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开发初探

2011-04-08 06:49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高职

谢 萍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开发初探

谢 萍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在探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开发模式时,既要古为今用,努力汲取黄炎培“做学合一”思想,也要洋为中用,善于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尝试:一、从条件、制度、督导层面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职业能力开发理念;二、从目标、课程、教学层面实现以第一课堂教学为载体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三、从社会实践及人文熏陶层面探索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的职业能力开发途径。

职业能力;做学合一;行动导向教学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职业流动已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仅有独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还要求他们在面对岗位或职业变更时,能主动适应并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却忽略了社会需求,比较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更多地是进行某个职业甚至具体岗位的简单技能培训。在此背景下,汲取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的职教思想精髓,借鉴德国这一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成功经验,对职业能力开发加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概念界定

职业能力具有历史性,是一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更新而不断发展的概念。从内涵上看,职业能力也可称从业能力,它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在动态的职业环境中主动适应变化,进而成功从事特定职业活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观条件整合。从外延上看,按照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统一体,职业能力也不例外,它是特殊能力和普遍能力的对立统一体。它所涉及的要素既包括从事某具体职业必须具备的岗位胜任力,即特定岗位的专业能力,这是基本生存能力,具有职业特殊性;也包括在不同职业间迁移的职业适应力,即不同职业的通用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职业普遍性。

在探索当今中国独具本土特色的职业能力开发模式时,我们既要做到古为今用,也需善于洋为中用,其中黄炎培先生的“做学合一”思想及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素材。

二、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职业能力开发

早在20世纪初,黄炎培先生认为学生的职业能力除了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即本文所指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在《职业教育析疑》一文中,黄炎培先生指出:“人或疑主张职业教育,即不主张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不知二者与职业教育,并非立于反对地位,岂得因入此而便疑出彼?况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注重职业道德,而公民教育实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彼此均有不可须臾离之势。”由此看来,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除了包括技能训练,还必须包括道德熏陶,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为实现此教学目标,黄炎培提出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及“劳工神圣”的口号。他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以“双手万能”图案做校徽,并规定: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工作,全部由学生负担,“校舍不够,学校扩充建筑校舍,教师和学生合力自砌壁,自铺瓦;运动场不够,扩建、收买场地,教师和学生自平治,全校不用一校役”。学生在入学时一律要写下“一尊重劳动,二遵守纪律、服务社会”的誓约书。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要想真正做到为社会服务,并适应社会需要,它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必须与现实生活,特别是与社会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对此,黄炎培的解释是“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能。”

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eationof Edueation,简称ISCED),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SB),即“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基于此,践行黄炎培先生的“做学合一”思想,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职业能力开发理念,使理论与实验教学相互融通,并注重实践教学质量,这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

条件支撑。实践教学对教学硬件及师资要求较高,如必须具备基本的操作设备、训练场所、教学辅助工具,以及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训练需要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其中,实践教学设施的完备与及时更新及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实践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专业课教师不能仅是教学型的,应是通生产、懂技术的双师型人才。

制度支持。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南工院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层次,在明确这三个层次各自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的基础上,学院围绕这三个层次精心设计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督导保障。如今,实践教学虽在观念上已受到职业教育界的重视,但其质量监控,从实验、实训再到实习几乎流于形式。为此,优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从院内外聘请相应技术专家,建立两级督导体制,重点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这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实践教学真正落于实处的最后保障。

三、以第一课堂教学为载体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德国,对劳动者职业能力的要求经历了从“专门技能”到“关键能力”,再到“职业行动能力”的变迁。德国职业教育学者雷茨认为,职业能力应是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行动“导向”获得,也就是说能力只能在具体的、真实的任务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做”,即“行动”来获得。

按照德国职教专家的诠释,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将学习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按照实际工作的行动领域编排课程,使学生通过若干个与真实工作情境相互关联的行动领域的学习,反思整个职业行动过程,进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在此,行动领域是指与职业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它能反映完整的工作过程。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第一课堂教学为实现预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可从如下方面加以努力:

第一,目标制定。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制定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开发职业能力的前提在于首先要确定什么是可列入教学课程的职业能力。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成一个能反映职业能力多层次结构的职业标准体系,职业院校也没有建立一个相应的职业能力分层化教育的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素质拓展等教育教学活动几乎处于无法有效评价状态。为此,高职院校可组织教师及相关企业共同合作,在参考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基础上,分析相应行动领域的任职要求,从而制定学生职业能力标准体系。

第二,课程设置。开发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将职业能力培养渗透于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职业能力各要素的培养相互间不能割裂,特别是通用能力,由于它是一种超出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跨职业能力,因此很难凭借某一门学科的教学来培养,而是应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将其内容通过职业教育的各门课程加以渗透和培养。所以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应自觉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以专业能力培养为载体,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三,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为主线,让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行动导向教学以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这一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可简述为:由与该职业相关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景”使之具体化,即“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景”。一般来说,每一学习领域均以与该职业相应的行动领域为依据,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项目,主题是以职业任务设置为取向,也就是说,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一门课程一般由10到20个学习项目组成,具体数量视各职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的职业能力开发

由于职业能力表现形式多样,所以仅靠第一课堂有限的教学活动基本难以实现培养目标,而第二课堂凭借其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形式,在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同时,可有效弥补此方面的不足。

1.借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指出,高职教育要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首先要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此,为了缩短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实践第一课堂中已习得的技能,让学生在“做学合一”中提升专业能力。实践证明,学生若能结合所学专业,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或社区服务,如文化宣传、支农支教、企业实习等,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帮助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双赢局面。

2.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氛围,培育学生通用能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施普朗格建立了文化教育学,以追求利用陶冶的方式协调发展人所具有的各种能力,进而形成了全面生成人的总体教育哲学,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试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学生职业能力的哲学依据。

(1)多层面推进。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可将校园环境建成能体现学院建校观念、富有本校办学特色的“人文窗口”,通过校园物质环境的美化体现人文教育的价值诉求;在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组织上可鼓励学生成立诗歌会、文学社等社团,并让有一定专业造诣的教师提供指导。

(2)多元化熏陶。校园文化建设实质是精神教育,其内容应贯穿古今中外,既要有体现时代气息与职业特性的现代职场文化,也要有蕴涵历史精华的传统优秀文化,更要有体现本院传统的特色文化,即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一种包含职场文化、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等精神因素在内的人文底蕴。职业院系要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逐步培养其敬业乐群、诚实守信的的职业品质。

总之,为避免办成“有技术没能力”的大学,我国高职院校应回归理性发展轨道,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第一课堂教学为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生在面对较大的职业压力时,不仅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也有主动的应对能力。

[1]陈鹏.职业能力观演变的历史逻辑及其理论述评——基于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发展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6).

[2]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2009,(2).

[3]谢泽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概述[J].教育探索,2007,(7).

[4]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专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刘佳.德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Occupational Ability 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XIE P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46,China)

When tal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students’occupational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we not only use the ancient resources to serve the present and make great efforts to absorb Huang-Yanpei’s idea of“integration of practice and learning”,but also use the foreign resources to serve ourselves and actively learn from German’s teaching concept of action orientation.We attempt to discuss this problem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First,constructing the idea of the occupat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 of condition,institution and supervision,which will be based upon the line of practice.Second,realizing the occup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objectives in the aspect of aim,curriculum and teaching,which will depend on the“first classroom”as the carrier.Finally,probing into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occupational ability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practice and cultural influence,which will be based upon the“second classroom”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ccupational ability;integration of practice and learning;action-oriented teaching

G718.5

A

1008-469X(2011)06-0071-03

2011-08-15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10年立项课题《中德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比较研究》(GYE43)

谢萍(1973-),女,江苏南京人,法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黄炎培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打 得 好
职业写作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