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香 刘传爱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构建
陈梅香 刘传爱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大学生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严重性、扩散性、紧迫性和客观性等特点。从其性质和产生的直接诱因来看,可分为自然灾害类、社会政治类、安全事故类、利益失衡类、个体类和学校管理类。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的不谐之音。对策是应构建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应建立健全预警防控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善后处理机制。
和谐视野;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一)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家庭的建设
突发事件使学生个体处于威胁性的刺激情境中,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身心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会使人的适应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而且会引发不良行为,如易怒、过度饮食、攻击行为、失眠等。如若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并减少由此带来的压力,就有可能会导致学生身心疾病的产生,如高血压、偏头痛、哮喘、肥胖等,同时伴有精神创伤。这些身心压力进一步延伸到家庭,将带给家庭不安,甚至会导致家庭扩大到突发事件的影响中来,使事件处理复杂化。
(二)严重影响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大学生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导致意外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给学校带来声誉上的损失。同时,造成一定范围内人心混乱和紧张,动摇学校的稳定,甚至带来政治上的不良影响,必然会影响到和谐校园建设。当今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如果管理者麻痹大意,对学生突发事件不能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就很有可能被一些反动势力、敌对分子利用,把影响扩大到家庭,扩大到社会,必然会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院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一)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类型
对大学生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因其标准不一,就产生不同的分类方式。笔者结合当前发生较为普遍的大学生突发事件,从其性质和产生的直接诱因来划分,将大学生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1.自然灾害型。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大气层受到破坏,全球温度上升等各种原因,洪水、地震、台风、冰雪灾害等自然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些自然灾害造成师生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和学校停课等。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致使四川、重庆等地的不少大学生多日不能在校舍学习和生活。
2.社会政治型。这类突发事件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主要是面对国际国内一些政治事件和影响国家领土完整、主权利益等事件发生后,大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参与自发性、非理性的群体性聚集或游行示威等活动,有的还张贴不利于学校、社会和国家稳定的大字报、标语。
3.安全事故型。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暴力侵害、自杀伤害、盗窃抢劫、群体械斗、性侵扰等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治安或刑事犯罪案件;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实验室爆炸、学生宿舍火灾、校园运动场所的伤亡、校园交通事故和学生生活场所内饮食中毒等事故或事件。
4.利益失衡型。在评先评优、奖(助)学金评定、困难补助、入党、学生干部的聘用等涉及个人利益方面,个别学生认为不公或自己利益受损所诱发的突发事件。
5.个体型。主要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迷恋网络、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就业、求职与考研等重大问题时,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意志而酿成的突发事件。“马加爵事件”就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典型代表。
6.学校管理型。因学校在招生、联合办学、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考试管理、学费收缴、伙食价格、后勤服务、医疗保险等方面存在问题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或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学生不理解、不接受所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因教学管理问题而引发的罢课、联名抗议,因学生食堂伙食价格问题而引发的罢餐。
(二)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
1.时间的突发性。大学生突发事件通常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爆发。有些突发事件虽有一定的先兆的可能,但由于发生的具体时间难以预测,往往令管理者防不胜防,措手不及。一些政治性的事件,策划者还会在时机、方式、效果上做文章,以扩大其影响。
2.人员参与的群体性。高校是大学生聚集的地方。一般情况下,经过策划者组织煽动,卷入突发事件的学生会比较多。虽然有时仅仅涉及少数甚至个别大学生的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极易发展为群体性事件。
3.后果的严重性。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大学生突发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影响学校正常的运行秩序,甚至带来政治上的影响,有的突发事件给学校造成设施和财产上的破坏,带来声誉上的损害,有的突发事件威胁到大学生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混乱和人心恐慌。况且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这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极易为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客观上“放大”和“加深”了危害性的范围和程度。
4.影响的扩散性。目前,高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突发事件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很容易波及到其他高校。在信息传播媒介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事件一旦发生就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向校外强烈扩散,传向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即使最先引起突发事件的高校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也难免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联动效应。[1]
5.处理的紧迫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在最快时间内迅速控制局面,才能够减少损失。管理者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在决策上只有有限的反应时间,而且应对策略要面对事件的现实和考虑如何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迫使管理者必须以有限的资讯或资源为基础作出决策。
6.原因的客观性。突发性事件常常是通过偶然的方式出现的,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偶然性的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也就是说任何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原因和深刻背景。一般来说,每一个突发性事件都有其各自的前提和准备过程,在突发事件的酝酿、发展、蔓延和爆发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信息被传递出来,这些蛛丝马迹为我们寻找根源提供了线索。在这个意义上说,突发事件又是可以把握和预测的。
(三)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原因
1.社会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显露,相互交织;各种不稳定、不和谐、不协调的因素此消彼长,错综复杂。大学生有可能因为这些事件引发不满,从而为引发大学生突发事件埋下伏笔。
2.别有用心的人恶意煽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员搬弄是非,无中生有,在学生中大肆挑拨离间;或利用社会和学校的问题,在学生中蛊惑煽动,推波助澜,从而引起学生冲动,失去理智,提过分要求,干违法之事,直至形成突发事件。
3.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问题。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剧增,人员结构成分日趋复杂,办学规模的扩大造成教育资源的短缺,如学校教学设施、学生活动场所、后勤管理等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日积月累,引发怨怒。在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中,学校不断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对学生教育管理很难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协调,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生尊重、关心、爱护不够,对学生反映的问题重视不够、解决不及时,学生的消极情绪不断累积,一旦有适宜发泄的环境,突发事件便会发生。
4.高校复杂的周边环境。目前,高校周围大学商业圈店铺林立,餐馆、舞厅、卡拉OK厅、录像厅、网吧等应有尽有。一些业主为了争夺顾客而经营含有赌博、淫秽内容的电脑游戏,甚至通宵营业,招揽学生。这些都容易引发学生和社会闲杂人员之间、学生和业主之间的纠纷。在一些地方,社会上的人员明目张胆到校园内寻衅滋事,如果对这些治安问题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极易酿成集体性上访、静坐请愿、上街游行、堵塞交通等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
5.大学生自身心理。当代大学生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理,并表现出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热情和冲动。同时,他们自控能力较差,一旦周围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就被情绪所支配和驱使,从而变得盲从、冲动和易激怒,直至导致事件的发生。
美国著名政治家汉密尔顿说:“意外事件有时会在一切社会里产生,无论这些社会是怎样组成的。”[2]正是因为在和谐社会中大学生突发事件不可避免,所以建立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也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笔者认为,和谐视野下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构建是高校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高校应按照党的十七大“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要求,[3]立足于“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构建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善后处理机制。
(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增强为祖国为人民成就一番事业的责任感;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学生既看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要看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校园氛围。特别要教育和引导学生通过正常渠道依法反映问题、表达意愿,不去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示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经历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效化解少数学生因心理健康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以得到广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化矛盾为无形之中;加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扩大对话渠道,提高对话效率。
(二)建立健全预警防控机制,构筑“防火墙”
构建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必须建立一套相对完备、运转协调的预警防控机制。首先,建立组织有力、运转高效、职责分明的组织机构,形成及时、快捷、通畅的信息沟通网络。院系应成立由学生工作负责人、各年级辅导员组成的学生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负责采集、把握来自学生中的重要信息,并保持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其次,针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监测学生群体平时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并预测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的心理行为,提前决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再次,结合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分析其特征,科学地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同时,做好思想上、技术上、物质上的各种准备,并在平时加强演练。第四,建立健全“重点人档案”,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问题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第五,建立由班级→年级→系→学校的预警网络体系,从最基层的监测点抓起,层层落实,从下而上,形成信息链条,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的通畅。通过信息网络,可以监控和预测各种不良情况,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将预测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消灭在事发之前。第六,加强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隐患排查,以“单位自查、学校抽查”的方式,将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隐患和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七,建立重要场所值班制度,在学生宿舍区、实验室、图书馆、学生食堂、网络管理中心等重要地域指派专门人员值班。
(三)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编织“安全网”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防止事态恶化,达到“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最佳效果。一是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类型,迅速采取果断、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扩散,保证校园秩序的正常运转;二是快速高效地根据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结合事态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重点,拟定解决的策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三是根据突发事件处理预案中的职责与分工,学校各部门各司其职,快速高效地处理相关事宜,力争在第一时间解决危机;四是做好学生及其家长的解释及协商处理工作,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感情和意愿,与学生或家长签署事件处理协议或备忘录,以期不留隐患;五是与公安、宣传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利用外部资源,优化外部环境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时来自外界的冲击。
(四)建立健全善后处理机制,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大学生突发事件结束后,要尽快恢复校园的正常秩序,弥补被耽误的日常工作和造成的损失。一是调查分析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及时做好经验总结,汲取教训,以预防突发事件再次发生;二是追究有关责任人,使有关责任人不受到深刻教育不放过;三是进行评估与评价,其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案的拟定和演练、处理领导小组的领导能力、方案的执行、处理过程中各方利益主体协调沟通的有效程度等,详尽地寻找整个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薄弱环节,对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加以完善。四是将突发事件整理成案例,建立起完备的突发事件处理档案。
[1]邱楷.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及预警机制实现途径[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4).
[2]马怀德.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G647
A
1673-2219(2011)07-0078-03
2011-04-26
陈梅香(1974-),女,湖南衡山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传爱(1959-),男,湖南衡阳人,政工师,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校: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