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2)
毛泽东教育思想新论
周小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2)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充满了理性的光辉,是一个逻辑自洽,全面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和内外部动力,但它也受到了一些内外部因素的阻挠。
毛泽东;教育思想;阻力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充满了理性的光辉,是一个逻辑自洽,全面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错误和偏颇的想法与主张,给教育事业的发 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与历史、现实及个人的原因都密不可分。
(一)时代的局限性
青年毛泽东早在1917年8月23日写给黎锦熙的信中就指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1]P85但是这个“大本大源”到底是什么,此时的毛泽东并不清楚。很快他认识到“教育一要有钱,二要有人,三要有机关。”[2]P5在三座大山压迫下,通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从容的教育方式来达到改造人心从而改造中国的方法在中国行不通。在毛泽东苦苦求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时候,“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宛如一盏明灯,让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看到了光明。但是,中国的危亡局势犹如火烧眉毛,中国仁人志士在尚未完全理解马列主义真谛之前,便匆匆踏上了救国救民之路。在这样慌乱的时代,踏着这样匆匆的步伐,怀着这种急切的心理,在一定意义上也昭示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要经历多次挫折之后才能真正地成熟起来。例如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教育思想在与苏联教育模式碰撞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走了些弯路。1929年毛泽东号召:“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为着动员民众一切力量,加入于伟大的革命斗争,为着创造革命的新时代,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所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的苏维埃文化。”[3]P13在教育内容方面,中央苏区的学校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列宁及苏联情况的课文。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创建初期,曾采用苏联的陆军操典等作军事课教材。苏联教育对中央苏区教育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消极的方面,如当时苏联学校中过分强调政治,忽视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文化课学习重视不够,师生参加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过多等,在中央苏区学校中时有发生,也延误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完整体系的建立。
(二)现实的特殊性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大国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求最广泛的人民大众投身于其中,并且要求人们具有奉献精神。因为,既然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天建成,那么,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要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乐于牺牲个人的利益,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目标而奋斗。对于当时的中国,受制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大国小农思想以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并非人人都能具有这样高尚的精神和先进的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的开始,对全体国民进行思想教育,改造其思想,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就是现实的必然要求。可见,毛泽东以改造人心,改造思想为核心,从教育改造着手,对全民进行教育的思路,既有历史背景,也有现实条件;既是对历史的继承,也是对现实的回应,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毛泽东正是在这种改造人心,改造人的思想和世界观的核心目标指引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与国家建设历程;也正是在这一核心思想的指引下,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毛泽东开创性地摸索出了一套基本符合中国革命与建设现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而毛泽东晚年的教育思想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和偏差,致使我国教育事业出现曲折甚至倒退,正是他脱离实际,对现实的局限性认识不足所导致的必然后果。
(一)目标的空想性
毛泽东希望通过教育和改造,使中国成为“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理想社会。人人道德高尚,个个乐于奉献,但这只是一个空想,是注定要破灭的“道德理想国”。第一,正如哲学家休谟所说“道德规则不是我们的理性得出的结论”。没有人能为所有人设计好一种统一的道德标准和尺度,制定出一套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心灵标准”。第二,毛泽东却忘记和忽略了中国的实际:中国不是一张白纸,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有着极不发达的落后生产力。人民之所以愿意起来革命,并不是因为革命后可以成为“尧舜”,而是希望革命后能够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过上“好日子”而非成为“舜尧”。第三,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人人皆可为尧舜”并不等于“人人都是尧舜”,也不等于“人人都能成为尧舜”。前提之倾必然带来大厦之危。第四,不是“尧舜”也不意味着就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只要遵纪守法,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财富也是正当的,对社会也是有益的。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把人们教育培养成无私奉献的“尧舜”式的人物只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已。历史对此已经给出了证明。只要人们的行动是有利于国家强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非要追问这个行动是出于一己之私还是出于无私奉献呢?毛泽东晚年教育目标的空想性严重制约其教育思想的发展。
(二)思维的片面性
在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中,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毛泽东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的内容。他要求对学生等青年一代的教育要作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对知识分子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对工农大众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对于青年一代人的教育,还是对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的教育,都体现出强调思想教育的特点。但因过于强调改造思想改造世界观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我们承认所有人都应该而且必须进行思想教育和世界观的改造。但是所有人也必须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科学文化的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但由于过分强调无产阶级思想和世界观的教育,错误地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精神财富也当作资本主义或封建主义腐朽的东西而大加批判,结果就使得我们的教育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教育改革、教育革命喊的最响,教育所受的损失也最大。“革命”的结果是我们大大拉开了与世界教育发展的距离。
同时,过于夸大“无私奉献”的作用,忽视人们对正当利益的追求。的确,“无私奉献”的“愚公”精神在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历程中取得了巨大作用,甚至是取得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但“愚公”精神的产生不是凭空建构的产物,是与极为残酷的革命环境相连的。与此同时,革命先辈之所以能够无私奉献是因为革命先辈坚信他们“无私奉献”能够推翻三座大山,能够建立新中国,能够使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也采取了诸如“打土豪分田地”之类的措施让根据地人民获得了实际利益,使人民坚信跟着中国共产党就能过上幸福生活。如果没有诸如此类的措施,只靠“大公无私”的空头口号是不能使人民跟着共产党走的。如果革命不考虑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根据地人民也不会吟唱诸如《十送红军》这样的歌曲欢送红军。只强调“无私奉献”,不考虑一般民众实际利益的革命和建设,都注定是不会成功的。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4]P337实际上,我们只能要求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作到大公无私,而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作到这一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毛泽东过于依靠思想教育改造人心,希望克服人们的自私心理,培养大公无私的精神,实现“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美好理想,导致晚年无休无止的思想改造运动,这些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完全违背了其教育的初衷,这可以说是毛泽东晚年最大的悲剧。
(三)实践的强迫性
应该肯定的是毛泽东提出了全民教育思想,提出了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思想改造。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改造思想,不在于全民是否都该接受教育,而在于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育,在于如何调动人们主动接受教育的能动性,在于根据所有人不同特点来进行教育和改造。在此,毛泽东碰到了一个大难题:全民作为教育对象带来的复杂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毛泽东将全民划分为几类,针对不同类别提出各自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的方法,并让他们互相学习。从理论上来说,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不同的阶层的人也都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是可以互相学习的。但是,这样的学习是有条件的,即他们必须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之下进行,而且必须是自愿的。一旦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使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以“运动”为特征的方式,将自觉自发的主体性自为的学习转变成了强迫性的灌输,那么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事实也确实如此。邓小平说,“我们过去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仍然搞这个运动、哪个运动,一次运动耽误多少事情,伤害多少人。”[4]P251为汲取这个教训,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不要搞什么反封建主义的政治运动和宣传运动,不要对什么人搞过去那种政治批判,更不能把斗争的矛头对着干部和群众。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4]P336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C].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毛择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A46
A
1673-2219(2011)07-0073-02
2010―11―06
湖南省2010年教学改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0[448]);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的成果(项目编号10B 23);湖南省社科院、长沙市规划办2010年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02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XY S09Z12)。
周小李(1975-),女,湖南株洲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教授,中南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