为主,周转很快,利润来源为微小的购销价格差,粮食价格上涨对其影响不大。
综上分析可知,农民分期售粮对农民收入增加有利;对国有粮食收储和贸易企业来说有利也有弊,利大于弊;对粮食加工企业来说不利;对私营粮商和经纪人影响不大;增加了国家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1.将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期延长,以适应农民分期售粮的变化 现有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期一般是粮食收获前后的 4个多月时间。为更好保护农民利益,建议延长到 7~8个月时间,也可给粮食市场发出一个稳定的价格信号。
2.进一步提高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首先,在最低收购价政策不启动的年份,建议由中央拿出资金按市场价购进一批储备粮,为未来进行宏观调控储备粮源,避免出现无粮可抛的困境。最后,可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影响,设定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红黄两级预警区间,引导农民形成合理价格预期。当价格在两端黄色区域运行时,国家发出即将启动宏观调控的信号,引导市场回归合理价格,并做好宏观调控的各项准备。当价格进入两端红色区域时,国家立即启动宏观调控措施,“低托高抛”,以市场手段为主调控粮价。
3.将农民储粮纳入统计调查范围,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支持 掌握农民储粮数量和分期销售的时间等信息,在粮食收获后,按月度抽样统计农民粮食总产量,销售数量、价格、时间,库存粮食数量,销售对象等信息,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分期售粮行为的研究,研究其与国家政策变化、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粮食价格、生产成本以及其他市场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4.进一步加强农民科学储粮专项建设,指导农民科学储粮,鼓励农民加强储粮设施建设 当前应重点支持种粮大户改善储粮设施,并逐步引导普通农民对家庭现有储粮条件进行改造,提高储粮能力,减少储粮损耗。
[1]汪延,杨玉华.涨价预期强烈 农民“惜售”企业“争粮”[N].经济参考报,2010-06-18(5).
[2]申洪源.2009年我国小麦市场分析及 2010年展望[J].粮食与油脂,2010(3):34-38.
[3]张迎春.前景理论及其应用[J].消费导刊,2008(8):225-226.
[4]程国强.粮价异常波动 亟须综合调控[J].中国发展观察,2010(6):5-6.
[责任编辑:靳香玲 ]
Abstract:Because of the min imum grain purchase prices,temporary purchase policy,etc,far mers developed an obvious anticipation for future grain price rise.Moreover,government’s city policies decreased the far mers’potential price risk,which resulted in popular hard-trading-in-a-dream among farmers,and now farmers’grain sale at different periods has come into being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grain pri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evant reasons and its influence on farmers,government and grain purchasers,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consummate national agricultural policy,bring farmers grain storing into statistic account and increase the support to improve farmer grain storing infrastructure.
Key words:farmers;grain sales at different periods;food prices;price rise anticipation
Analyzing the Cause and Impact of Farmers’Grain Sale atD ifferent Periods
ZOU Wen-tao1,2,WU Le1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Management,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Management,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F 320
A
1004-1710(2011)02-0063-05
2010-08-05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244);海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 (qnjj1052);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sk2011-17)
邹文涛 (1981-),男,湖北荆门人,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