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争红
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黄争红
科研管理模式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其在历史发展中历经了集中型管理模式和服务型管理模式两大类型。现阶段高校科研形势的变化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学习、研究、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将成为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科研管理模式;高校;类型;发展趋势
科研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动性及科学性直接决定着高校科研工作的效能,而高校在进行科研管理工作中所选择的具体模式,决定着其工作效率与工作成绩的好坏。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在历经集中型管理模式和服务型管理模式的转变后,应如何完善与发展才能更有利于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的一大研究方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希望能丰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研究活动,有利于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探讨。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在进行事务管理时都存在一些制度性或非制度性的思想或方式,这在管理学中称为管理模式,如智库百科网中对管理模式下的定义:“管理模式指管理所采用的基本思想和方式,是指一种成型的、能供人们直接参考运用的完整的管理体系,通过这套体系来发现和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规范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既定目标。”[1]高校的科研工作同样需要进行科学化管理,把管理学这一理念运用在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就可以给高校科研管理模式下一个定义,也即高等院校在对科研工作的管理中所采用的基本思路和方式。
从管理模式的宏观微观分类角度而言,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微观管理,因为其大部分是针对各级别项目、课题的具体化管理,它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科技发展不可缺少的促进因素。[2]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成绩等的好坏,固然离不开高校科研人员的资质和努力,但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作用不容忽视。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是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本质特征、活动原则的理性认识,是对科研管理内在规律性的高度抽象,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决定了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制度和措施,这些制度和措施直接决定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公平,同时都是对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发展具有激励性、促进性的因素。因此,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历史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社会发展探索其发展趋势,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建国到十年动乱前,我国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发展缓慢,缺乏相对成型的管理模式,其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合并在教学和行政工作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国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科技发展成为全社会的重心,也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1985年,中共中央分别通过了关于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决定,我国的教育、科技事业自此蒸蒸日上,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也正在此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80年起至今,我国关于高校科研管理方面的资料汗牛充栋。全国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从1989年起主办了《研究与发展管理》综合性学术刊物,专门探讨高校的科研管理,至今关于高校科研管理的主题性期刊也为数不少。根据现有掌握资料的分析,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基本经历了以下两种类型:
1.集中型科研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首先产生于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并在市场经济体制时期有所延续。这个时期高校的科研工作实行国家直接行政干预,高校的科研任务由上级直接下达,缺乏与社会的联系与接轨。此种模式下各高校设立直接隶属于学校的专职性科研管理机构,独立于各个教学院系和行政管理部门,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科研管理机构既要直接受学校的领导,同时也要接受学术委员会的监督。该机构既肩负着学校的总体科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指导各院系研究实体的发展方向等宏观管理活动,又承担着将科研实体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对各项科研项目从申请到立项后的经费管理和过程控制等一系列的微观管理活动。
集中型科研管理模式下,管理者权力大于责任、管理多于服务,科研管理部门通常是科研人员的上级部门,科研管理者与科研人员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官僚制管理模式。该模式下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是成果考核,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主要取决于科研工作产生的科研成果之数量和质量,而对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东西一概不顾,例如管理的效率、服务的水准等。这造成科研管理工作“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更是直接导致科研管理人员为了获得成果往往忽视科学研究的规律,进行催促式管理。这种模式下的管理过程会导致科研活动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被降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的办学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社会对高校科研的需求日新月异,高校的地位、声誉、发展空间在更高层次上对科研水平和实力提出了要求。集中型科研管理模式由于制度上的缺陷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各高校纷纷改革科研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
2.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人是管理活动中可变性最大的因素,[3]在科研工作中,其可变性通过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新性反映出来。集中型科研管理模式正是压制了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创新能力,其僵化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推动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抑制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服务至上、质量为重、效率优先”[4]成为新型的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的宗旨。
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要求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从学校全局出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整合学校的科研资源,为科研人员展开科研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该模式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站在科研工作人员的角度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秉着良好沟通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周到全面的服务。该模式相比集中型科研管理模式而言极大地调动了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良好的沟通使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友好和睦,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进行科研工作过程中行政层面上的困难。总而言之,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能让科研工作人员毫无心理压力和琐事干扰,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要求建立结构合理、机制健全的科研管理队伍,做到事无巨细、人尽其职、权责分明,为科研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该模式下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不再强调产生科研成果的质和量,更注重管理过程中人性化服务的水平,例如岗位责任制、政务公开制、流程公示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的落实情况。通过对科研管理人员服务质量的绩效考核,制定配套的激励政策。这种考核方式使科研管理人员会积极主动地置身于“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观念中,变管理意识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为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有效保证了科研工作的有序正常开展,使科研人员的创作激情得到很好的发挥,成为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的主流模式,也为各高校科研实力的提升做出极大的贡献。
随着我国改革成就和速度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大的认可,世界目光聚焦中国,这个新形势给中国的高校科研提出了新的挑战。为迎接和应对这种挑战,中国的高校在其功能、目标、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在人才、科研等方面的竞争更日趋激烈。在新形势下,高校的科研工作已由单一、分散、自由的个体研究方式向团队化、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的集体研究方式转变,高校科研人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模式、管理水平等都要随之而变,高校科研管理模式面临创新发展的要求。
从高校科研管理模式从集中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过度的趋势可看出,高校的科研管理应以不断提升本校科学技术的核心研究能力和科研价值为自己的工作导向,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科研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也必须符合这个导向,不能再仅仅立足于如何为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热情的服务,应朝着如何引导、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展,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因此,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积极提高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广泛地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等知识,及时发现和了解各方面的科研动态、水平和新趋势,熟悉和掌握国家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等,使学校的科研项目在申报立项、在研项目管理、结题验收及项目评估等方面得到有力的保证,[5]形成集服务、学习、研究三位一体的新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
1.热情服务是三位一体科研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素。属于管理学的科研管理工作归根结底是与人打交道,而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无论那种理论都强调服务意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是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提供各类服务的后勤支持体系,科研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服务的过程。[6]变“管理意识”为“服务意识”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这已在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历史类型演进中得到论证,而在发展趋势中也必将延伸。因此,周到热情的服务是三位一体科研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素。周到热情的服务要求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关心从事科研一线工作的各年龄教师的实际需求,帮助科研工作人员协调公共关系,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其次通过科研管理政策的落实激励科研工作人员不断发挥创新潜力,向高级别、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努力;最后还要注重对中、青年科研人员的适当扶助,在校厅级项目上给予适当倾斜,通过逐级培养形成学校良好的科研梯队,夯实学校的科研实力。
2.积极学习是三位一体科研管理模式的全新要求。三位一体的科研管理模式不再只要求科研管理者充当服务和媒介的角色,更要求他们参与到科研工作的决策过程。正如库茨伯特关于学习型管理的描述“能对情况进行理性的和系统的分析,然后对可能发生的行动过程进行鉴别和评价,做出最佳选择、付诸实施、进行监控和总结。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7]”三位一体科研管理模式要求科研管理人员能在确定选题方向阶段帮助理性分析、选择,在项目实施阶段进行适当监控,在项目结题阶段可以对其做出预评价等。这些要求把科研管理模式从服务型中解放出来,向学习型的全新方向发展。
3.善于研究是三位一体科研管理模式的催化剂。高校的科研组织固然是以科研人员为中心,但能否营造出一个科学研究的组织文化氛围,科研管理人员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科研管理者应将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结合在一起,既能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建议,更能为高校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科研文化氛围。不仅如此,高校的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中,时刻会面临如何争取提高各类项目的命中率、如何争取到更多的横向项目、如何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如何保证课题按时按质结项、如何争取到更多的获奖名额等等问题,甚至连科研投入、经费管理、科研奖励等都要进行分析、总结、论证、应对。这些种种均要求高校的科研管理者自己本身要具备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既能自己进行科研管理的研究工作,又能在高校营造积极研究、锐意探索的科研文化氛围。善于研究的高校科研管理者犹如高校科研工作中的一道催化剂,能促成高校科研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诚如西班牙学者奥尔特加·加塞特所言,“一个充满激情、努力运用科学的环境是大学存在的先决条件”,[8]科研环境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而适应时代需求的管理模式则决定了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性。本文对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历史类型及发展趋势的探索正是着眼于此,希望对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能有所裨益。
[1]智库百科网.http://wiki.mbalib.com/wiki/%E7%AE%A1%E7%90%86%E6%A8%A1%E5%BC%8F.2010-7-19.
[2]胡泽保.试论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9):78-80.
[3]王楚鸿,欧宗标.论以人为中心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2):108-110.
[4]卢苇.高等院校构建服务主导型科研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5):97-99.
[5]杨俊萍.顺应高校发展趋势提高科研管理创新意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50-52.
[6]韩小彬.谈科学管理意识与科研管理水平的关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1):175-177.
[7]于慧芳.服务 学习 研究:高校科研管理的三个维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85-89.
[8]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8.
On Typ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odes in Colleges
Huang Zhenghong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odes,as the basic idea and method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colleges,have experienced the concentrated mode and service mode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The newly changes in the colleges at the present stag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the Three - in One mode(trinity of learning,studying and service)is becoming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odes;colleges;types;development tendency
G472.5
A
1672-6758(2011)07-0023-2
黄争红,助理研究员,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邮政编码:362000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A10256S,项目负责人:黄争红)
Class No.:G472.5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