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华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吴国华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学校评价、系(院)评价和学生评价组成。文章筛选反映教学质量的本质因素制定出各类教学质量评价表,并阐述了如何做好评价成绩统计、档次评定、结果公布等工作。
高校;评价体系;制定评价表;成绩统计;教学
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师生广泛参与性原则、学校评价与系(院)评价相结合等原则,同时体系要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借鉴黄淮学院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实践经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由三部分组成。
(一)校级评价
成立校级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校级领导、教务处领导和各教学系(院)主管教学的主任(院长)组成;专家委员由主管教学的校级领导、教务处领导、学校教学督导委员组成。根据专家委员们所学的专业及教学评价的需要,专家委员会可分成若干小组,对全校每位任课教师在事先不通知的情况下进行一次随机听课,一学年内全部完成听课任务,结合平时教学秩序检查、教案检查、教学进度检查、学校教学信息员收集的信息等教学监控情况,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给出教师本学年学校评价的单项成绩(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领导小组及专家委员会重在制定全校统一的评价实施方案、学校教师课堂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表,并对各系(院)的教学评价工作进行监督与指导,专家委员虽参与全校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但工作的侧重点在于对教学及教学评价工作实施领导与监控。
(二)系(院)级评价
根据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系(院)级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制定详细的系(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实施细则。“细则”要注重教师的广泛参与、教师自评和自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注重本系(院)各专业的课程特点,参考“学校教师课堂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表”自行设计系(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系(院)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被测评的任课教师人数相对较少,专业相对接近,便于组织教师广泛参与;系(院)所制定的评价标准更具有专业特点,评价结果更能突出专业的学术性,因此,系(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的成绩应成为整体评价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系(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重在评定教师教学过程、主要教学环节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课堂授课水平、作业批改和课程辅导,教案写作能力、教研活动及教研成果等等。系(院)教学评价尽可能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型评价相结合、即时性与延时性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法。在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方面,可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人士、家长等,全方位地收集有关教师教学质量方面的信息;也可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在教学机构和各个班级选择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学生,以匿名的方式设为信息员,及时收集教学信息并融入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待学校整体评价结果产生后,系(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专家小组要对成绩一般和差的教师进行一次全面诊断性评价,和该教师一起讨论分析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以确保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评价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对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的总体质量具有最直接、最全面的体验,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应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平时要认真填写“教学日志”,并将重要信息通过教学信息员,每周反馈给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专家委员会,作为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定成绩的一项内容;在每学期的期末,按照教师业务归属关系,由所在的系(院)统一组织学生开展评教,各系(院)在教师任课某一班级随机抽取50%的学生,填写学生专用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一学年内两学期学生评教的平均成绩作为教师学生评价的单项成绩。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是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必备要素,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判的标准量化表。在结构上由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所占分值、评价标准及其所占分值等几部分组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指在教师的教学中,达到各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程度,并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的准则和尺度,亦即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所要遵循的准则。”[1]从我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的现状看,“课堂教学是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2]P28广义的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理论与实践课教学质量评价表应当是反映教学质量因素的集中体现。做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表。
“教学质量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过程又表现为多因素相互作用和多环节的组合。”[3]一般的普通高校,都设有多种学科,而不同学科门类、不同性质的课程,对教学质量而言都有其不同因素的影响和特征。因此,一个统一理想的评价表是难以制定的。根据不同的学科门类、课程性质,应分类构建评价表,为防止过繁,理论课程可以分成文科类、理工类、体育类等;实践课程可以分成实验课、毕业设计等。这些学科门类课程除其个性特点外,其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仍是一致的。因此,在设定评价表时,为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科学、可靠,就要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出最能直接反映教学质量并带有共性的本质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根据学生、同行专家的认知特点,分设出相对独立又有区别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所占分值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时,还必须处理好每项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所占分值等问题。
(一) 理论课程评价表
理论课程包括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每类评价表不同的使用对象其内容各有不同。
1.文科类评价表(同行、专家使用)
文科类评价表包含4个指标:
(1) 教学态度:治学严谨、责任心强、重视学生的上课反应;着装得体、举止大方、精神饱满;有符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的教案(评价标准,下同)。
(2) 教学内容:内容掌握娴熟、运用自如;概念准确,观点正确;内容充实、信息量适中,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分析问题透彻、逻辑性强;理论联系实际,举例恰当,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根据学校要求,布置适量作业。
(3) 教学方法与组织:用普通话教学,讲课有激情,语言繁简得当、生动形象;因材施教,思路清晰;板书字体清晰、书写规范、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启发思维,有吸引力;教学手段合理,操作规范熟练;教学组织科学、环节紧凑,能按时完成讲授任务。
(4) 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参与,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达到了该章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 理科类评价表(同行、专家使用)
理科类评价表包含4个指标,指标的内容除“教学内容”外其它的“评价标准”与文科类相同。理科类“教学内容”的评价标准为:内容掌握娴熟、运用自如;概念准确,内容充实、信息量适中,讲授有课本外的其他内容;重点难点突出,分析问题深入浅出,且逻辑性强;理论联系实际,举例恰当,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图形规范, 实验流程设计合理,示范操作熟练正确、目的性强;根据学校要求,布置适量作业。
3.体育类评价表(学生、同行、专家均可使用)
体育类评价表包含4个指标:
(1) 教学态度:有符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的教案;场地、器材准备完善,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着装得体,举止大方,精神饱满;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不迟到、不提前下课。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充实、信息量适中;能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情况进行思想及素质教育;系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动作、技术要领明确突出,讲解透彻,示范动作规范、标准;安排运动负荷量和强度适宜。
(3) 教学方法与组织: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与组织得当,环节紧凑;讲解精炼,专业术语运用规范;动作示范正确,要领突出、准确。
(4) 教学效果:学生学习、锻炼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掌握了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并运用自如。
4. 文理科类评价表(学生使用)
学生使用的文理科类评价表包含4个指标:
(1) 教学态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教案,上课准备充分,精神饱满;关爱学生,平等待人,按时上下课,上课期间关闭手机,重视学生的上课反应;代课、调课少,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 教学内容:概念准确,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积极健康,信息量适中;理论联系实际,举例恰当,分析问题透彻,逻辑性强;推荐参考资料或书目,介绍学科前沿的内容或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3) 教学方法与组织:用普通话教学,讲课有激情,语言繁简得当、生动形象,吸引力强;教学组织得当,教学手段合理,操作规范熟练,注重实践;板书字体清晰,书写规范,设计合理。
(4) 教学效果:学习该课程,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到技能,感觉有较大的收获;对学生的从业能力、人文精神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
(二)实践课程评价表
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实习课、毕业(课程)设计三类,评价表的具体内容如下:
1.实验课评价表(学生、同行、专家均可使用)
实验课评价表包含2个指标。
(1) 教学态度:仪表整洁,从严执教,为人师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实验仪器设备齐全、完好,实验系统流畅;有讲稿及实验指导书,讲稿完整规范,指导书学生人手一册;实验过程中,做到不停地巡回指导,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
(2) 教学水平:讲课内容适量,重点突出,符合大纲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科学,能理论联系实际,合理使用挂图等教辅工具,教学难点深入浅出;用普通话教学,思路敏捷,声音洪亮,讲课自如风趣,有吸引力;板书规范,字迹工整;检查实验预期报告,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批改量不低于1/2。
2.实习课评价表(同行、专家使用)
实习课评价表(同行、专家使用),包含4个指标:
(1) 实习准备及组织情况:选点满足要求,组织准备工作充分;实习计划周密,实习大纲详细,实习指导书学生人手一册。
(2) 实习前讲课情况:指导教师有讲稿,内容丰富;讲课具有启发性,实习目的、内容、及要求明确。
(3) 现场实习情况:指导教师到现场指导实习,能及时发现发现并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耐心细致地解答;关心学生实习情况,管理严格,经常检查学生出勤和纪律,查阅实习笔记;实习过程中无任何事故发生。
(4) 批改报告情况:对学生实习报告批改认真,批改量不低于1/2。
学生使用的实习课评价表在同行、专家使用的实习课评价表基础上增加一个指标:学生实习收获:通过实习,学生实际操作、管理、调查研究分析能力有较大提高。
3.毕业(课程)设计评价表(同行、专家使用)
毕业(课程)设计评价表(同行、专家使用),包含 2个指标。
(1) 准备情况:设计题目结合实际,难度适当,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且每人一题;设计手册、图纸、图书等参考资料丰富齐全;设计指导书内容详实,学生人手一册;设计进度和安排得当,要求明确。
(2) 指导情况:指导老师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严格,各种记录齐全,学生无违纪现象;每周到设计室指导学生不少于 10小时;能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进度,能及时发现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设计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设计中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内容有所突破。
学生使用的毕业(课程)设计评价表在同行、专家使用的毕业(课程)设计评价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指标:学生毕业(课程)设计收获。通过设计,学生与专业或课程有关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以学年度为周期,每学年举行一次。评价工作后期的成绩统计、档次评定及结果的公布是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成绩统计
各级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完成后,由校级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领导小组指定的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在指定地点对评价成绩进行统计。在“定性评价”中“优秀”按95分计,“良好”按 80分计,“一般”按 65分计,“差”按 50分计。每位教师最终的教学质量评价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校评价成绩占30%。系(院)评价成绩占50%,系(院)作为一线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最为了解,应占较大比例。学生评价成绩占20%。“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感受者,对教学质量评价具有最直接的经验意义,”[4]评价成绩也应占较大的比例,但由于学生知识和经验所限,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认知,甚至毕业走向社会之后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因此,学生评价成绩占20%较为适宜。工作人员在统计时要细心严谨,统计结果产生后要认真审核。在成绩未公布或统一反馈给教师之前,工作人员不得透漏任何人的评价成绩。在成绩公布或反馈之后,非教师本人的评价成绩仍不可告知其他人。
(二)评价档次的评定
“教学质量评价就是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既是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的需要,也是为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提供信息的需要。离开判断,就谈不上评价。”[5]因此,评价工作结束后必须进行评价档次的评定。评定的依据就是参评教师的综合总评分的绝对数值及其在群体排名的相对位置。档次设定可采取常态分配强择评价法,规定以系(院)为单位,优秀占系(院)参评教师的20%、良好占60%、一般占15%、差占5%。档次的划分只是评价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性,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评价小组应根据参评教师的评价结果和所了解到的情况,对每位参评教师的教学质量写出评语,以适当形式通知教师本人,指出成绩、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评价结果的公布
事实证明,教师对评估结果是非常重视的,对其心理影响很大。有的学校追求公开与透明,对评价结果进行排名,全部公布,这样的做法对评价成绩一般及差的教师心理压力很大;有的学校则不公布评价结果,结果被评价的教师不了解专家及学生的评价意见,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评价成绩,这样就无从谈起找出差距,改进缺点。如何公布评价结果国内外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美国有的大学不完全公布评价结果,其结果汇总后将评价书寄达任课教师,其中包括对个人的分项评价成绩及评价意见;国内有的大学将评价结果在学校的教学简报上公布,但课程和教师代之以编号,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又能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及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加以改进。”[6]综合考虑,评价结果理应公布,但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发展性的教学质量评价观,在公布评价结果时应注意方式和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护每一位教师的自尊心,以便形成教师积极进取的内心激励及公平良性的教学竞争环境。
[1]罗华文.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2]吴贵生,李秋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测评与教学体系建设.[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3]张波.关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07,(1).
[4]刘恩允.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江苏高教,2004,(1).
[5]马传普.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2).
[6]温世浩.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及结果反馈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4,(2).
G642
A
1673-2219(2011)03-0155-03
2010-10-29
200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2009SJGLX281)
吴国华(1966-),男,河南上蔡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责任编校:韩 光)